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考古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新考古学是1960年代在北美流行的一个考古学派。这个学派的发起人,是当时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的年轻考古学家路易斯·宾佛(Lewis Binford)和他的学生朗格(William Longacre),希尔(James Hill)和佛兰内力(Kent Flannery)...等。宾佛注重研究人类活动的行为和过程,其基本主张为:“一,要对考古遗物的解释进行严格的经验检验;二,用经过严格检验的考古证据重建史前人类生活。”曾在考古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在20世纪1980年代经考古工作者介绍到中国。

1962年宾佛在AA上发表的Arcaheology as Anthropology,他引用了Willey的话:"如果考古学不是人类学的话,那么就什么都不是"。也就是说,他的基本立场在于:相信考古学必须充分地借用人类学的理论与资料。他的中心思想可以简述为:

人类的文化下由数个subsystem组成,要清楚了解文化要仔细研究每个subsystem

他相信考古学资料与现生族群之间的连系有可靠的关联性(即Middlerange theory).因此可以运用民族志类比的方式,为考古学重建文化增加认识。

他们反对Franz Boas以来的Historical Particularism那种精细研究单一文化的面貌,他们相信了解文化变迁的过程比了解文化本身更重要-因此称为过程学派.

从Cultural Ecology的态度,相信文化是因为适应(Adaptation)而产生变迁的.

重视科技性的研究方法.

重视理论和方法学在考古学上的应用(Method and Theory).

新考古学还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像Michael Schiffer的Formation Process,重视遗物从制造到进入考古学家桌上的过程,已经经过多次概念和实质上的转换,因此考古学者看到的材料和原本的材料在性质上已有一定的差距.新考古学当然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不过它仍然是主宰了1960-1990之间美国的考古学主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