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简介〗拉丁文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
命名者:(Thunb.) Lindl.
英文名称:Loquat
又名:卢橘
科属分类:蔷薇科 Rosaceae、枇杷属。
常绿小乔木,高可达10米;小枝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披针形、长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0—30厘米,宽3—10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边缘有琉锯齿,表面皱,背面及叶柄密生锈色绒毛。圆锥花序花多而紧密;花序梗、花柄、尊筒密生锈色绒毛;花白色,芳香,直径1.2—2厘米,花瓣内面有绒毛,基部有爪。梨果近球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桔黄色,外有锈色柔毛,后脱落,果实大小、形状因品种不同而异。花期10一12月,果期第二年5—6月。因形似琵琶而得名。.
我国四川、湖北有野生,现全国各地都有栽培;枇杷在我省分布很广,但作为经济栽培的仅限于苏州地区洞庭东、西山,光福以及南通、海门、扬州等地,洞庭东、西山的产量占全省90%以上,是我国著名的枇杷产区之一。[4]
枇杷因其叶片象乐器中的琵琶而得名。“三潭枇杷”是我国枇杷种类中的一个十分优良的品种,享誉海内外。香港水果市场捷足先登者,年年都有三潭枇杷。
其产于安徽省歙县境内新安江沿岸的漳潭、绵潭和瀹潭三个自然村,故名,

而这一程水路正是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的核心景区,环境优美,景色怡人。为何称为“三潭”,是因为这三个自然村一带,群山环抱着三个大面积的深水潭,冬暖夏凉,山峦环抱,所以“三潭枇杷”自古就扬名中外。这种品质优良的枇杷,主要来自于“三潭”特有的小气候。三个自然村分别坐落在新安江上游的三个大拐弯处,形成独特的冬暖夏凉,终年云雾萦绕,雨量充沛的气候,为枇杷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安徽“三潭”为我国四大枇杷产区。三潭枇杷,历史悠久,个大味美,素负盛名,堪称上品。
〖产品特点〗“三潭枇杷”的特点是皮薄、肉厚、汁甜、水多,清香爽口,营养丰富,并以早熟优质而闻名遐迩。
〖产品品种〗“三潭枇杷”有20多个品种,在国外享誉最高的是“大红袍”和“光荣花”。 “大红袍”黄皮但肉却透出红色,“光荣花”则是花蒂处长了一个明显的五角星从而命名。一级枇杷每公斤只有20来个,绵潭村甚至培植出每公斤只有10个的“枇杷王”。
〖产品价值〗枇杷是老幼皆宜的益果,民间有“天上王母蟠桃,世上三潭枇杷”的赞语。鲜食枇杷有利于解渴生津,利肺健胃,有益健康。其营养成分除含有较多的果糖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7,B17是一种防癌营养素。在葡萄糖注射液问世以前,自古我国中医常常用枇杷汁以维持不能进食者的生命,可见枇杷的营养价值是非常高的。[1]
三潭枇杷,全身都是宝。花,不仅是一种好蜜源,所酿枇杷蜜,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蜂蜜中之珍品,而且花还可入药,治头错、鼻塞等疾病。枇杷鲜果能解渴生津,利肺健胃,枇杷果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7,是一种治癌的有效营养物质。据资料记载,美国药物研究单位,在二百五十例癌症患者中注射这种营养物质,竟有二百四十八例治好了癌症。枇杷树叶,也是一味好药,去毛熬服,或蒸制成枇杷露,能清肺止咳。枇杷树姿优美,在庭园内栽植,既可美化环境,又有陶冶性情。[2]
〖经济效益〗三潭枇杷,是安徽省传统的名优农产品,其栽培历史悠久,已有800余年,歙县和福建莆田、浙江黄岩和溏栖、江苏吴县并称为全国五大枇杷产区。“三潭枇杷”位于新安江库区,环山面水、雨量充沛、水质优良、空气清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有“天上王母蟠桃,地上三潭枇杷”的美誉。2001年,歙县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中国枇杷之乡”。截止2009年5月,“三潭枇杷”种植面积1.2万亩,有大红袍、光荣种等20多个优良品种,丰产年份产量超过1万吨,年产值约2000万元,枇杷已成为库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被当地果农亲切的称为“绿色银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