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美)费尔特著,信强,白璐,程涛译
ISBN:10位[7802253519]13位[9787802253513]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1
定价:¥28.00元
内容提要1972年,《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根据来自政府高层的神秘人物“深喉”提供的线索,爆出美国有史以来最惊人的政治丑闻之一--水门事件,最终导致尼克松黯然下台。三十多年来,“深喉”是谁一直是困扰美国政界的新闻界的一大谜团。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曾发誓在“深喉”有生之年绝不透露他的身份。所以,当2005年92岁的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终于公开自己“深喉”的身份时,立即在美国各界引起轰动。
从马克·费尔特决定将他所知道的水门事件内情告诉《华盛顿邮报》的年轻记者鲍勃·伍德沃德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在美国历史上留下重要一页。他相信,这个二十世纪最大的政治丑闻,最终必定会公开,而丑闻的主角尼克松总统,也必将下台。
在这部回忆录中,费尔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犯罪浪潮开始说起,讲述了他身为联邦调查局探员在犯罪浪潮中、在六十年代文化革命中,乃至在水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本书不仅仅是对水门事件的大公开,也是一个FBI特工的传奇人生回忆、对联邦调查局文化的剖析,和对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内部政治斗争的反思。
编辑推荐他是揭示二十世纪美国最大政治丑闻“水门事件”的幕后推手。他是美国价值与民主精神的捍卫者,还是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渎职者?沉默三十年,“深喉”现在开口。
我就是那个他们称之为“深喉”的人。
——马克·弗尔特(2005年5月31日)
你知道我会怎么对付他吗,这个混蛋?……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每个人都会把他看做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尼克松(1972年10月19日)
1972年,《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根据来自政府高层的神秘人物“深喉”提供的线索,爆出美国有史以来最惊人的政治丑闻之一——水门事件,导致尼克松黯然下台。三十多年来,“深喉”是谁一直是困扰美国政界和新闻界的一大谜团。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曾发誓在“深喉”去世之前,绝不透露他的身份。所以,当2005年92岁的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终于公开自己“深喉”的身份,立即引起美国各界轰动。
在这部回忆录中,费尔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犯罪浪潮开始说起,讲述了他身为联邦调查局探员在犯罪浪潮中、在六十年代文化革命中,乃至在水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本书不仅仅是对水门事件的大公开,也是一个特工对他传奇人生的回忆,对联邦调查局文化的剖析,对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政府内部政治斗争的回顾与反思。
作者简介马克·费尔特(1913—),前美国联邦调查局副局长,他从1942年起加入联邦调查局,至1973年退休,三十年间从一名忠于胡佛的普通特工逐步晋升为联邦调查局第二号人物。1980年,他因涉嫌授权联邦调查局特工侵犯极端组织“地下气象员”成员而被判有罪,但被里根总统特赦。他的妻子由于不堪忍受多年来丈夫频繁调动和紧张工作的压力,而于1980年代自杀。2005年,律师约翰·奥康纳说服费尔特及其家人,公开了他“深喉”的身份。奥康纳遂在当年5月31日的《名利场》杂志上撰文公开了这一保守了三十多年的秘密。
目前,马克·费尔特与女儿一家住在加利福尼亚。
目录序言
第一章胡佛的助手
第二章特工文化
第三章间谍与反间谍
第四章青云直上的联邦调查局生涯
第五章在堪萨斯城剿匪
第六章和肯尼迪内阁较量
第七章胡佛的执行人
第八章20世纪60年代:激进分子的进攻
第九章窍听,还是不窍听
第十章盯住马丁·路德·金
第十一章清除联邦调查局的背叛者
第十二章白宫的硬式棒球
第十三章“水门”前奏
第十四章“胡佛死了”
第十五章局长的遗产
第十六章尼克松的联邦调查局亲信
第十七章三天格雷
第十八章水门事件
第十九章在风暴中挣扎
第二十章三小费尔特
第二十一章“你在说谎”
第二十二章黑包工作
第二十三章“有罪”
译后记
书摘插图
序言
约翰·奥康纳
一
