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方言,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常说的康巴藏族、安多藏族、卫藏一带的藏族,就是根据三大方言的范围来划分的。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雪域各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但当时没有统一的文字,不利于治理王朝、颁布法令、向周边民族学习先进的文化。因此,松赞干布特派大臣屯米·桑布扎等16人赴天竺(印度)求学拜师,精研梵文和佛学。返藏后,屯米·桑布扎结合藏语音韵规律,吸取古藏文精华,经过整理和再创造,形成了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的藏文文字体系。到了公元九世纪,藏王热巴布登位后,对藏文拼音进行简化,丰富词汇,改进文法。
历史公元7世纪时期,吞弥.桑布扎诞生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隆子县(也有说是出身于尼木县吞弥家族中)。父亲

吞弥阿鲁,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御前大臣。母亲名叫阿孥。
吞弥.桑布扎成年之后,时值吐蕃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戎马驰骋青藏高原,经略吐蕃王朝,宏展其雄心抱负之时,松赞干布在平定内乱、征服诸羌、重新统一吐蕃之后,他一方面与周边诸国,如尼婆罗、唐王朝建立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发展生产,制定严密的各项制度。由于民族间的交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松赞干布深感缺乏文字的痛苦,遂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派遣了其在治下几百名中认真挑的吞弥.桑布扎等16名聪颖俊秀青年,带了许多黄金前往天竺拜师访友,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字。
“吞弥等路经尼婆之罗之境阳布(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附近),拜尼婆罗国王鸯输伐摩王,王为此赐解暑药物等。”异国的奇禽野兽并没有吓倒这些锐意向学的青年,但是天竺的热带气候却使长期生活在寒冷高原的16位青年难以适应,其中15位先后病卒于他乡,只有吞弥.桑布扎孑然一身和一位叫黎敬(又译为李谨、利谨或骊宾)的婆罗门和一位叫作拉热白森格的学者学习梵文和语言。求学期间,吞弥敬重佛法,刻苦习修,成绩优异,故被天竺人敬称为“桑布扎”(意为贤良之藏人,“吞弥”是其家族名)。
以后,吞弥.桑布扎带着师长们的深情厚意,怀着对梵文的认识和了解,学成回到吐蕃。遵照松赞干布的意愿,他以梵文50个根本字母为楷模,结合藏语言特点,创制了藏文30个根本字母;又从梵文的16个元音中造出4个藏文元音字母。吞弥还从梵文34个子音字中,去掉了5个反体字、5个重叠字,又在元音中补充了元音啊字,补充了梵语迦、洽、稼、夏、啥、阿(音译)等6个字,制定出4个母音字及30个子音字的藏文。根史料记载,吞弥创造藏文后即制藏文颂词献给松赞干布,赞普十分高兴,赞赏之。为了带动臣民学习藏文,赞普拜他为师。在玛如宫潜心学习藏文声明和其它文化,不与外界接触,闭门专学3年。松赞干布十分尊崇吞弥,有些大臣则认为不该如此敬重,吞弥言道:“在雪域之地我是首位宿学。”于是众怒平息,上下皆学习藏文,智慧之莲盛开。吐蕃地方出现了噶尔.东赞、噶尔.钦陵及大臣年.墀桑央敦等政治家、军事家和精通建设等人才。以后,为能正确地使用藏文的拼音方法、规则以及虚字--“格”,吞弥.桑布扎又根据古印度的声明论著,加上自己所创藏文的特点和方法编出了文法根三十颂,使藏民族第一次有了本民族的文字。在松赞干布和吞弥·桑布扎的共同推动下藏文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吐蕃,使整个雪域吐蕃社会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政治、经济、司法、军事、文化、宗教、医药、内外交流等领域的发展。不言而喻,吞弥·桑布扎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因此受到了松赞干布和后来藏族人民的一致的崇敬,被称为“藏文之父 ”。随着用藏文记载的著作和翻译作品不断地应运而生,藏族历史从此进入到一个文明的崭新阶段。
