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旋回(tectonic cycle)又称造山旋回(orogenic cycle)、褶皱旋回(folding cycle)、大地构造旋回(geotectonic cycle)等。法国地质学家贝特朗(M Bertrand,1886~1887)用分析角度不整合的方法确立了地槽区内的褶皱运动具有周期性。通过对西欧和北美各个褶皱区进行比较,他将地壳的演化阶段划分为:休伦、加里东、海西及阿尔卑斯等四个褶皱旋回。每一旋回都无例外地经历了强烈拗陷、褶皱回返和山脉的最终形成等发展过程。而这种旋回性的特征,事实上在稳定的地台上也有反映,只是它们的强度远不如地槽区而已。因之,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构造旋回是整个地壳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的表现,显生宙的加里东、海西旋回各自经历了2.0亿~1.5亿年左右,而阿尔卑斯旋回的时间跨度约为2.5亿年。在中国,加里东、海西(华力西)、阿尔卑斯等旋回的名称已被广泛应用。中国学者根据中国的地质实际,又将阿尔卑斯旋回进一步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