这个事件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1972年6月17日破晓前,五个身穿西服、戴着医用外科手套的人藏在水门大楼的一间小办公室里时被人发现,那是一幢坐落在波托马克河边的综合大楼。这五个人的犯罪动机十分可疑,他们藏身的地方是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的套房里,可里面似乎没有什么可窃取和窃听的。然而联邦调查局只用了两天就将这次入室事件与白宫联系到了一起。调查演变成了一场暗战:一方面联邦探员们决心查个水落石出;另一方面尼克松政府的高官们却在竭力掩藏真相。这场斗争在随后的两年里持续不断,动摇了美国政府的宪政基础。
随着丑闻事件不断扩大,新闻头条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尼克松的手下破坏民主选举程序并妨害司法公正;国家税务局、联邦通信委员会和其他政府机构沦为当局排除异己、压制反对者的工具;白宫派人夜间入室非法监听。参与调查此事的队伍也越来越大,除了联邦调查局,法院和国会也参与了进来。最终理查德·M·尼克松名誉扫地,在1974年8月8日辞去了总统职务。
水门事件至今仍可被视为美国政治的分水岭。在这场“国家噩梦”的惊扰下,一任政府以倒台和数十位政府官员遭到刑事指控而告终。留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今,华盛顿当局政务的透明度和问责机制都有了更新、更严格的标准。总统必须接受更多来自国会和媒体的监督。自尼克松时代以来,这种监督精密到了总统权力行使的每一个细节。所有够分量的丑闻事件都会被冠以“门”字,像“伊朗门”、“莫妮卡门”等等。但它们中最经典的政治词汇还是“水门事件”,它已成为严重的滥用权力行为和反权力滥用力量的代名词。
水门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早在事件发生的数年前,也就是尼克松政府成立之初就产生了。当时,在海外,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在国内,反主流文化的新一代人与他们的父辈——“沉默的大多数人”在越战问题上纷争不断。1969年,尼克松打着从越南光荣撤军的口号当上了美国总统。可他上台后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将越战升级,甚至下令轰炸越南设在邻国柬埔寨的避难所。不料美军的秘密轰炸行动被揭露了,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战活动。这令尼克松的幕僚大为光火,在白宫的授意下,联邦调查局监听了许多政府官员和新闻记者的电话,想查出泄密者,可调查行动一无所获,机密信息却还在不断地被泄露出去。接着,尼克松的幕僚策划了一系列更出格的行动——监听、拆看邮件、入室搜查等等。可这些非法活动遭到了联邦调查局和其他情报机构的抵制。于是,白宫就纠集了一个非法组织——“水管工处”——去堵塞泄密的漏洞。
这样一支调查队伍一旦开始活动,几乎就会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政治斗争之中。尼克松的幕僚们指使他们搜集情报并破坏反对者的活动。直到1972年水门事件被曝光之前,这一切都还只是在暗中进行。真相被揭露后就有新闻记者介入到事件调查中来。其中一名就是《华盛顿邮报》的资深记者鲍勃·伍德沃德。
一提起水门事件,我们就会想到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等参与到事件调查中的记者们。他们的工作体现了现代新闻调查的巨大影响力。无论是好是坏,今天的调查式新闻报道为那些查出政坛上轰动性的事实真相的记者们带来了经济利益和批评家们的赞扬。
那些勇于揭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现的违法行径的政府工作人员和公司雇员们也因水门事件而拥有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在2001年,有三名检举者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人物。他们是联邦调查局的科林·罗利、世通公司的辛西娅·库珀和安然公司的沙伦·沃特金斯。今天,这些敢于揭露实情的人们能得到荣誉和法律的保护得归功于一个人,他就是秘密为伍德沃德提供信息的“深喉”(一名《华盛顿邮报》编辑为他起的绰号)——水门事件中最为神秘和至关重要的人物。
正如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他们的著作《无处不在的总统亲信》里所指出的,整个水门事件实际上都是“深喉”一手发掘的。是他引导伍德沃德绕开水门大楼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里发生的那起所谓的“三级入室行窃案”,把目光转向真正罪恶的根源。自从那本著作出版后,猜测“深喉”的真正身份就成了一项高难度的室内游戏。“深喉”为当今社会树立了勇揭黑幕的榜样,他催生了一个新的新闻时代,重建了调查新闻业,使检举者提供的匿名信息成为当今新闻界不可缺少的素材。“深喉”还促使政府建立了符合现代美国公民要求的更高的透明度标准。
究竟谁是“深喉”?他为什么要做这一切?用伍德沃德的话说,他有“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能为他提供‘尼克松竞选连任总统委员会’的信息和白宫内部的情况”。那又是什么促使伍德沃德的这位“朋友”这么做的?他是为了坚守自己的节操而甘愿拿自己的前途冒险说出真相,还是出于不满而报复政府?为什么他不借此机会名利双收,而在尘埃落定多年后仍然隐姓埋名?
