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平泉县道虎沟乡双峰村简介走进这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果园,一个个“躲进”口袋的小苹果向人们昭示着不久的收获,刚刚结束果实套袋工作的村民们仿佛已看到将来的财富,欢喜之情挂满面容。这是笔者近日在平泉道虎沟乡双峰村果园内看到的一幕。发展双峰村有苹果树1300亩,品种达10余种,果品年生产量100万公斤左右,苹果是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为提高果品质量,不断做精做优产业,几年来,该村通过组织果农外出参观取经、上网采集先进果品生产管理技术,丰富了群众的生产经验,拓宽了眼界,改变了落后守旧的生产模式,全村80%以上的果品都实行了无公害套袋管理,原来每斤六、七毛钱的苹果能卖到一块七、八,大大提升了果品的价值。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引得周边乡镇纷纷来参观学习,农民高兴之余更加注重先进生产技术的学习和应用。2006年开始尝试对苹果贴吉祥字符,再进行小包装、精包装,平均每个贴字苹果卖2元钱的高价还供不应求。该村党支部书记杨玉臣说:“我们双峰的苹果在好多大城市的超市里都能找得到。”
为了发展壮大产业,该村不断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打深井,建蓄水池,埋设地下管道,实现了果园水利配套,为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成立了双峰果品经济合作社,对产业实行一条龙服务;还为苹果注册“御泉庄园”商标,实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该村现已是省级果品示范基地。
2、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街道双峰村地理位置双峰村位于西湖之西西湖街道,地处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南北高峰之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湖,连接杨公堤、花港观鱼、于谦祠等湖西著名景点,四周有各大宾馆、疗养院、中国茶

叶博物馆等,是名副其实的景中村。双峰村盛产世界闻名的西湖龙井茶,全村土地总面积为97 .74 公顷,现有农户 420户,常住农业人口 797 人,党员 45 人,是杭州城郊最富茶乡特色的农家自然村落和休闲观光农家乐旅游区之一。近年来的发展及取得的成绩村两委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八荣八耻为指导,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街道 “景区美、百姓富、社会稳”的发展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农村社会事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把重点从抓硬件建设转向提升软件管理水平上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带领全体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双峰村以全市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为载体,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农村社会风气和环境面貌大大改善,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为三个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广大村民的肯定。
近年来,双峰村先后被评为省市两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市两级农家乐特色村、浙江省卫生村、省先进妇女组织、省巾帼示范村农村妇代会创优示范村、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兵村、杭州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
3、黑龙江省宾县宁远镇双峰村简介宾县宁远镇双峰村是宾县25个省级贫困村之一,该村有13个自然屯,816户、2863口人,耕地11800亩。2008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实现4516元。
自2006年双峰村实施整村推进以来,宾县扶贫办本着理思路、找门路,强基础、建设施,调结构、促增收的扶贫思路,经过几年的帮扶使双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理思路绘蓝图地处山区的双峰村,曾经是一个穷得出了名的地方。山上沟壑纵横,田间乱石遍地,土地瘠薄,过去有民谣称:“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实在没钱铤而走险种大烟”。2005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全村800多户农民住房砖瓦化率不到20%,毛草房居多,冬不遮风,夏不挡雨,农民饮用的全是地表水,大骨节等地方病严重。由于地处第三积温带,只能靠种早熟低产作物维持生计。由于经济落后,财力匮乏,双峰村础设施极为落后,全村没有一条象样的路,一条河流把全村隔为两半,农副产品无法外运,学生上学趟水过河,有急事只能望河兴叹。中央三台曾以“农副产品卖出难、一河隔断致富路”为题报道了该村贫困落后的现状。
