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曲这首常用于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写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如歌的行板》 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片段1)。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片段2)。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柴科夫斯基一直对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认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1871 年创作的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是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乐章。主题采用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这首民歌是1869 年作者在基辅附近卡明卡他妹妹的庄园里听泥瓦匠唱的歌。记录后,立即配上和声,收入改编为钢琴二重奏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内。两年后,他写《第一弦乐四重奏》时,就很自然地运用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曲调。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最为人们熟悉与喜爱的作品之一。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听这一乐章时,曾为它流下眼泪。并说通过这一作品使他“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鲍恩和巴尔巴拉在《挚爱的朋友》一书中说:“《如歌的行板》镲是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正如亨德尔的《广板》一样,世人有时简直忘了作者还写过别的作品。” 《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作《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
②诗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不能了解的
不然 草木怎么都会循序生长
而候鸟都能飞回故乡
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无能为力的
不然 日与夜怎么交替得那样快
所有的时刻都已错过
忧伤蚀我心怀
一定有些什么
在叶落之后是我所必须放弃的
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还是
我藏了一生的
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
选自席慕容《无怨的青春》
如果说席慕容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甜蜜的惆怅,那么我在《如歌的行板》里没有尝到一丝的甜蜜,如果说席慕容的诗有着少女梦幻般的温婉,那《如歌的行板》就是梦醒后的深刻与无奈。席慕容的诗里有爱情,有乡愁,有人生,她的爱情只能存在与诗里,虽然现实中不会发生,但却可以成为一种昭示:爱情,需要执着。席慕容的诗里的人生是洗尽铅华后的朴素。每一个人都曾经有最最美好的希冀,但是时间会让它褪色,变得越来越模糊,等到被纯情和浪漫无情地抛弃,沦落在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有太多的不能了解,草木的循序生长,候鸟的南回;有太多的无能为力,日夜交替,成长……越是长大,曾经的梦想越是远去,不是不愿坚持,只是成长中总有太多的无能为力,也正因为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我们成长了,带着所有的感动和感激投奔另一个叫做生活的世界,只是,在经历了时光的沉淀和岁月的侵蚀后,我们还能有一颗饱满纯净的心吗。
席慕容的《如歌的行板》,三句“一定有一些什么”,“不能了解的”,“无能为力的”,“必须放弃的”,表达着人生在生命成长中的无奈和理想在命运,生活面前的脆弱,但是,当所有的不悦与无奈碰上席慕容的时候,一切归于释然后的平静。席慕容最让我欣赏的地方便是她的女人味,甜而不腻,没有小家碧玉的小家子气,身上流淌着成吉思汗的血液,注定了她还有着草原的宽广,蒙古族的坚韧,这是一种怎样的融合,席慕容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将两者和谐地融于一身,朴素和和谐是草原的内涵,是席慕容的内涵。对待爱情,她有着梦幻般的纯洁,对待生命,她有圣洁的崇敬,对待生活,她有着质朴的感恩,她是知足的,善良的,在平凡的日子里认真生活的人,是幸福的。席慕容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始终带着纯净的心在希望,带着感恩的心在生活,带着坦然的心对待生命,有了这些,再多的无能为力又有何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