一切猜测都在2005年5月31日被终结了。那天我在一篇通告中指出了“深喉”的真实身份,宣传了自己刊登在《名利场》杂志中的一篇相关专题文章。在通告中我写道,“深喉”是我的一名委托人,名叫威廉·马克·费尔特,曾是联邦调查局二号人物,如今已经是92岁高龄!在家人的赞同和鼓励下,他终于在水门事件过去近33年后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我刊登在《名利场》上的那篇文章讲的是马克的“深喉”身份被发现的始末,以及他是如何在家人的劝说下吐露出自己本想带进坟墓的秘密的。为了帮助年轻的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用了相当一部分篇幅简述了水门事件的经过,也给大家留下了许多疑问。马克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个性、为人如何?他为什么要揭露真相?他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在空前的压力下独自与一个腐败的政府及其安插在联邦调查局的顺从的领导层斗志斗勇的?在伍德沃德的笔下,他是漆黑的车库中一个紧张的线人,颤抖着告诉伍德沃德(后又被伍德转告伯恩斯坦):“大家的生命都有危险”。那他又是如何由一个理智的官场人物转变为一个秘密线人的呢?
本书就是要让马克·费尔特自己来回答这些问题。三十多年来,人们对马克的了解只限于伍德沃德笔下的那个“深喉”——《华盛顿邮报》给马克起的一个不恭的名称。这个名字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部流行的三级片名,后来就一直属于这位以巨大的勇气向新闻媒体透露实情的令人钦佩的人。如果本书别无他用,至少它可以撕毁马克在人们心中的滑稽印象。“深喉”这个名字是新闻记者开的一个玩笑,配不上马克·费尔特。当伍德沃德违反他与马克的约定透露他有个线人在政府部门任高官时,当记者们断定他这个线人就是“深喉”时,当他给马克打电话问他对此事的态度时,这位退休的FBI探员怒火中烧,“砰”地就挂断了电话。
马克从不觉得自己是个口风不严的饶舌者,也不同意记者把他和其他向媒体吐露机密信息的人称为“泄密者”(尽管他的确向伍德沃德和其他一些记者透过一点小道消息)。马克·费尔特是个典型的“特工”(G-man)(即联邦调查局探员,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联邦调查人员就一直有这个别称)。从根本上说,他是一个敢于独当一面、保护自己的家园和阵地的卫士。在水门事件中,他为了保护联邦调查局的名誉,在十分不利的局势下仍坚持孤军奋战。当时,尼克松政府图谋废弃联邦调查局而另设机构取而代之,马克约见伍德沃德并向他透露了政府大量滥用权力的行为。伍德沃德充分发挥了马克的作用,而马克则巧妙地调动了伍德沃德,指引着这名年轻的记者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真相,接近自己记者生涯最重大的报道。伍德沃德在《秘密线人》中写道:“我认为马克并不觉得自己是在‘泄露’信息,他只是在引导和证实我的发现。”但他又写道:“那些引导和证实拼出了一幅指向真相的地图,其效果远远胜过了泄露。”
为了编写本书,我们从马克·费尔特那里搜集了大量资料。其中有他1979年写的回忆录,他和他儿子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共同整理的手稿,他在FBI的回忆录,他的生活往事记录,以及从2002年初至2005年末,他的家人、保姆和我同他做的访谈录。由于年老体衰,马克已经丧失了大部分记忆,但他偶尔(有时是在我们用他的回忆录提醒他的情况下)也会联想或回忆起旧时往事,我们就会抓住机会尽可能地把他讲述的内容记录下来。对于马克对自己的受审经历的评述(完成于他的回忆录出版后,换个角度也是对水门事件的观察录),我只做了一些补充,主体仍是他自己的分析,都取自他写下的东西。我写的序和跋,只是给他的故事提供一个背景,并将他的家人、朋友和以前的同事所了解的内容拼接在一起。
