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洲书院,国家3A级景区,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建了书院内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
公元1045年,范仲淹谪知邓州,为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于是在百忙中谋划、筹资,创办“花洲书院”,并且,公余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文运大振。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韩维,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嵩阳书院》)。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任叶县尉。曾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作诗云: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山谷诗注·百花洲杂题》)。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范仲淹的四子范纯粹任邓州知州,整修了花洲书院。从南宋到明朝,花洲书院屡圮屡修,曾为邓州州学。《嵩阳书院》记载:元朝时,曾作翰林院编修的蒙古族乃贤,“世居南阳,曾游学花洲书院”。明嘉靖、万历年间,知州张仙、夏忠等相继对书院进行整修。到了清朝,历任知州更加重视整修花洲书院,办学规模越来越大。
现在的花洲书院,历经重修重建,总占地面积4.47公顷,建筑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书院建筑是花洲书院内主体,为五进四院,中院更有全国少有的小巧精致的泮池,状元桥,成为书院一大特色。书院西侧并列为二进一院的范公祠。范公祠北为新建四进三院的名人馆,中院有古三眼井——范公井,整个建筑风格为清代北方建筑。百花洲位于书院东侧,紧临邓州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代古土城墙。布局为南山北水,洲南由各具特色的峭壁假山、五峰山和别有洞天组成。别有洞天假山将南北隔离,洲北湖内大小三岛,岛上再现范仲淹任知州时与民同乐的嘉赏亭及菊花台等。百花洲建筑采用范仲淹家乡清代江南园林风格。从而使花洲书院形成完美一体的中国典型书院园林。
邓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古有“六山障列,七水环流,舟车会通,地称‘陆海’”之说。邓州古城东南隅,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千年学府--花洲书院。书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参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被谪知邓州后,为造就人才而创建。庆历六年(1046),范公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挥毫写下了脍灸人口、中外传颂的《岳阳楼记》。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遂成为天下之千古绝唱,花洲书院也随之名扬海内外。“一代师承百世馨”。当年范公兴学重教,培育英才之举,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
简介:
在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邓州市,坐落着一所千年学府——花洲书院,因傍百花洲而得名,更因诞生了《岳阳楼记》而名扬天下。
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至皇祜元年(1049年)正月,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知邓州。范仲淹一生钟情教育,他知邓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营建南阳绝胜百花洲,在百花洲畔创建花洲书院。并经常到春风堂上执经讲学,在春风阁里以文会友,去百花洲上与民同乐。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应挚友滕子京之嘱在花洲书院春风堂展纸走笔,一气呵成了气贯长虹、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其至理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千年来,花洲书院历经沧桑,累圮累修,书香不断,人才辈出,一直是邓州的教育圣地,风景胜迹,明代称“花洲相迹”,清代叫“花洲霖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花洲书院更名为邓州高等小学堂。