吞弥.桑布扎不仅在藏语言、文法上颇有创造研究,独树一帜,他同时还是一位翻译家。他除了撰写有三十颂论及相转轮(即文法根本三十颂)、文字变化法则,吞弥谷风声论(即文法性别用法)等8部语言文法著作外,还翻译了二十一显密经典:宝星陀罗尼经,十善经,般若十万颂,宝云经,宝箧经等20多种佛经,这以后不仅有很多译经被收入在大藏经甘珠尔中,而且有天竺、汉地、尼婆罗、克湿弥罗、和阗等各地的佛教经典和各种文化论著被译成藏文,并消化融合,形成著称于世的藏民族文化。
吞弥.桑布扎是藏族社会早期的一位伟大的语言文字家和翻译家,他的名字连同他的不朽的业绩将永载青史并为后人所景仰。
藏文完全合乎世界先进的表音文字体系的所有特点,就是使用一套字母,每个字母表示一定的读音,而不直接地、单独地表示词或词素的意义。将字母组合成各式各样的字,代表语言中的词,人们看到字就能读出音来。表音文字的字母数量有限,却能记录丰富的语言,便于人们学习、使用。它好学、好认、好记、好写,相比字数繁多、形体复杂的表意文字,更符合文字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在1300多年里藏文共经历了三次改革,分别是在公元8世纪中叶至公元9世纪初叶、公元9世纪中叶、公元11世纪初叶。三次改革后整理规范了藏文字和语法、统一了用词用语、确立藏文字的书写法。
现在的藏文已具有完备的文法理论、发达的造词功能、丰富的修辞手法,不能将其与只能粗略记录语言、在群众中并不通用的原始文字和尚不完备的文字相提并论。藏族创造了世界先进的文字,它不仅在我国藏族地区使用,而且在藏传佛教传播的地区如尼泊尔、不丹、印度、蒙古等国境内也有一部分人使用。
语法藏语(拉萨话)有28个声母,17个单元音韵母,2个复元音韵母,有4个声调。安多方言没有声调。藏语语音的一大特点是有大量复辅音声母和韵尾。语法上藏语主要利用词序和虚词来表达句子成分的各种关系。藏语动词有式和时体的语法范畴,以曲折形式来表示。藏语的虚词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各种关系、时体和语气等意义的助词另一类是单独或与时体和疑问助词一起表示动词的时体和语气的辅助动词。句子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主语后,谓语前;如果是双宾语,间接宾语又在直接宾语前。形容词、数词、指示代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之后。人称代词、名词作修饰语时需加领属助词,在中心词前。动词和形容词的修饰语在中心词前。构词方式主要是复合法。复合词多由两个词根组成,并且有几种词素音位变化,也有些复合词由三个词根组成,但凑成四个音节。卫藏地区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有敬称和非敬称的区别。
藏文每个音节有一个基字,确定该音节的中心辅音,基字上方或下方可以加元音附标表示不同的元音。基字上方有时有一个上加字,下方有时有一到两个下加字,前边有时有一个前加字,表示该音节的声母是复辅音。复辅音的连接顺序依次为前加字、上加字、基字、下加字。基字後边有时有一到两个后加字,表示该音节有一到两个辅音韵尾。
藏文有/a/、/i/、/u/、/e/、/o/五个基本元音,每个无附标的藏文字母表示元音为 a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i/的音节,在字母下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u/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e/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o/的音节。在拉萨话中,如果一个音节以/s/、/d/、/n/、/l/为第一後加字,元音要发生音变,/a/读成/ɛ/,/o/读成 /ø/,/u/读成/y/,并且/s/、/d/两个後加字不发音,後加字/n/和前面的元音合成鼻化元音。