马克的回忆录——《在联邦调查局的金字塔里》,向我们讲述了他从一名敢于冒险的FBI探员成长为时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约翰·埃德加·胡佛得力助手的历程。这部回忆录是马克在自己职业生涯的低谷时写的。当时他正遭受不公正的审判,罪名是授权对一个国内恐怖组织——“地下气象员组织”进行非法的入室搜查。他在法庭上痛斥指控者,否认自己向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泄露水门事件的秘密(但他并没有否认自己曾是伍德的消息提供者)。
在马克澄清了自己的真名后写的回忆录手稿中,他回忆了自己从事反间谍和打击犯罪活动的时光(有一些是他已出版的书中没有的故事)。那是他在联邦调查局比较开心的日子,心情较为轻松,也更为接近当年的“深喉”。他说出了自己引导伍德沃德(他强调不是泄露伍德沃德所不知道的信息)寻求水门事件真相的根本原因。在那些压力重重的紧张时刻,马克感到自己似乎被白宫、司法部、还有联邦调查局的新领导层围困了,他觉得自己似乎是孤身一人在为联邦调查局的清白战斗。
他写道:“当时的情形是我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得有一把长剑(LongRanger)绕过层层阻碍直刺白宫心脏。”这很符合他的公众形象。在人们心中,马克就是藏在停车场黑暗角落中的一个人影,引导着一个年轻的记者去追寻正义。马克把自己看作一个带着面具的执法者,独自为正义而战。
现已九十多岁高龄的马克·费尔特仍然思维敏捷,善于表达。尽管双手颤抖的厉害,可他依然有着令人愉快的幽默感和让客人宾至如归的领袖风范。他对自己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仍然记忆犹新:他已故的妻子奥德丽,他严厉的上司埃德加·胡佛,特别是鲍勃·伍德沃德。尽管马克已经淡忘了自己作为“深喉”的那段经历——秘密会见伍德沃德,决定如何引导他发现事实,掩藏自己的行踪防止暴露身份等等,可现有的记录已经足以告诉我们世上最著名的线人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搜集和整理了马克的大量手稿,排列出造就了“深喉”这一神秘人物的事件和因素,包括最初他追踪纳粹和苏联间谍,打击堪萨斯城犯罪团伙和后来成为联邦调查局里胡佛理念的捍卫者等等。本书将使我们所知的马克·费尔特其人其事变得更加丰富清晰,并带我们深入了解是什么促使他成为了“深喉”。
二
马克曾经也风度翩翩。他身高六英尺,通过经常锻炼保持了好身材和健康,还是个不错的运动员。他那异常浓密的黄棕色头发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变成了漂亮的银白色,配着那双明亮的蓝眼睛十分协调。他的嘴唇总是略微向左翘起,使得他的下颚线条显得更为刚劲,并给人一种沉思的感觉,还能稍作改变就扮出一幅怒容或是动人的微笑。
他戴一幅黑色角质框架的眼镜,喜欢穿带有明亮蓝色或灰色条纹的西服,配以笔挺的白衬衫和意大利风格的领带,做工非常精细。他站如松、坐如钟,形象气质令人起敬。
马克善于倾听,总是通过别人说的话观察、感受和捉摸对方的心理活动,自己却不轻易开口,而且他所用的语言始终简洁明了。这种少说多听的特点使他能在不同的对象面前展现不同的个性。在一线探员面前,他作为监察部高层官员总是一幅威严、铁面无私和喜欢寻根问底的执法者形象;而在其他联邦探员的妻子眼里,他是一位友善、细心和有魅力的绅士;在白宫里的对手们看来,他是个难以捉摸的同僚,办事审慎高明;在他的上司印象里,他是个刻板却勤勉的下属。一名1970年退休的联邦调查局高级官员卡撒·“德克”·德洛克曾经说:“马克令我想起一位安静的浸礼教徒部长,看上去不像一个领导人,而是一个恪尽职守的职员。”