自宾县扶贫办实施整村推进以来,面对双峰这片贫瘠的土地,面对双峰群众满怀希望的目光,县扶贫办与村“两委”人员,走家串户,座谈走访,调查了解农民现状,掌握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理清脱贫工作思路,制定了详实的脱贫工作计划。在工作重点上,坚持脱贫与立志相结合,通过请本地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等形式,帮助群众换脑子、理路子、出点子,从而激发村民致富的内在活力。同时,在调查研究和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借外力强基础,调结构促增收”的发展思路。确定了三年内实现河上有桥梁、道路白色化、致富有项目、产业成规模,使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的发展目标。办实事,情暖百姓心实施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制约经济发展的道桥问题。2006年,宾县扶贫办协调市纪检委投入资金87万元修筑了大小山东沟39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桥梁;2007年又协调市纪检委投入资金120万元修筑了通往原东风村52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彻底改变了这里无固定桥梁的历史,解决了10个自然屯、563户、1573口人的出行难、上学难、农副产品运输难的问题,改善了经济发展条件。同时,县扶贫办三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0多万元,修通村路一条4.9公里,修同屯路6条4.9公里,硬化中心屯内道路1.8公里,改变了该村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目前,该村已有6个自然屯实现了水泥公路屯屯通,道路建设已走在了全县前列。
实施“甘泉工程”。双峰村以前大多数自然屯都是使用地表水,水质差,地方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吃水难问题一直是摆在双峰村3000多群众面前的急待解决的头等大事。为了解决这里人畜饮水难问题,县扶贫办三年在双峰村打了4眼深水井,使全村70%以上人口吃上了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实现“服务工程”。双峰村过去办公无场所、看病难、适龄儿童就学难一直困扰着这里的人们。2007年,县扶贫办协调市纪委帮扶资金60多万元,新建了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室,设有全市村级标准卫生所、功能齐全的幼儿园、设施齐备的休闲健身广场、藏书近万册的农家书屋,解决了百姓看病难、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通过农家书屋和健身广场的建设,丰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彻底扭转了人们一年四季“三个月过年、三个月耍钱、三个农忙、三个干闲”的陋习,树立起了农村文明新风尚。调整结构,铺就小康路传统单一的种植结构,制约了农民增收致富。2006年,县扶贫办根据双峰村多山、多水、土地瘠薄的现状,确定了“打绿牌兴畜牧、上林果输劳务”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协调哈市工商行贷款500万元,解决农民发展生产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全村发展粘玉米1000亩,并与厂家签订了收购合同,填补了该村无定单农业的空白,由于粘玉米生长期短,适宜山区、积温低的地区种植,通过发展粘玉米产业,把该村的不利自然条件变为了有利条件,种植粘玉米亩纯收入可达到1000元,比大田作物增收500元左右。利用该村水草丰盛的优势,动员鼓励农户发展基础母牛养殖产业。目前,全村基础母牛存栏1300头,有两个自然屯发展成为了养牛专业屯,实现人均3头牛。大水碱屯的张士民通过三年的养牛,不但还上了5000元的外债,还盖起了96平方米的砖瓦房,2008年又为儿子娶上了媳妇。借助退耕还林的有力契机,鼓励农民退耕、退荒还林,发展林果产业。目前,全村林果面积发展到1320亩。并在该村成立了苗木协会,有43户农民加入了该协会,通过协会经纪人王树申的带动,每户每年苗木收益达1.5万元。农民李庆举承包荒山造林达120亩,通过发展林果业,全村有123户农民年收益可达万元以上。通过实施能人带动走一富二的途径,每年全村实现劳动力转移320人,每人每年收入达8000元以上。至目前,双峰村已初步形成了林果业、畜牧业、劳务输出业、特色种植业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来,县扶贫办累计协调和投入扶贫资金700多万元,用于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彻底改变了双峰村的贫穷面貌,农民生活明显提高,住房砖瓦化率达50%以上,人均纯收入由3年前的1500元发展到现在的4516元,3年增长3016元。走进双峰村,就会看到白色水泥路面贯穿全村,多功能办公室、休闲广场上随处可见悠闲的村民,到处都有喜颜欢笑声。明显感到双峰村道路变畅了,致富路子变宽了,人心变顺了,人气变旺了。已经由过去的上访专业村变为现在的和谐稳定先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