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大麻镇西南村西南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东北面,嘉兴市桐乡市西南,大麻镇西南角,南接壤余杭区东湖街道塘湾村,东接海宁许村庄湾村,西接余杭运河镇,北面接壤都为桐乡市大麻镇麻溪,湘漾,大庄等村。该村目前由桐乡市管辖,历史上曾经先后为杭县,德清县,崇德县管辖,现在在杭州规划图中,被远期划为杭州都市圈内。在地理上离杭州副城临平城市中心仅几公里路程,故逛街都到杭州多数。全村总面积2.48平方公里,有33个村民小组706户农户,3020人。有党员59名,全村耕地面积2045.9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1203.46万元,人均收入10880元,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人均325元。该村是桐乡是个私经济的起源地之一,现在经商人数众多,拥有小汽车的人不少。

2007年完成工业收入51076万元,主要以纺织业、养植业等为主。农民经营收入51182.99万元,拥有规模企业4家,小型企业15家。

近几年来该村的基础建设,完成了4—7米路幅主干道5.6公里,完成了组通户道路7公里,累计投入资金318万元。修建了3.2公里的块石河岸。对全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建造了2座垃圾中转房,250只垃圾箱。落实了2名保洁人员,常年清运,做到日产日清,落实长效管机制。新建了活动中心,一个健身场地,绿化了环境,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较高的提高。

该村由于离杭州近,前景光明。如果在教育和交通上能更上一步的话,那么它将是投资者的天堂。

2、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赵村乡西南村赵村乡西南村位于赵村乡政府驻地南4公里处,该村辖9个村民小组,1260余亩干部5人,党员30余人。耕地面积1000余亩,其中烟叶面积近200亩。

长期以来该村群众主要依靠粮食种植,烟叶生产,劳务输出等产业,人均收入大约为2000元左右,该村属凡村自然村的行政村之一,硬化村内道路500余米,电话、手机的拥有率达80%以上,闭路电视入户率70%,信息通达,交通便利,群众生活安定,社会风气较好。

3、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新塘镇西南村地理位置西南村总人口1130人,共300户,总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0亩。到2006年,村集

体年收入达到500万元,该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注重抓好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力求为村民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该村拆除了全部违章建筑和1000平方米的120幢破旧建筑;对鱼塘进行了清洁改造,完成了400米鱼塘岸线及岸边道路改造;完成了240幢建筑立面装修改造和复古工程,并重新修葺了何氏守祠和包公庙。该村先后投入资金铺设了1.3公里长的村道,砌筑村道石堤1000多米,建设小公园4个,灯光球场1个,安装路灯70多盏,种植绿化风景树150多棵,铺绿化草皮2000多平方米,修建了一个老人娱乐中心,建造了1000多米长的排洪渠道,并改造了村自来水管和水管接驳口,解决了群众缺水问题,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人居环境。经济状况西南村成立初期,村集体经济收入十分薄弱,村容村貌极为破旧,村两委干部连工资都不能保证正常发放,在村内进行各项建设更加无从谈起。为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村两委确定了“以工促农、工业返哺农业”的工作思路。首先修订了全村土地利用和建设规划方案,明确了居住区、工业区和耕作区三大功能区。其次制定了工业开发区土地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以村经济联合社名义将土地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将土地办理为工业用地后主要用于出租,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自建厂房出租,开发土地的收益盈余,一部分通过分红的方式分配给村民,增加农民收入,一部分用于村内各项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西南村工业开发区启动于1999年,2000年正式投入各项工作,经过了从规划、办证、“三通一平”到招商引资等阶段的艰苦工作,如今,西南工业开发区各项设施正逐步得到完善,企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20多家投资落户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村集体土地租金收入已达到了400万元左右。乡村建设2006年以来,西南村把旧村改造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在广州市、增城市及新塘镇等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科学规划的制定,实行改造与整治并举,取得了初步成效,村容村貌有了明显的变化,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使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1、以规划为龙头,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是前提,没有一个好规划,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起点,就可能导致“建了又拆、拆了又建”的情形发生,最终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西南村两委班子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把规划摆在首要的位置来抓。在增城市规划局及新塘镇规划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对全村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按照整治规划方案对旧村进行了整治,做到抽疏旧村住房,拉通路网,增添建设绿化网。