马克是用心培养出这种改变形象的本领的。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身体语言还是个新概念的时候,马克就开始留心学习这种技巧。马克有一个老朋友、老邻居比伊·里德·伯克,是一名销售顾问。他说马克对顾客心理学很有兴趣,所以自己常告诉他这方面的知识及措词和表达的技巧。马克的聪明给伯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马克的洞察力异常敏锐,谁也休想骗过他。”
正是这些特点使马克成为胡佛,FBI一位传奇人物的得力下属。善于倾听的马克懂得让热衷于发言的胡佛觉得每个决定都是他的主意。毫无疑问,马克深谙与胡佛打交道的方法,他对自己的本事很满意。另一方面,胡佛也同样让马克折服。这令马克传承了胡佛在水门事件前就树立起的FBI的光辉形象:一个追求美国最崇高的价值理念,拥有世界公认的一流的高尚的情报人员的廉洁奉公的执法机构。
马克肩负起了捍卫联邦调查局形象的重任。在他心中,FBI是保卫美国的法治和中产阶级价值观的生力军,而在腐败的政局中维护FBI的正直就是保卫国家。在水门事件发生前,马克就表露了这个信念。1972年初的时候,专揭丑闻的作家杰克·安德森公开了一个名叫迪塔·比尔德的游说者写的备忘录,书中内容显示尼克松政府司法部准备解除对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的反垄断诉讼以换取该公司提供的四十万美元政治献金。白宫要求联邦调查局宣布那本备忘录是伪造的,而马克依据局里实验室做出的结论坚持说那本备忘录很可能是真实的。
马克还曾一度努力清除联邦调查局内部的问题成员以维护FBI的纯洁。他和FBI反情报部门(counterintelligence)副主管威廉·沙利文较量了多年。与温和、整洁的马克绝然不同,沙利文是个粗暴邋遢的家伙,他凭借反共产主义调查活动(精明的胡佛利用这个来抬升联邦调查局的地位,以向国会争取更多的预算经费)爬到FBI权力高层。作为反情报官员,沙利文的地位主要在电子侦察等秘密行动领域,很少涉及局里的在编人员。而马克则以他在一线探员和监察员岗位上的出色表现以及主管全局的纪律检查工作而在监察部被委以重任。
两名FBI官员的差异如此之大是史无前例的。沙利文对所谓“休斯敦计划”的支持(也可能是匿名参与炮制该计划)使两人的争执白热化。那项计划实质上就是一场大范围的侵权行动。白宫发起的这项计划动员了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国防情报局、国家安全局及其他情报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手段包括电子侦察、电话监听、截留邮件和无证入室搜查等,其目的不是维护国家安全,而是尼克松总统的政治前途。
这项非法计划最终被马克粉碎,迫使尼克松招集了一个非法的特务组织,即所谓的“水管工处”来继续他的阴谋。马克在这场战役中大获全胜。这起事件沉重打击了沙利文并最终迫使他离开了联邦调查局,可同时也使他更加深入地参加到尼克松的阵营之中。成为尼克松的帮凶后,沙利文不仅协助白宫打击了《华盛顿邮报》,还很可能在后来的水门事件调查中指出邮报的关键信息来源就是马克·费尔特。
1972年5月2日,胡佛突然病逝。而在那之前,费尔特就已经成了白宫雷达屏幕上的可疑目标。为了让联邦调查局顺从于白宫,本该顺理成章继任为局长的费尔特被尼克松弃而不用,反而任命了一个平庸而听话的官员取而代之,此人名叫L·帕特里克·格雷。许多分析家认为正是这件事激起了费尔特的不满情绪,并使他扮演起“深喉”的角色,开始对抗尼克松政府。费尔特也承认自己当时很失望,但他还是努力平息了自己的情绪。格雷上任后保留了费尔特副局长的职位,并将大部分事务交给长期在局里工作的专家决定,而他自己则很少去总部办公室上班,因此被人称为“三天格雷”。这样费尔特就心满意足地担负起了联邦调查局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水门事件之前,他掌管着联邦调查局所有的重要案件和重大决策,在他的领导下,FBI成了一部高效运转的机器。同时,费尔特还捍卫了联邦调查局的廉正,顶回了那个有道德问题的政府发出的一连串指令。“长剑”(LongRanger)掌控着当时的局势。