藏文语法相当丰富,动词分四个时态,而且时态的系统呈现很多例外。
而现代藏文则有以下特点
1.浊辅音声母趋于清化,局部地区所保留的浊声母都是来源于古复辅音声母中的浊基本辅音
2.复辅声母赵于简化和消失,只在局部地区保留带前置辅音的二合复辅音
3.单元音韵母增多,特别是鼻化元音
4.元音有长短区别,并与声调有互补关系
5.有鼻化和非鼻化两类真性复元音韵母
6.辅音韵尾趋于简化,从而引起带辅音韵尾韵母的简化
7.有较完整而稳定的声调系统,而助数量有增多的趋势
8.谓语是后置表达系统(即谓语的语法意义由谓语之后的万分表示)
9.构语和构形的语素之间有丰富的减缩变化
10.动词只保留简化的屈析变化,而且它已失去独立表达语法意义的功能
11.动词有丰富的体的范畴
12.判断动词和存在动词有两种表示不同人称的词汇形式
13.动词无人称和方位范畴
14.单一万分表示否定(即在所否定的词的前或后加否定成分表示)
15.有丰富的助词,而且常常有减缩和独立两种形式
16.形容词和部分派生名词有构词后缀
17.有敬语和非敬语的区别。
种类卫藏藏族
卫藏”指拉萨、日喀则一带,即传统地域里前后藏的统称。该地域还包括阿里、山南以及部分林芝及那曲地区。这一地域内的藏族在方言方面比较一致,而且在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经济等方面也较统一,是西藏地区传统的核心地域,旧称为西藏的本部。居住于该地域内的藏族统称为卫藏藏族。
康巴藏族
康巴藏族即康区的藏族。康区最早是指卫藏以东广阔的地区,后来这一地域又分为“康”和“安多” 两部分。康区多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旧称“朵思甘”地区。习惯上将西藏丹达山以东的地区,东与四川西昌,雅安地区和阿坝藏羌自治州相连,北与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相连的地域叫称为康区。具体包括: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州、四川甘孜州、青海五树州以及那曲东南一线。
康巴地区历史上处在汉藏过渡地带,在行政、宗教,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康巴人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直爽的民族共性,宗教方面尤为虔诚,有经商和远游传统,体格相对强壮等。装束上最明显的是,康巴男子多扎英雄结以示勇武。这种传统保持至今,拉萨街头随处可见。
安多藏族
安多藏族的传统地域是指阿尼玛卿山西北、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小积石山以西的广阔地域。安多藏族的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一带。安多藏族的着装特别富丽,冬季用的藏袍面料以丝绢为主,不似卫藏等地以相对素朴的氇氆等为面料。帽子也多饰裘皮,衣帽布料上多以绿、金、黄、红等色为主的图案装饰。由于安多地区受蒙古和汉族影响较多,所以在习俗和体形特征方面比较有特点。安多藏族普遍高大,体形丰满,男女都比较漂亮。
嘉绒藏族
位于四川阿坝和部分甘孜境内的藏族称嘉绒藏族。历史上嘉绒一带地处藏、羌、汉等多民族交合部,加上该地区早期民族分布和融合情况更加复杂,所以嘉绒藏族带有较多揉杂特征。如头帕、绣花鞋和腰带等装饰与羌族形似,其生产模式以农业为主,在风俗和习性上又有汉族的特征。
工布藏族
在康区与卫藏交接的林芝一带,居住着珞巴人和门巴人等,这一带古称工布地区,以工布江达、林芝为中心,这一带的藏族习惯上称为工布藏族。另外,康区木雅一带(甘孜州折多山和雅砻江之间)的藏族因其独特的语言和习俗,也称“木雅藏族’。在阿坝东北部的藏族,还分有“白马藏族’等支系。康区地势多南北纵贯河谷,很早以来便是民族走廊,这一带的藏族多为历史中各民族大交融而成,学术界多称此为“藏羌通道 ”、“藏彝通道”等。往南延伸可达缅甸一带,在语源方面统属藏缅语系,故支系众多,但没有什么明确的族别界定,皆统称为康巴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