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悖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尽管当代对体外循环"ECC"的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但最初ECC术式设计的原意,仅旨在为开胸心内直视与大血管手术建立一套人工循环系统,替代机体原有的生理循环,以便预防因升主动脉与上下腔静脉阻断以及药物心脏停搏所引起的全身器官缺血缺氧性损害及其后继性损害。1953年Gibbon在首次设计ECC时或许没有想到:ECC为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IRI)而诞生,但反过来ECC却又能引发IRI。这就是作者曲度等开门见山首次提出的体外循环悖论“Paradox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问题。即如ECC能达到循环目的,则它是假的(因有心肺隔离问题存在,此时心肺组织本身并无循环);反之若ECC不能达到循环目的,它又是真的(因在心肺组织缺血安全时限内,ECC又可暂代生理循环).注释:悖字此处读“bei”(同贝音),另可读“bo”(同勃音).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从命题A可推得-A;反之,从-A可推得A;此时可称该命题为一悖论.摘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9页.作者认为明确指出体外循环悖论(或心肺旁路悖论)问题将具有很大现实意义:(1)至今医学院校教材甚至专业书籍有关ECC章节未明确提出这一问题;(2)绝大部分基层心胸血管外科与麻醉等科医师尽管在临床经常使用ECC,但对这一问题多半缺乏清晰认识;(3)明确提出体外循环悖论问题,即解决了该问题的一半;将引发对体外循环悖论问题在实验临床与理论研究中的高度重视;并能引发对现有体外循环各种术式的一场革命.

该词条的完整祥细解释请参见:

曲度等:体外循环悖论与心肺旁路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对策,黑龙江医学2009;33(1):1-1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