费尔特深谙如何在工作中发挥媒体的作用,这一点在他成为联邦调查局代理局长后很快就被展现了出来。胡佛死后不到一个月,联邦调查局就接手了一件大案——亚拉巴马州州长乔治·华莱士在马里兰州劳雷尔市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时遭遇暗杀,并因中弹受伤而瘫痪在床。费尔特预感到这个事件可能会引起一场政治风波,到时政坛的左右两派都会指责对方为了争取竞选优势而策划了这场暗杀,以除去保守的民主党对手。于是他将联邦调查局奋力调查出的结果透露给了《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随后一个长篇报道出炉了,证明刺杀未遂的亚瑟·布雷默是个无组织的狂热分子。两派的互相猜疑被攻破了,“长剑”平息了一次潜在的风暴,保卫了联邦调查局和美国。
水门事件发生数年后,费尔特仍在保卫着FBI和美国。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由水门事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深喉”)引发的对政府权力滥用的大范围整顿活动已经波及到了联邦调查局自身。对于费尔特而言,那场运动的顶点是在1976年8月,他独自出庭为自己的探员作证的时刻。事件起因于联邦调查局对“地下气象员组织”的查处,那是一个恐怖组织,在五十个政府机构大楼制造过爆炸,其成员还在美国的敌对国北越和古巴接受过训练。然而许多FBI的一线探员被指控在1972和1973年调查该组织成员的亲属和朋友的过程中无证入室搜查。费尔特在华盛顿大陪审团和国家级的媒体面前承担了下令入室搜查的责任,把检察官的目标转向自己,从而让那些一线探员免遭指控。结果费尔特被起诉定罪,他承担了一切后果是因为他坚信联邦调查局与外国势力支持的恐怖组织的斗争是正义的。
费尔特在被起诉前的几年里一直遭受着政府的折磨,在作证的过程中饱受压力。水门事件发生后,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被宣泄到了地下气象员一案上,那几年费尔特随时可能从一名证人变成此案的被告。坚强的费尔特依然沉着而坚决地为联邦调查局和自己的行为辩护,否认联邦调查局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有不当之处。他毫不让步,决不为得到从轻处罚而将责任推向格雷和其他联邦探员,甚至在当局私下提出给他定不入狱的轻罪以了结这个困扰他的案子时,他都一口回绝。在尼克松以证人的身份为他辩护时,费尔特冷眼相对,因为他知道这位不光彩的前总统曾在一个看不起他的城市陪审团面前攻击过被告。
费尔特曾期望退休后与他美丽的妻子奥德丽·费尔特一起过平静的生活。可由于在丈夫遭受的调查和指控中承受了过大的压力,奥德丽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在1981年费尔特获得了里根总统的赦免,最终摆脱了缠身多年的官司后也没有好转。1984年在费尔特出差的时候,她在华盛顿一个公寓的客用浴室里用费尔特的点三八左轮手枪自杀了,子弹穿过了她的太阳穴。费尔特回到家中才知晓这一切。可除了他们的儿子小马克得知后从附近的住所赶来安慰父亲外,费尔特没有将妻子自杀的事告诉别人,包括他们的女儿琼。费尔特只告诉琼她母亲死于心脏病。就像为了联邦调查局的声誉自己承担了责任,费尔特又为了家人和朋友少一些不必要的悲伤而独自承受了人生的痛苦。
三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