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赋格著
ISBN:10位[7539247665]13位[9787539247663]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1
定价:¥26.00元
内容提要赋格行遍全球的游记,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老挝、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缅甸、越南、泰国、希腊、巴西、秘鲁、俄罗斯、埃及、阿富汗。赋格是谁?或许很多人都会有此一问。但是,他的粉丝却说:赋格的文字可以杀死人……这说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读,并且读得懂赋格。赋格是闲云野鹤一样的人,也难免留下雪泥鸿爪,这些文字即是。
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向他袭来。城市的声音,还有手中香烟的气味使他恍惚觉得很久以前他曾到过这个国家,这个城市,住过同一个旅馆。就是这样,去过的地方越多,这种错觉也越是频繁和强烈。西出阳关,越喀喇昆仑,涉印度河,过波斯高原,在小亚细亚半岛的尽头遥望博斯普鲁斯海峡对岸的君士坦丁堡,沿腓尼基人开辟的航道南下地中海抵达亚历山大港,贴撒哈拉沙漠北缘西行,直到孤独行星的海角天涯。
编辑推荐洪晃、沈昌文推荐!!!
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向他袭来。城市的声音,还有手中香烟的气味使他恍惚觉得很久以前他曾到过这个国家,这个城市,住过同一个旅馆。就是这样,去过的地方越多,这种错觉也越是频繁和强烈。
西出阳关,越喀喇昆仑,涉印度河,过波斯高原,在小亚细亚半岛的尽头遥望博斯普鲁斯海峡对岸的君士坦丁堡,沿腓尼基人开辟的航道南下地中海抵达亚历山大港,贴撒哈拉沙漠北缘西行,直到孤独行星的海角天涯。
《无酒精旅行》是作者过去十年里写作的游记随笔自选集。该书作者在SARS季节以37.2℃的高体温飞越欧亚大陆,在禁止摄影的国家使用照相机,在禁止饮酒的国家考察该国酒文化;他把海上航行想像成星际旅行,并企图把巴黎、开罗、拉萨和曼谷拼成一个理想的城市。作者自承去过的国家不多(介于30到50个),他对那种插红旗式的统计兴趣缺缺,因为“国家”是一种粗略而不合理的筛孔。作者喜欢的旅行方式是“慢游”,他对边界、边缘人、非军事区格外感兴趣,他致力于描绘“触摸不到的城市”、“第四世界”和旅行者的内心版图─山谷,海峡,沙漠,雪原,古代废墟和地震带,拜占庭以及所多玛。
作者简介“赋格”(德文写作Fuge,拉丁文fuga)是名词,一种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体裁。"赋格"的本意是"逃跑"。也指一种恍惚不安、身分迷离的精神状态。
“赋格”是一个网络ID,诞生于1996年7月4日。
“赋格”这个ID的使用者,1960年代末生于上海,在福建、安徽、路易斯安那、佛罗里达求学,在西雅图、旧金山、广州等地谋生。现居北京。曾为软件工程师,现在是文字工作者。
“赋格”自认为是个游手好闲的旅行者,其次才是写作者。他表示,如果不曾出国游学,而是一直呆在国内,估计也就没有"赋格"了,他写汉字是为了不使这种技能退化,以此预防老年痴呆症。从国外写到国内,他会有这样的错觉:方块字跌价了,因为总是物以稀为贵。
目录夜航车
如果在高棉,一个游客
万米高空擒敌记
东出阳关无啤酒
偶像的黄昏
带一部手机去缅甸
慢船下蒲甘
给我N座城
北纬十七度
十年一觉古都梦
罗马有座阿房宫
城中城,国中国
长安伽蓝记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烟火
穿行泰南是非地
跳岛记
水城散墨
亚马逊春祭
触摸不到的城市
记忆总是被不断折叠的
莫斯科流水
圣尼古拉
重返君士坦丁堡
男爵的太阳城
俾路支
信德
拉合尔
书摘东出阳关无啤酒赋格
所谓阳关是指土耳其境内的最后一站,距离伊朗边境三十五公里的小镇多乌贝亚泽——别名“狗饼干”(Dog-biscuit)。六月末的一个傍晚,我走出小城,到五公里外的一家山间饭店用餐。饭店正对着著名的伊沙·帕夏宫,远处是终年积雪的大阿勒山峰(MountArarat),景色绝佳。相传诺亚方舟在完成了保存人类的历史使命后,最终降落在阿勒山下的一座村庄,当地至今出产一种名叫“诺亚布丁”的糕点,据说为诺亚之妻在方舟上首创。
那是离开土耳其前的“最后的晚餐”。坐在露天餐桌旁,伊沙·帕夏宫尽收眼底。十七世纪的一位库尔德地方长官为自己修建了这座城堡,建筑风格掺杂着奥斯曼、塞尔柱、亚美尼亚、俄罗斯等多种互相冲突的元素,但从远处看却有一种怪异的和谐。不过,我不是来看风景的,也不是为了品尝“诺亚布丁”,我的目的是一杯以弗所(Efes)生啤。
土耳其不禁酒。而在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酒精饮料被严格禁止,不能卖,也不准喝。在这个充斥着荒谬的世界上,用道德规范限制人民的饮食恐怕是算不得什么新鲜事物的。我不常饮酒,对土耳其的Efes牌啤酒也没有特别的爱好,喝这杯告别酒,仪式的意味可能要大于饮酒本身。
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说过,波斯人喜欢酒,有很大的酒量,甚至专在喝得醉醺醺的时候才讨论重大事件。中世纪的马可·波罗在《寰宇记》中则讽刺道:“有人说他们(波斯人)被教律所禁,不能饮酒,其实不然。他们将酒在火上烧开,一部分酒精被蒸发掉了,其余的液体就变成甜味的了。饮用这种饮料并不犯禁,而且得到了良心上的安慰。因为经此一变,就换了名称,虽然事实上还是酒,但他们并不称之为酒。”能在以好酒闻名的伊朗成功地实行禁酒(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我看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古今中外,道德家们无不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规律。在伊朗古城设拉子买到一本十四世纪著名诗人哈菲兹的诗集,翻开一看,几乎每一首诗都少不了“酒”字,他动不动便喊“萨吉(酒保),快拿酒来”,或是逢人就问“何处是酒家”,还有这样的诗句:
一百个夜晚我醉意朦胧,你在哪里呀,酒店?
琼浆在手当尽欢,否则落得遗憾一世。
我走出清真寺的大门,不由自主来到酒店。
不知道为什么不把这些酒味十足的诗也都给禁了。
今日伊朗,酒店当然不可能存在,但据说民间的地下酒会一直禁而不止,很使伊斯兰革委会头疼。这类活动有专人组织,时间地点不固定,每个参加者都具有高度警惕性,一旦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