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新政是指奥巴马新政府、奥巴马新政策的简称。所以,奥巴马新政既指奥巴马新政府,也指奥巴马新政策。
奥巴马新政遇困扰(中新社纽约二月三日电)二月三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新政”恰满两周。当日,奥巴马在白宫宣布提名资深共和党人贾德·格雷格出任商务部长,完成其组阁的最后一步。但也在同一天,获得奥巴马内阁提名的南希·基利弗和汤姆·达施勒先后宣布因“税务问题”放弃新内阁的任职。
有政治评论员说,这是奥巴马上任以来吃的第一个“败仗”。达施勒曾任参议院民主党领袖,原是奥巴马在其内政改革蓝图中最倚重的角色之一。就在二月二日,奥巴马还在为自己的好朋友达施勒辩护,表示将坚决支持达施勒出任新政府的卫生部长,力图助其在参议院过关。
外界都认为参议院通过达施勒的提名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在此之前,被披露漏缴数万美元税款的财政部长盖特纳照样“有惊无险”地获得了参议院的任命批准,不料达施勒到底挡不住批评的攻势,自己先“卸了甲”。
达施勒解释放弃提名的主要原因是“不愿成为(奥巴马的)拖累”。而早他三个小时“请退”的白宫首席绩效官候选人南希·基利弗也表示不想因为自己的报税单影响了奥巴马的组阁进程。
至此,奥巴马提名的二十位部长级内阁成员中已有三位“请退”,其中包括前商务部长提名人、涉嫌竞选资金违规受联邦大陪审团调查的新墨西哥州州长比尔·理查森。
分析人士称,奥巴马组阁之所以一波三折,主要因为是对其寄予较高期望美国民众正在用放大镜审查他的新内阁,但理想和现实总有很大的差距。
如何达到民众的高标准,这是奥巴马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在理查森、盖特纳、达施勒以及基利弗之后,谁能保证剩下的十六位阁员都无“瑕疵”?如,一日前刚获得参议院任命批准的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就被共和党人指责在克林顿总统豁免金融诈骗犯马克·里奇的决定中扮演了角色。
奥巴马的内阁困扰还不仅限于此。以初任参议员“一步登天”的“少壮总统”,如何领导掌控由政坛老将组成的豪华班底,这是奥巴马将面对的另一个难题。
六十一岁的前第一夫人、六十五岁的留任国防部部长、六十岁的诺贝尔奖得主……奥巴马的新内阁被媒体形容为“全明星队”;而因敢于大批起用前“对手”、以及经验和资历都胜于自己的人才,奥巴马的“大度”也获得普遍称赞。但掌声之后,奥巴马留下的仍是许多的问号:外交理念不同的希拉里能否听从他的指挥?经验丰富的罗伯特·盖茨将在美国新国防策略的制定中发挥多大的影响力?被称为“最聪明的内阁部长”的朱棣文会给美国的能源结构带来多大的变化?
而在这些问号中,民众最关心的是:奥巴马将如何领导这个团队一一兑现他在竞选中做出的“变革”承诺。
奥巴马新政任重道远随着美国参议院通过总统奥巴马寻求的新的经济刺激方案的程序性投票,关于美国经济何
奥巴马新政任重道远时见底的猜想再次变得热络。这毫不令人奇怪,毕竟过去一年来,由次贷危机而金融危机,由金融危机而经济危机,不断交替着希望——失望——新的希望的人们也被裹挟其中。
必须注意到的是,美国经济尽管已经确定无疑地身处衰退之中,但却难言触底。首先是失业。在刚过去的1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了59.8 万人,创下1974 年以来的最大降幅。自2007年12月陷入衰退后,美国的失业总人数已升至360万人,失业率快速升至7.6%的16年来最高点。其中就有约一半的失业出现在过去一个季度内,表明大的趋势是在恶化而非走稳。其次是因失业所引发的私人消费下滑。2008 年12月,美国国内名义消费下降1%,这使得更多人开始忧虑投资萎缩后,美国经济靠什么来支持的问题。此外,在雇佣工人数量最多的制造业领域,ISM(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指数根本毫无起色,一直徘徊在多年低位。
或许也是因为形势足够危急,才让人们对奥巴马的新版经济刺激计划寄予厚望。综合考虑民主党的一贯理念、奥巴马竞选前后的主张以及内阁行政团队的构成等因素之后,我们发现,“奥巴马新政”确实更偏向于直接操作或者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理论上,这一范式下的救市手段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将可能明显较布什政府更为强有力。笔者注意到,新版的经济刺激计划与上届政府救市计划相比,较为明显的差别至少包括:财政支出规模继续扩大,救助重点向实体经济转移;减税出现结构性调整,发债规模继续大增;增加就业成为政策重点,贸易金融政策趋于保守等。
