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沟北村沟北村,地处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县域河东片塔儿山麓西,由三个自然村组成,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乡村。这里交通便利,物产资源丰富,景色秀丽,民风淳朴,是客商投资的最佳选择。沟北村招商引资的目标是:投资退耕还林在退耕地上做文章,荒山开发,林业生态开发。
全村380人,户数100户,耕地面积14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200亩)。产业有农作物(小麦、玉米)、药材(生地、柴胡、西芹)、双孢菇(已形成规模,该菌营养价值丰富)、林业等,这里的农产品均无公害、无污染属绿色产品。人均收入1500余元。
在新农村建设中,沟北村将全面调整农业结构,通过植树造林,开发山区,以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拉动新农村建设,逐步达到“小康村”标准。
2、山西省原平市南白乡沟北村沟北村位于南白乡中部,属丘陵山区,全村人口520人,耕地1100亩(其中水浇地20亩),退耕还林820余亩。
因地处山区,不适合大面积粮食作物的种植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势水果产业,尤以红枣为著。近年来,在科技兴农思想的指导下,聘请专家、改善品种,骏枣产业初具规模,村民收入逐年提高。
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交通闭塞,路况太差,严重制约该村经济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村委集体研究制定未来5年发展规划,首要任务就是修通一条出村公路;进一步优化红枣产业,科学管理,勤奋工作,为构建和谐新沟北不懈奋斗!
3、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沟北村概况皇冠街道沟北村位于威海市区南郊,原名小宅头村,又曰宅东村。因村落处在东西走向的沟北部,1898年改为沟北村。村占地1330亩,人口1260人。

沟北村于明代立村,1898年前,属文登县辛汪都二里。1945年属威海市凤林区。1950年属文登县十一区老集乡。1956年划归威海市,属凤林乡。1958年属凤林公社。1981年属蒿泊公社。1984年属蒿泊镇。1992年属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蒿泊街道,2000年属皇冠街道。相关介绍原清军子药库旧址位于沟北村船坞东侧。今是一块高出周围的黄泥台子,面积约有20亩,是当年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子药库遗址。子药库约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呈长方体,南北走向,库容为200吨,外观为灰白色,东西两侧墙上留有两排规则的长方形通风口,通风口长1米,宽0.4米。子药库顶盖下有粗壮工字钢支撑,顶盖上设有避雷针,门为铁门。英租威海卫时,也曾在此储备弹药,雇人看管。抗战时期,八路军派人将工字钢梁、避雷针及地下铜板拆去,以资军用。该子药库与附近的船坞同为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保护范围的一部分。
沟北船坞位于威海城区东南10公里的沟北村滨海处,隔海与刘公岛旗顶山相对。沟北船坞系北洋海军水雷营的军事设施之一,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船坞长约60米,宽约50米,水深约4米,四周为石砌,有两个码头通向潮间带,现船坞两码头间通海处已经淤塞。因地属沟北,命名为沟北船坞。1956年春,合作社曾将船坞积水抽干,挖淤泥积肥;1971年驻刘公岛海军再次抽水清淤,淤泥中清理出一批残缺的枪支,锈蚀的砍刀、炮弹、子弹,是甲午之役清军的遗物。据传,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月30日,南帮炮台失陷后,突围到此10余名清朝伤兵,面临日军前后夹击,在弹药打尽后,将枪支砸碎,投水殉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