2、齐心协力,加强村庄整治和改造 近年来,西南村通过向上级争取一点、同时以村集体投入为主的办法解决了村庄改造的资金来源,切实加大了对村庄的投入和整治力度。村庄整治涉及到大量的拆迁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群众是否愿意、是否支持的问题。村两委首先召开党员、合作社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从而统一了村社干部和党员的思想。会议上还制定了拆迁房屋的补偿方案,具体是:由村委会、各合作社干部及部分村民代表组成评估小组,在现场根据该合法房屋的类别、建筑年限和建筑质量,综合评估出具体每间拆迁房的补偿金额,建筑物最高补偿标准不超过300元/米2,宅基地统一按200元/米2由集体收回,凡是属于乱搭建、霸占集体土地的建筑一律不作任何补偿。接着又召开了拆迁户动员会议,会议上向拆迁户宣读并解释了拆迁房屋的补偿方案,还现场展示了规划整治效果图,使拆迁户明确了规划整治的目标和重大意义,因此取得了良好的动员效果。紧接着由村社两级干部深入到各家各户进行宣传,使旧村规划整治工作的目标和意义深入人心,对暂时不理解的群众通过反复做思想工作最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旧村改造这项工作中来。 西南村成立初期,村容村貌破旧,脏乱差现象严重,人、猪、鸡等混住,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群众环境卫生意识十分淡薄。前几年,西南村已经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整治行动,拆除了村内一大批“脏乱差”及违章建筑;在对鱼塘的清洁改造过程中,结合考虑村道建设和绿化景观的需要,围绕四口鱼塘的路基重新砌上了石堤1000多米。根据当时村内的绿化十分欠缺的情况,把清拆整合出来的大部分空地规划为公园绿化用地,聘请专业园林设计师做了详细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在选择树种时充分尊重群众的风俗习惯,选择种植了那些粗生、易管理、实用性强兼具观赏性的绿化树种。 经过前几年的拆迁整治工作,同时制定实施了环卫、绿化的工作措施和制度,使群众切身感受到村庄整治所带来的新变化和好处,群众当初的不理解和被动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他们在态度转变后对拆迁整治工作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使村两委的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所以在2006年,村集体能够用较低的房屋补偿和宅基地补偿费用,就顺利地拆除了一批弃置、不符合规划和没有保留价值的破旧房屋及违章建筑(如猪舍、牛棚、柴房、旱厕等),共计200多间;同时回收整合了一批宅基地,符合规划宅基地的重新规划给村民新建房屋使用,其余的作为疏通路网和绿化用地使用,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在整治过程中,把那些具有一定历史文物价值的祠堂和古旧建筑保留下来,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加以修复和维护,使何氏宗祠和包相古庙等一批古旧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在整治过程中结合提高群众卫生水平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拆除旱厕后怎样使村庄环境保持洁净,怎样解决好群众方便上厕所的问题,村集体制定实施了“对旧村原来未建无害化厕所而需进行新建的住户按每户补助1000元”的统一规定,从而使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9%以上。在整治过程中还解决了保护古树的问题。村内现有古树的树龄在一两百年至三百多年之间,由于欠缺保护和管理,现时能够存活下来的古树已为数不多。古树得不到有效保护已经引起村两委干部的重视。大家都觉得,这些古树是村庄历史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产,必须好好珍惜和加以保护。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所以村两委制定实施了以下保护措施:拆除了古树周边的建筑,围绕保护古树为主题规划建设成休闲式的绿化公园,对古树覆盖上了新土,使古树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机。 通过全面整治,完成了村内主要道路旁建筑立面的装修改造,使新农村既完好保留自然村的生态特点和传统风貌,充分体现岭南农村朴实、自然的特点,又营造出适合居住的人文环境。 在实施拆迁整治工作中,主要以村两委干部为主,同时组织了各合作社干部和村治安队参与配合这项工作。这次拆迁整治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取得较好效果,是与村两委干部目标明确、思想一致、战斗力强分不开的。