现在的邓州一高中,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现代化学校。邓州的众多名人才俊大都曾学于花洲书院。范仲淹的儿子、官至宰相的范纯仁,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宋元祜时的邓州知州韩维等,,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在近代,河南辛亥革命先驱王庚先、抗日英雄梁雷、邓州第一位文学博士丁肇青、儿童教育家韩作黎、著名作家姚雪垠和二月河等都是花洲书院这方沃土培养起来的精英。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范公忧乐精神,打造文化南阳,培育旅游产业,邓州市委、市政府与时俱进,于2002年春,果断决策修复花洲书院。这一德政工程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社会贤达名流的鼎力相助,历时三载,己胜利告竣。
此次花洲书院修复工程为历史上规模最大,总投资1400余万元。共葺修、移建、新建仿古建筑66座,建长廊430米,辟江南园林百余亩。整修城河五百米,还以杏山之石叠山构峰,造湖理水,蔚为奇观。
修复后的花洲书院坐北朝南,经范公桥,穿牌楼,沿古城墙东行百余米,拾阶而上书山一览台,花洲书院全貌尽收眼底。整个景区由三部分组成。居中为书院,门前广场矗立着铸铜范文正公立像和花岗岩《岳阳楼记》照壁。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棂星门、泮池、春风堂、先圣殿、万卷阁。春风堂为范仲淹创建,是书院讲学之地,《岳阳楼记》便诞生在这里。中轴线两侧为山长室、教习室、斋舍,由廊房连接,现为中国书院博览馆和名人咏邓州碑廊、书院西部为范文正公祠、邓州名人馆、姚雪垠文学馆、邓州古碑廊、中国书法大观廊。范文正公祠是宋代邓州百姓为纪念范仲淹所建,千年间香火不断。东西厢房现为范仲淹纪念馆,以大量的图片和史料展示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一生。书院东部为百花洲园林。水面达4000平方米,湖中置三岛,岛上建嘉赏亭、菊台、闲吟亭,湖岸置天学碧海、琴韵书声、明月知音、水月净天、学海行舟、清风天籁及听雨轩、百花堂诸景。洲南为牡丹园,园内有龙首山、五峰山、不欺堂、松风轩、思范亭。龙首山置瀑布迭水之景,湖水西经玉带桥与砚池相连,北穿洞天福地与百花洲贯通。沿湖北岸曲廊东行,可登上城墙。城头建仓颉亭,向南隔文昌阁与春风阁遥遥相望。春风阁居城墙东南角最高处,乃范仲淹知邓时所建,巍巍壮观,它是邓州文运昌盛的象征。城上松柏森森,城内曲流潺潺,城外碧水环抱,实乃一处绝美的人文景观。
范仲淹曾有诗曰: “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今年是范仲淹知邓960周年,我们可以告慰范仲淹的是,花洲书院已成为一颗集文化传播、传统教育、学术研究、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璀璨明珠,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海亲友、八方宾朋。
乍提花洲书院,也许知道的并不多,因为它毕竟没有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等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声名显赫,但倘提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人们一定会耳熟能详,花洲书院虽在名气上不能和四大书院相比,但也是我国古代很有影响的高等教育机构。
书院创始花洲书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建了书院内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公元1045年,范仲淹谪知邓州,为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于是在百忙中谋划,创办花洲书院。并且,公余到书院讲学。一时邓州文运大振。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以及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均“从师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任叶县尉。曾到花洲书院瞻仰范公遗迹。作诗云:“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神理不应从此尽,百年草树至今青。”(《山谷诗注•百花洲杂题》)
