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严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香严寺(河南)——中原四大名刹之一

香严寺又名香岩长寿寺,地处淅川县城南40千米的仓房镇境。香严寺原有两座禅院,“一在白岩万山环抱之中,一在山麓丹水旁。相望30里,俗谓之上寺、下寺”。下寺已被丹江库水淹没,现仅存上寺。上寺位于仓房镇西北4千米处,坐落在龙山岭南的群山环抱之中。

香严寺原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曾有僧众数百人,有“千顷香岩”之称。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香岩寺始建于唐”。又据《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香严寺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勅赐长寿,其以香岩传,由国师入塔时,异香百里,经月不散”,故亦称“香岩长寿寺”。其后屡废屡建,今日上寺基本为清代建筑风格。

寺院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现存殿、堂、楼、阁及各种建筑141间。主体建筑有山门、韦驮殿、凝月轩、大雄宝殿、接客厅和藏经楼,自下而上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陪建东西客房、僧房和十王殿,并在东部另辟“静修院”,一进五庭院,步步登高。整个建筑严谨对称,规模宏伟,风格各异。山门为四柱嵌匾的石牌坊,面阔3间,上书“勅赐显通禅寺”6个大字,门旁两侧各蹲立一只高大雄浑的圆雕石狮。韦驮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走廊排列12根合抱大柱,雕梁画栋,华丽中更显得庄严肃穆。韦驮殿之后,便为凝月轩,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建筑,为达官贵人入大雄宝殿前的休憩之所。大雄宝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3间,两山出檐,四周走廊环立26根大柱,高约7米;檀嵌、插筋均为浓笔重彩,镂刻绘画;斗拱出头雕刻龙头、龙尾,状似盘龙;门扉全为填花透雕,每个瓣经精心设计,琢磨精细,纹理清晰,花叶相衬;殿内竖立8根“通天柱”,直托屋顶梁架,气势磅礴。尤其是大雄宝殿内满绘神佛壁画,总面积403平方米,均为明代作品,颇具文物价值。东、西二墙的彩色壁画,大小相同,分别长16.16米、高9.2米、面积10.28平方米,画中人物姿态各异、形神兼备、构图严谨,中为元始天尊,余为南、北、东、西四极太皇大帝。两幅彩色壁画是中原最大的彩色壁画。其余法堂、藏经楼、客堂、僧房以及其他建筑,皆规模宏大,各有特色,雕镂精细,别具一格。

整个寺院掩映在茂密的山林之中,翠竹、古树和泉水环绕,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寺东竹林内竖立着两座洁白的大理石塔,高15米,6角、7级,为雕琢精细的仿楼阁式建筑,与绿竹相衬,若天然图画。寺院内外还分布有多处名胜奇景,诸如珍珠泉、双石洞、龙泉、水帘洞、瀑布(又名“白布朝阳”)、花果山、一柏担八榆、一柏一石一庙、一步三眼井、一步三道门等。

1986年,香严寺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话传说

藏经楼内有一块10平方米的灵气宝地,俗称“消灾宝地”。这块方地无论怎样挖动,都自动升平,并略高于地面。相传,唐宣宗在香严寺避难时,有一天夜里,突然蝗到“盗寇劫驾”的呼叫声,他急忙翻身下床,从后门出逃,由于他慌不择路,掉进了这块深谷,盗寇闻声追来时,只见这里浓雾弥漫,遮住了视线,众僧赶到时,盗寇惊恐,四散溃逃。太监在这块深谷里找到了宣宗,正想下去扶救时,这块地壳忽然托着宣宗徐徐升起和地面相平,众僧惊喜万分,齐跪贺宣宗蒙宝地灵气的庇护,才得以平安,宣宗当即烧香拜佛,并封此地为“灵气宝地”。从此,凡来寺院烧香拜佛和游览观光的朋友,都要到宝地上驻足,闭目祈祷,愿万事如意,四季发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