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轰-6空地导弹试验机是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型设计的一种可携带两枚中程空地喷气式飞航导弹的专用试验机。为使轰-6导弹机早日设计定型,共研制了两架轰-6导弹试验机。该改型及其携带的空地63型空地导弹,是首个公开的我军现役空地导弹发射平台及导弹武器,而以往公布的类似产品均系反舰或者外贸用途。
该试验机的主要用途是作为轰-6导弹机的研制试验机,承担轰-6导弹机研制过程中的飞机各系统、设备以及飞机飞行性能和操稳品质、某型导弹研制和定型等项目的试验验证工作。是对轰-6导弹机的作战使命、战术技术指标、使用要求等方面进行考核的基础。
与轰-6系列飞机一样,轰-6导弹试验机装有两台WP-8型发动机,导弹对称悬挂于机身两侧的机翼下,该试验机于1995年1月正式开始研制,1998年4月第一架试验机完成飞机总装,7月第二架试验机完成飞机总装,12月2日第一架试验机首飞成功,12月9日第二架试验机首飞成功。注意该机的尾炮塔已经取消。
1999年11月两架轰-6空地导弹试验机完成调整试飞和测试改装工作。2000年4月25日完成飞机性能、操稳定型试飞和自控弹飞行试验。
轰-6导弹试验机的研制成功,为中程空地导弹武器系统以及相应的机载设备提供了理想的试验平台,也为轰-6导弹机的全武器系统定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军轰-6使用的另一种先进精确制导空地武器是空地88(KD88)型空地导弹,该弹是在鹰击8(外销型号C-801/802/803)导弹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下图为该弹出口型号C-802KD的宣传挂板。
根据新闻报道,技术人员在对该型导弹做电磁兼容试验时,施加的干扰还没达到规定强度,导引头画面便出现“黑条”滚动。“停,抗干扰不过关,必须改进设计。”负责监督试验的副总代表张殿坤向研制方提出要求。最后,研制方按军代表的要求,改进设计,增加了滤波功能,完全满足了设计要求。由此可以推断,空地63使用的是“人在回路中”的电视制导方式。一次,该导弹在进行飞行试验时出现舵机卡滞。研制方解释说只需换一台舵机便可继续试验。负责靶试监督的副总代表张殿坤说服研制方停止试验查找问题。经查找发现,原来是舵机离合器磁粉存在批次质量问题。后来,在军代室和研制方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改进工艺,降低磁粉颗粒度,使问题得到解决。
“查故障一定要查到末梢,查到山穷水尽。”这是该室军代表常说的一句话。副总代表张殿坤和军代表卡继兴在某试验靶场组织试验时,导弹在地面试车工作正常,可飞机挂弹升空后发动机点火失败,飞机只好带弹返回。军代表兵分两路,一路对导弹点火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另一路对执行任务的飞行员进行详细询问。最后,他们把故障点锁定在直径2毫米的补氧管上。后经检查发现,用于密封的橡胶圈由于插拔次数过多、磨损掉下的橡胶颗粒堵住了补氧管路。他们举一反三,发现同一批次的其他导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问题。后经设计人员改进设计,增强材料的强度,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该导弹在进行制导系统半实物仿真试验时一直偏左,且散布规律不符合正态分布。研制方技术人员始终没有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刘治德总代表组织军代表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发现导弹末制导设计上的不完善是导致问题的根源。军代室和有关专家一起对末制导规律、参数、模型、控制环节进行了3次修改,彻底解决了末制导精度不高的问题。
这个军代室还先后向研制方提出50多项合理化建议,对提高导弹作战效能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型导弹最初设计的挂位左右不能互换。军代表发现这一问题后,集思广益,重新进行设计。经研制方专家研究论证,采纳了军代表提出的设计方案。
该型导弹最初的运输设计采取的是弹衣包装,运输时需要用专用的公路或铁路运输车。在有关部门参加的评审会上,军代表提出了改进包装储运的设计方案。专家经过论证,认为军代表所提的方案设计新颖,切实可行。设计改进后,现在只用普通车辆就能运输导弹。
该型导弹发射控制台原设计采用的是人工判断、手动控制,开关指示灯达40多个。张殿坤副总代表经过攻关,将原设计中控制发射点上的18个开关按钮、指示灯全部取消,实行计算机自动控制,信息资源实现了由综合显示器显示。改进后,只需一人便可完成发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