花洲书院,便是《岳阳楼记》的诞生地。出河南省邓州市城区,向东南行不远,便可见一处竹柏掩映、亭台错落的园林式建筑,这便是当年范仲淹知守邓州时创建的花洲书院了。 范仲淹原系江苏吴县人,庆历四年(1044年),由于其主持的“庆历新政”失败,悲愤之余,乃上书皇帝,自请守邓;次年,以给事中、资政殿学士身份来到邓州任上。
以堂堂副宰相之才智,治一邓州,范仲淹大显身手,他重教化,轻刑罚,废苛税,倡农桑,一年后,朝廷命仲淹移守荆州,而邓州百姓因感其恩德,绵延数里,跪道挽留。仲淹为民情所动,终不忍行,遂上书皇帝,恳请留邓,皇帝也只好特许。
公余之暇,范仲淹多是饮酒揽胜或者讲学会友,“七里河边带月归,百花洲上啸生风”, “主人高歌客大醉,百花洲里夜忘归”,和朋友在一起,范仲淹一反平日刻板严肃模样,或击鼓高歌,或迎风长啸,颇有点放浪形骸。同时,他还在百花洲旁建起一座书院,常于书院内执经讲学,为广大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书院内,讲经者娓娓道来,听课者如沐春风,这座书院,便是如今的花洲书院。
当初与范仲淹一同贬官的,还有其挚友腾子京。腾子京贬官岳阳后,重修了江南名楼———岳阳楼。新楼落成,腾子京遂派特使,千里迢迢寄信仲淹,恳请其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接信后,也不推辞,开始对照岳阳楼文图,反复揣摩,酿酝文稿。
庆历六年(1046年)的九月十五这天,范仲淹端坐于花洲书院的春风堂前,挥笔写下《岳阳楼记》。而花洲书院也因了范仲淹,因了《岳阳楼记》,从此成为天下文人雅士凭吊景仰的一处文化圣地。

自范仲淹以来,花洲书院屡遭战火焚毁,又历经修葺,同时又因其风景优美,故而名列邓州八景之首,曰“花洲霖雨”。书院内既有《岳阳楼记》的诞生地春风堂,又有耸立秋水之上的“览秀亭”;既有小巧别致、全国仅见的泮池、状元桥,又有供奉范公塑像的范文正公祠。走进书院,但见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山湖洲林相映成趣,其建筑皆为江南园林风格。书院外的城墙上,古柏森然,春风阁、文昌阁掩映其间;书院正门前,一桥横跨城河两岸,桥上长虹卧波,桥下流水潺潺,更增加了这座千年书院的雅致景色。
规模独特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范仲淹的四子范纯粹任邓州知州,整修了花洲书院。从南宋至明朝,花洲书院屡圮屡修,曾为邓州州学。嵩阳书院记载:元朝时,曾作翰林院编修的蒙古族乃贤,“世居南阳,曾游学花洲书院”。明嘉靖、万历年间,知州张仙、夏忠等相继对书院进行整修。到了清朝,历任知州更加重视整修花洲书院,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现在的花洲书院,历经重修重建,总占地面积4.47公顷,建筑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书院建筑是花洲书院内主体,为五进四院,中院更有全国少有的小巧精致的泮池,状元桥,成为书院一大特色。书院西侧并列为二进一院的范公祠。范公祠北为新建四进三院的名人馆,中院有古三眼井——范公井,整个建筑风格为清代北方建筑。百花洲位于书院东侧,紧临邓州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代古土城墙。布局为南山北水,洲南由各具特色的峭壁假山、五峰山和别有洞天组成。别有洞天假山将南北隔离,洲北湖内大小三岛,岛上再现范仲淹任知州时与民同乐的嘉赏亭及菊花台等。百花洲建筑采用范仲淹家乡清代江南园林风格。从而使花洲书院形成完美一体的中国典型书院园林。
旅游导向花洲书院地理位置优越,南临人民路,东临东二环、东三环路,周围布满宾馆饭店。书院内部设施及服务体系完善,年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1046年9月15日范仲淹在此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现春风堂房门两侧挂有范仲淹后裔范文通亲笔书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楹联。范文正公祠是明代嘉庆年间邓州人民为纪念范仲淹所建,现存为清代建筑。房门上方悬挂二十九代孙范文通亲笔所题“范文正公祠”匾额。名人馆是为纪念古今邓州籍历史名人所建,建筑面积480.7平方米,为仿清代建筑。前院正房和厢房为《姚雪垠文学馆》,馆内陈列有姚雪垠办公用具,著作手迹及生平著作,中院和后院正房及厢房设医圣张仲景,历史名将张巡、铁铉等历史名人纪念馆。百花洲由谢绛在1039年任知州时辟建,后由范仲淹修建成书院园林,有菊花台、亭榭、太湖石点缀湖岸,岛内遍植花木,花洲书院由百花洲而得名,重建的百花洲为清代苏州园林风格。湖岛将全湖划分为大小水面,洲东面为自然收放线的溪流,北端有石舫“香舟”,中段临水有扇亭“月到风来亭”。南北湖、池水面3778平方米。百花洲之南的赏石园以欣赏石 栏、石景为主。赏石园北为五峰假山、五峰书斋和长廊、思范亭,别有洞天,形成一条完美的园林风景线。
2007年,花洲书院被列入河南省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花洲书院成功晋升3A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