但也需看到,尽管奥巴马的新方案似乎看上去“很好很强大”,但仍属于治标不治本的“应急药方”。不仅与外围国家希望美国经济尽早进行“内在调理”的广泛诉求缺少关联,其中有关内容甚至还给满怀期待的外围国家带来相当程度的恶感。例如经济刺激方案中饱受争议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尽管在参议院博弈阶段得以软化,但仍给外围观察者深刻的负面印象。许多人将可能因此认为,尽管奥巴马政府在外交上正在做出即将抛弃共
奥巴马新政任重道远和党人的单边主义的姿态,但在经济政策上,今日民主党人的表现实在较传统的民主党更为孤立。对这个倡导“改变”并以之为主要卖点的行政团队而言,亮相阶段的败笔不可谓不严重。
此外,被广泛寄予厚望的“新方案”历经参众两院表决,闯关而出,却不仅变成了一个金额缩水的计划,而且是一个因情势危急并未得到足够充分讨论的计划。这将可能直接带来两方面的后续麻烦。其一,可能因投资、减税的力度打折,导致救市计划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其二,可能在国会审查具体开支项目时遭遇共和党人的掣肘。因此,奥巴马的新方案尽管获批的效率尚可,但将来实施的效果却暂不宜被寄予过高期待。
更麻烦的是,在美国之外的欧洲、日本,在“金砖四国”乃至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增长或者复苏的困境越来越明显,衰退乃至萧条的迹象日益显化。大众多已相信,本次经济危机源自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不合理。那么,在一个玩家广泛受伤害、规则制定者自顾不暇的游戏时段,过早地乐观实在和理性不沾边。
总而言之,尽管奥巴马如期交出了第一份“策论”答卷,但鉴于其面对的内部经济状况依然荆棘丛生,外部经济环境仍风雨飘摇,指望这份“简版”经济刺激方案能够立竿见影,并不现实。毋庸讳言,整个世界或许还将在衰退中摸索很久。
对我们中的多数人而言,如今,争辩世界上哪个国家先走出低谷或许并非足够有价值、有意义,最重要的或许是尽早做好迎接“熊市下半场”的煎熬。
奥巴马新政再失良机英国奥巴马政府昨日迎来了真相时刻,财长蒂莫西·盖特纳(Tim Geithner)出台了一份救助美国
奥巴马政府“闪电”推新政金融体系的计划。当前全球危机正是发源于美国金融体系。在他们的前任多次启动失误后,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和盖特纳只有一个机会展示这一次有所不同。不幸的是,这一线条不清晰的计划仍旧没能脱颖而出。
政府将试图重新激活证券化放贷,具体方式是通过一个新的公私投资基金吸收有毒资产,并扩大美联储(Fed)现有的消费者放贷安排。这可能救活非银行信贷市场,而无论银行本身能否重新置身于坚实基础之上。
然而,各银行不能停留在它们目前的失灵状态。如今,某些银行具有清偿能力,而另一些银行不具有这种能力,只是没有人具体知道哪些银行有问题。银行必须立即坦白自己的亏损,然后得到充足的资本重组,以免所有银行都被视为无力清偿。否则的话,银行间的拆借就不会解冻,注资也不会增加各银行的放贷。
盖特纳明白这一点。他的计划的另一个方面是,要求各银行经受“压力测试”,以使“它们的资产负债表更干净和更强劲”。但是,从公共金库到银行的任何资金转移,都必须附带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其公共目的。纳税人的投资必须得到公平的补偿,因为以比市场价格更慷慨的条款接手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亏本资产,无异于向银行提供不应当的礼物。
那么,该怎样估价银行的坏资产呢?盖特纳的计划也许是要依靠投资者的判断来得出资产价格:私人投资者不会付出补贴失败银行的价格。这很聪明,但它忽略了两个根本问题。首先,政府将如何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那里吸引联合融资,如果政府不承担超出比例的下行风险,从而在实际上补贴这些合作伙伴?
