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椎动物亚门的1纲。肺呼吸、 混和型血液循环的变温动物,体表被鳞(蛇、蜥蜴)或骨板(龟、鳖),无毛、无羽,发育有羊膜出现。现存的爬行纲动物分为2型、3亚纲、6目,即无窝型(Anapsida):龟鳖亚纲龟鳖目,有220种(中国有24种);双窝型(Diapsida):古蜥亚纲鳄形目,有21种(中国有1~3种);鳞蜥亚纲原蜥总目喙头目,有1种;有鳞总目蚓蜥目,约有100种,蜥蜴目约有3000种(中国约有120种),蛇目有2500种(中国约有180种)。除极寒区域外,世界性分布,中国南方温热潮湿地带较多。
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上石炭纪(约2.8亿年前),在中生代大发展。到白垩纪后期(8000万年前),有好些分支绝灭,只余下5目约5000种,体型和重量也大大变小,如最长的蟒约12.3米,最大的棱皮龟重865千克,而古代的恐龙有的长达50米,重达4.5吨以上。
特征本纲动物皮肤无呼吸功能,也绝少皮肤腺,这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头颅的软骨颅,除鼻软骨囊外,全部骨化,外面更有膜成骨掩覆,以一个主要由基枕骨形成的枕髁与脊柱相关联,颈部明显,第1、2枚颈椎骨分别特化为寰椎与枢椎,头部能灵活转动,胸椎连有胸肋,与胸骨围成胸廓以保护内脏。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胸廓。腰椎与两枚以上的荐椎相关联,外接后肢,正如肩带的连接前肢。除四肢消失的种类(如蛇类)外,一般有两对5出的掌型肢(少数的前肢4出),水生种类掌形如桨,指、趾间连蹼以利于游泳,足部关节不在胫跗间而在两列跗骨间,成为跗间关节。四肢从体侧横出,不便直立;体腹常着地面,行动是典型的爬行;只少数体型轻捷的能疾速行进。
脑部有屈曲,大脑小脑比较发达,大脑有左右脑室,出现了新皮层,脑神经12对,外耳孔出现,眼内有栉膜,眶周有骨环,鼻腔附近有锄鼻器。 呼吸用肺。心脏3室(鳄类心室虽不完全隔开,但已为4室)。无动脉圆锥。动脉弧3对,大动脉弧左右不对称,体循环动脉内杂有静脉血,体温随环境变动,为变温(旧称冷血)动物。肾脏由后肾演变,后端有典型的泄殖肛腔,雌雄异体,有交接器,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幼体从富含卵黄、具羊膜、有韧皮或钙质外壳的受精卵孵出,羊膜水保护幼体完全脱离水域发育生长。
爬行动物第一次形成骨化的口盖,使口、鼻分腔,内鼻孔移至口腔后端;咽与喉分别进入食道和气管,从而呼吸与饮食可以同时进行。
意义爬行纲是脊椎动物演化关键性的一环。胚胎发育不必再回水域,鳃和侧线都已消失,呼吸用肺,初现外耳。颈椎特化为寰椎、枢椎与颅底的枕骨髁合成活动关节使头部得以灵活转动。胸部有胸肋与胸骨构成的胸廓,腹部也有腹膜肋,肋末互相联结,并连接剑胸骨或剑胸突,成为保护体腔内脏的框架。爬行纲动物前承两栖纲、蜥螈的构型,后开鸟、兽两纲的发展,首次征服陆地,无论从体型构造、生理机能、胚胎发育,生态适应以及演化过程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爬行动物的实用价值很高。鼋、鳖、海龟、鼍、鳄、蛇的肉和卵均可食,味美而富有营养。蟒、大型蜥蜴、鼍、鳄的鳞皮可作琴鼓与皮膜,鞣制成革后可作提包、腰带、皮鞋。玳瑁硬甲久负盛誉。龟、鳖、蛇、蜥、蛤蚧均可入药,蛇胆和蛇酒尤为传统名药。蛇毒可止痛,治麻痹、风湿及癌症。蛇和蜥蜴大量吞食虫蚁,大型蛇类食鼠,是虫鼠的天敌。蛇的颊窝和腹部对天气与地震敏感,可用以作指示生物。
分类介绍