3、抓好市政及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紧密结合创建文明示范村活动的开展,按照“八通”、“十有”的创建标准,扎实做好建设工作,村内道路、街、巷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底化,重新架设了各种线路,完成了全村下水道及排污道的疏通密闭工作,建设了绿化公园和灯光球场、安装了路灯、修建了老人娱乐中心、安装了全民健身设施、改造了自来水管、建造了垃圾临时存放转运站,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设施比较齐全的居住环境。

4、健全制度,完善管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随着环境面貌的逐步改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村内的各项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促进村风文明建设稳步推进。西南村通过充实环卫工作人员和绿化养护人员,并实行了8小时保洁制度和日常绿化养护制度,使环境卫生和绿化的日常管理有了人员队伍和制度上的保障。现时,西南村的环卫工作人员和绿化养护人员各有4人。随着村内环境卫生水平的逐步提高和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相应也在逐步提高,群众爱护环境卫生、爱护绿化的良好风气逐步形成。下一阶段,西南村将以加强新村规划建设的管理和建章立制为重点,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例如通过借鉴环卫、园林部门的管理规章,进一步完善卫生、绿化工作制度,明确相关人员职责,达到提高效率、节减开支的目的;通过抓好农村房屋建设的规划和控制,达到节约土地资源和方便规划管理的目的。 目前,西南村的新农村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和创新工作方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建设富裕、安康、文明、和谐的新增城作出新的贡献!

4、山东省胶南市珠山街道办事处西南村西南村位于灵山卫镇驻地,地处平原,村域总面积为1.8平方公里,耕地60亩。西南村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海,气候宜人,泰薛公路自村中而过,村前是滨海大道和滨海公园,交通十分便利。

据传,明中期灵山卫世袭指挥佥事陈氏后裔因家变,一支过莒州(今莒县),一支留此定居立村。因在卫城外西南,取名西南庄。1980年因重名,更名为西南村。

现西南村共有348户,人口958人,主要姓氏有陈姓、李姓、宗姓、焦姓等。

西南村历史上以农业和渔业为主,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相继发展了工副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等。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工业、商业、养殖业三大经济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得到了长效、稳定发展。村现有工业项目9处,年产值收入11200万元;个体户83户,经营收入4120万元;养殖业基地18亩,年收入128万元;2004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204元。

2001年该村在村西南处兴建工业小区一处,占地30多亩,现在小区内已有宝灵公司、国华喷涂、成业电镀、冰箱配件、卫海冷库等企业落户,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村民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村政务、村务透明度越来越高,该村老年人男60周岁、女55周岁每月发放养老救助金90元,并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近百名学生给予每人1000的奖励,对独生子女户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备用保险金,该村还为每位村民都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也解决了后顾之忧,以多种形式对村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使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该村先后多次被镇党委、政府命名为“两个文明建设单位”、“先进党支部”、“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并被授予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和胶南市“十佳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1]。

5、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西南村西南村位于汤头街道办事处,人口1062,耕地面积750亩,辖4个村民小组,辖区交通便利,227省道,汶泗公路从辖区穿过,村民勤劳善良,忠厚朴实,待人热情,辖区内有兔毛市场一处,大蒜市场一处,鞋帽市场一处,经济发达,辖区私营企业2家,个体企业10余家,年创利税逾千万元,2009年处,力抓村民政治,配合“滨河路一号”工程,新滨河路一条,新建居民的宅楼两幢,调整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经济,共谋发展。[2]

6、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镇西南村西南村位于郯城镇西北端,西依风光秀丽的沂河,南邻马头爱国花生米购销市,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为便利,现有276户,1150人,全村耕地面积1098亩,其中银杏面积200亩,良种小麦繁育基地800亩,是我县种子公司培育良种专业村,村民姓氏以刘,朱,王,崔,杜五大姓为主,其中刘姓为最多。

该村原属刘一个行政村管辖,解放前为便于管理,后以刘港口管理区为中心,分成东南,西南楼后三个村。我村于区西南角,故名西南村。该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连年被市,县农业局评为先进村街,被镇评为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