其次,如果一家资产按市场价值定价的银行不能按对纳税人公平或对私人投资者有吸引力的价格出售这些资产,那么这家银行就是不具有清偿能力的。奥巴马和盖特纳仍未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即:必须迫使各银行立即减记它们的亏损。如果它们这么做了,那么许多银行就将暴露出自己不具清偿能力的真相,政府就必须接管这些银行,对它们进行资本重组。拯救金融体系所需的金额和公共控股程度,均超过美国政府现在愿意承认的水平。
论奥巴马新政首先,我认为奥巴马不会以经济为核心话题,这对他很不利。
民众对奥巴马的支持来自于对他能够解决本次金融危机的信任,民众往往将它与上世纪伟
奥巴马新政府工作大的总统罗斯福作对比,这使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他不能在4年任期结束之前彻底改变美国的经济,会使他失去连任的机会。可是这很难,很难。他与罗斯福不同,罗斯福背后是一个恐怖的政治和银行家族。这是他的很多政策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并实施下去。所以他的百日新政能够改变当时美国濒临崩溃的经济。
而奥巴马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他的7000万美元刺激计划重点是基础设施而不是救市,奥巴马的这个举动说明了他的心中已经决定了未来的道路的主人是民众而不是投机者,他大量地修建学校等是为了在民众中留下心系普通老百姓的优秀形象而不是像布什那样加剧贫富差距。
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有机会将民众从07年疯狂的暴利中清醒过来,认识到真正踏踏实实的工作才是唯一出路,否则不仅赤字不会缩水,经济反而会越搞越差。要解决民众心中的轻浮,赢得选票,靠的就是这些基础建设。奥巴马不会是美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总统,但他会是最务实的总统。
他走的是和罗斯福完全不同的一条道路,罗斯福注投资而不重赤字。这在当时是一个伟大的措施,但这不代表他适用于现在的经济状况,格林斯潘时代的错误投资可以看出一点影子。本世纪初的科技泡沫就是这样产生的。
奥巴马注重民生就得忽略市场上那群投资恶狼,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奥巴马现在的政策让我们难以琢磨,原因就是有一批巨大的银行家族和投机大亨向他施加压力。
所以对于奥巴马,不用太担心,为什么现在美国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就是媒体的结果。那些金融大亨控制下的媒体就是为了制造中美矛盾,使他们有利可图。否则以奥巴马的想法,大亨们不应当继续影响着美国的经济,他们应当还财于民。这简直就是大亨们的噩梦。
所以他们一方面向政府施压,一方面利用媒体制造矛盾。而我们政府应当分清事实真相,不要被假象所迷惑,盲目出击,导致两国关系真正恶化。
“奥氏新政”令人失望上周末,各大媒体已经抢先透露了奥巴马政府即将于本周公布的金融援助方案细节。如果这些报道内容属实,那么财长盖特纳就是在说服奥巴马走回到前一届政府的老路上,尤其是“现金换垃圾(债券)”——这一半年前就被前财长保尔森弃之不用的药方。
这不仅仅令人失望,事实上,我已经绝望了。我们刚经历了AIG高管红利事件,政府官员对该事件的发言显示,他们毫无所知,无所作为,更没责任可言。此刻,在银行如何挥霍纳税人的钱这件事上,政府已经无法化解公众的任何疑问。
而奥巴马目前的金融计划很明显大体还是基于银行基本面良好、银行家行为符合理性的这个前提上。这就是说,奥巴马过去还信誓旦旦他的经济团队一清二白,现在却承认自己的经济目标已经过分受制于华尔街。此刻,奥巴马意识到,他的政治资本已经消失。
再回到此刻的经济形势。美国的经济已经被失调的金融系统所累,后者在次级按揭贷款和其他资产上损失惨重。经济史学家可以告诉你,这并不奇怪,上世纪以来的几十次危机都是如此。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套经久有效的良方,它是这么处理的:政府为银行提供足够多(尽管原本不需要那么多)的债务担保以维持信心。同时,政府还暂时接管一些真正陷入债务危机的银行,清理它们的债务。
瑞典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也是这么干的。我们在里根政府时期存贷款崩溃时期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现在,我们当然也可以这么做。
然而,奥巴马政府跟布什政府一样,都想一步到位。亨利·保尔森和盖特纳政策的共同点就是坚持银行的不良资产很值钱。这种政策就是用纳税人的钱来为坏账争取到“公平”的报价。保尔森的做法是由政府直接购买坏账,而盖特纳的手段要复杂些:政府借钱给私人投资者,再由后者出资购买资产。奥巴马的高级顾问称,这个办法是用“市场的专长”来给坏账定价。
但盖特纳的计划是在单面下注:即当资产价值上升时,投资者就会赢利,但当资产价格下跌时,投资者却能免于债务麻烦。因此,这并非真实的市场手段。这只不过是间接的支持购买坏账。
奇怪的是,纳税人可能会为此承担代价。我计算下来,这已经是奥巴马政府官员第三次在实质上沿袭保尔森的计划了。但每一次(政府)都会贴上一个标签,以表明两者的不同。政府已经对这套手法乐此不疲了。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它不会奏效。我们在浪费时间。每个月我们都将失去控制经济危机的良机,损失60万个工作岗位。但更可怕的是,奥巴马正在滥用他的信誉。如果措施失败,他将无法再说服国会为他早就该做的事提供更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