西南林业大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西林概况

主楼

西南林业大学(原西南林学院)起始于1939年的云南大学森林系,历经昆明农林学院、云南林业学院、云南林学院、西南林学院,于1978年独立建院,原属林业部直属院校,2000年在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中,由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的高等学校。现有70年办学经历和30年独立办学历史,目前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高等林业本科院校。校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校园为“全省绿化优秀高校”、“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科建设学校以林学学科为主干,以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主要实施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配套实施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立足云南、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以服务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以服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以服务区域林业产业发展为主,用汗水和心血铸就红土高原上的绿色人才摇篮。

院系设置学校设有资源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园林学院、交通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木质科学与装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生态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外语系、基础部8院4系1部。

师资力量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2,647人,其中硕士生753人,本科生11,030人,成人高等教育脱产在籍学生864人;农学、工学、管理学三个主要学科的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的比例分别为24.7%、31.7%、15.9%。

学校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科学硕士点2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9个,本科专业45个,全国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和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学校教职工总数1,011人。其中专任教师739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76.0%;教授114人,副教授282人;培养引进省部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和博士生导师51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国家林业局突出贡献专家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6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带头人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人,博士

生导师10人。

荣誉学校获近两届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学分制研究与实践”、“知识创新促进林业GIS课程系列教材建设”、“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林学专业建设与示范”荣获一等奖;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良好。

学校拥有云南省“双基”合格实验室18个,建成校内外实习基地65个,设有竹藤研究所、木材工业研究所、云南省滇派园林研究院、国家公园研究院等研究与设计机构;拥有植物、动物、木材、昆虫、病理标本等馆藏丰富的标本馆以及国家林业局和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学校建立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才培养基地12个。其中国家级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云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云南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2个、云南省高校示范实验室1个、云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

学校在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森林培育、森林经理、森林保护、竹类研究、木质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鸟类、鱼类、蚁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

学校近5年科研经费1.58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0项,其中,教育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工程咨询一等奖1项、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环境保护杰出创新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3,032篇,出版学术专著110部、译著6部。

学校占地1,537亩,校舍建筑面积44.45万平方米,生均37.72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2亿元,生均8656.54元;文献馆藏资源总计102.27万册,电子图书22.6万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中外文数据库。

西南林学院活动

发展合作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与法国、德国等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麦克亚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西林校歌《林业大学生之歌》是一首由我院教师姚宁华(已离校)作词、王红兵(笔名碧波)作曲,歌颂林业大学生的原创歌曲。1984年在林业部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绿叶奖》征歌评奖活动中获鼓励奖,并被收入绿叶奖歌曲集《绿叶》之中。1985年该歌曲又被收入我院组织编印、录制的云南林业歌曲选《绿色的希望》歌曲集和歌曲磁带中。从1986年至1990年每年的植树节前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都把这首歌作为专题节目中的歌曲进行连续介绍和播出。 《林业大学生之歌》歌词主题鲜明,比喻贴切,节奏明快、充满朝气。在音乐构成中吸收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旋律欢快、通俗易唱。歌曲充分表达了当代林业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及为祖国林业事业贡献自己青春和智慧的心声和志向。

2006年12月5日,经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题会议讨论通过,建议将《林业大学生之歌》作为西南林学院的校歌。经西南林学院第四届工会代表大会暨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林业大学生之歌》歌词:

我们是青松 我们是柏杨

理想的根须扎在祖国的土地上

太阳给予智慧 春雨给予营养

我们在黄金时代中茁壮成长

啊......啊......

太阳给予智慧 春雨给予营养

我们在黄金时代中 茁壮成长

我们在黄金时代中茁壮成长

成长...

music

我们是青松 我们是柏杨

要把那绿色染遍祖国的山岗

千山林涛翻滚 四季鸟语花香

我们要为中华增添春光

啊......啊......

千山林涛翻滚 四季鸟语花香

我们要为中华增添春光

我们要为中华增添春光

增添春光......

西林校训树木树人 至真至善

西林校徽

学校简介西南林业大学(原名西南林学院)起始于1939年的云南大学森林系,历经昆明农林学院、云南林业学院、云南林学院、西南林学院,于1978年独立建院,原属林业部直属院校,2000年在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中,由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的高等学校。现有70年办学经历和30年独立办学历史,目前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林业本科院校。校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校园为“全省绿化优秀高校”、“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以林学学科为主,以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主要实施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配套实施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立足云南、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以服务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以服务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以服务区域林业产业发展为主,用汗水和心血铸就红土高原上的绿色人才摇篮。

学校设有资源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园林学院、交通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木质科学与装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生态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外语系、基础部等9院4系1部。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2463余人,其中硕士生近799人,本科生11234余人。

学校教职工总数1027人。其中专任教师75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9人,占25.0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595人,占78.81%;教授118人,副教授30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国家林业局突出贡献专家4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享受国家林业局、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6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2人,云南省教学科研带头人6人,云南省教学名师4人。

学校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并于2009年获批为国家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9个,本科专业48个,全国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云南省精品课程13门,云南省双语师范课程1门。

学校近年来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九项。其中“西南林学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林学专业建设与示范”荣获一等奖;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良好。

学校根据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建设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5个,满足了各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学校标本馆被英国皇家植物园注册为我国十个世界大标本馆之一,被国家林业局和云南省遴选为科普教育基地,拥有植物、木材、林木病理和森里困从等标本60余万份,在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对外合作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校建立有国家级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云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云南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4个、云南省高校示范实验室1个、云南省教学团队2个、云南省竹藤科学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学校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培育、森林保护、竹类研究、木质科学与技术、森林经理、高原湿地等方面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鸟类、鱼类、蚁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

学校近5年科研经费1.6亿元;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7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7项,省部级项目90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项;发表学术论文2423篇,出版学术专(编)著64部,获知识产权成果28项。

学校占地1204.1亩,校舍建筑面积40.9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文献馆藏资源总计106.43万册,电子图书22.6万册,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中外文数据库。

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与法国、德国等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我校所有本科专业和硕士点均对国外和港澳台地区招收留学生。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与美国、加拿大、荷兰、泰国、波兰等国开展了本科生“2+2”模式的联合办学项目,以及各种形式的本科生、研究生短期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实习项目。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麦克亚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