古脊椎动物学者从爬行类头骨的构造上找到了比较简单而实用的分类办法。根据头骨颞孔的有无,数目及其位置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类型,据此将爬行纲分为四个亚纲:
无孔亚纲,或称缺弓亚纲(Anapsida)——无颞孔
杯龙目(Catylosauria),最原始的爬行类
龟鳖目(Cheloia),具有甲壳的爬行类
中龙目(Mesosaurda),原始小型淡水中生活的爬行类
双孔亚纲(Diapsida)或称双弓亚纲——有两个颞孔
鳞龙次亚纲(Lepidosauria),原始的双孔类(或变更的双孔类)
始鳄目(Eosuchia),原始的双弓类
喙头目(Rhynchocephalia),现有残存的活化石——Sphenodon(喙头蜥)
有鳞目(Squamata)蜥蜴类和蛇类
初龙次亚纲(Archosauria),进步的双孔类
槽齿目(Thecodontia),三叠纪的初龙类,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爬行类的祖先
鳄目(Crocodilila),鳄类和短吻鳄类
翼龙目(Pterosauria)飞行的爬行动物
蜥臀目(Saurischia)、鸟臀目(Ornithischia) 都是恐龙类(Dinosauria),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
上孔亚纲(Euryapsida)或称阔弓亚纲——一个颞孔位于眶后骨和鳞骨的上方,海生的爬行类
联龙次亚纲(Synaptosauria)——眶后骨和鳞骨构成颞孔的下界
蜥鳍目(Sauropterygia),包括幻龙类(Notgosauria)与蛇颈龙类(Plesiosauria)
木盾齿龙目(Placodontia)
鱼龙次亚纲(Ichthyopterygia)——眶后骨和鳞骨之上的后额骨和上颞骨构成颞孔的下界
鱼龙目(Ichthyosauria),海生鱼形爬行动物
下孔亚纲(Synapsida)或称单弓亚纲——一个颞孔由眶后骨和鳞骨构成其上界
盘龙目(Pelycosauria),原始的似哺乳爬行动物
兽孔目(Therapsida),进步的似哺乳爬行动物
爬行类的起源及进化
从生物学或化石方面的论证,爬行类无疑是起源于两栖类,特别是迷齿亚纲最接近于爬行纲的祖先。
最早的爬行类化石见于上石炭统下部,即杯龙类的Hylonomus。但其具体特征与迷齿类对比,还不是很理想。从比较解剖学出发,发现于美国德克萨斯西蒙城下二叠统的Seymouria(蜥螈或名西蒙螈)倒是介于爬行类和两栖类之间的过渡型。Seymouria的头骨及牙齿保持了两栖类的特点,而头后的骨骼则具有爬行类的特点。由于Seymouria的出现时间太晚,已不可能是爬行类的祖先了。
从最早的含有爬行类化石的地层上石炭统中便已见到有大鼻龙类、阔齿龙类、盘龙类和中龙类许多类群,这说明爬行动物在晚石炭世之前早已分支进化了,它们有可能是多源起源。再经过二叠纪的分支进化,爬行纲的各亚纲均已出现,为中生代爬行类的大发展打好了基础。中生代开始它们不仅横行于大陆,而且还占领了天空和水域。中生代的中期分支进化出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很多类群更发展成庞然大物。在当时的地球上,它们是占居绝对统治地位的动物。所以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又叫做“恐龙时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是巨大爬行动物——恐龙的兴旺时期。它们不仅个体发展得特大,而且体态乃至食性也非常特化。在白垩纪末期,这些在地球上经历了1亿多年的庞然大物终于绝灭了。渡过中生代而又残存到新生代的只有龟鳖类、鳄类和有鳞类(蜥蜴和蛇),而很少的喙头类可以看做是爬行类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