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公祠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晏公祠

晏公祠位于海淀区四季青乡万安山麓。原名道统庙。 明代正德七年(1512)太监晏宏所建。庙门依山崖石壁凿 建,有“停云岩”石洞,面阔3间,明问与次间之间有石券 门相通。每间石室内均有小龛。庙内原供有三皇、五帝、三王、周公、孔子、孟子以及宋代儒家周敦颐、程颢、程颐、 张载、朱熹等人的石像。

探访晏公祠

金鉴

探访晏公祠与万安山法海寺是一次完成的,因法海寺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关系密切,是红学研究的课题之一,笔者另有文章记述。

晏公祠在万安山法海寺之西北,过涧沟(原有石桥),在涧沟的北坡石壁上,据史书记载:法海寺、法华寺与晏公祠都是元代宏教寺(或曰弘教寺)的遗址。

沿弘教寺残墙向西而行(没有直接过涧沟),因北京进入雨季,今年的雨水又大于往年,这条涧沟到处都是湿漉漉的,似乎空气中都能拧出水来。沿着山道,寻寻觅觅,几经周折,终于在接近涧沟的尽头,才找到晏公祠,在晏公祠的西面二十米,意外地发现了地藏殿,两处都为海淀区文保单位,为海淀区文物局1999年7月立的标牌。地藏殿为一间大殿,供奉地藏菩萨,整座大殿全部由黑褐色的方形岩石垒成,大殿已经落架,仅剩四壁,汉白玉门楣上有碗口大的楷书字体“地藏殿”,左有“大明正德壬申孟秋上日建”字样,右有“大清康熙四年二月重修”字样。令我惊讶的是,整个大殿的正面外墙上,几乎布满了核桃大的文字,正面墙的东头,有些表面的岩石脱落了,不知是人为的破坏,还是自然的风化,令人遗憾。

晏公祠(道统庙),为三楹石室,石室外左侧有一石龟卧于地,再左一棵两人合抱的楸树矗立在祠前,有一级古树的标志牌,估计它的年代应该是晏公祠的建筑年代,只是它的树心已经空了,居然枝繁叶茂,令人稀罕。石室汉白玉额曰:“停云岩”,字有碗口大,极规整,进入石室,室内极黑,借助手电才能辨别墙壁上有佛龛式的小阁子。明间与次间有石券门相通,左右次间的墙壁上都有佛龛、文字,特别是左次间的最后墙壁上,几乎布满了文字,遗憾的是石室的后墙因今年雨水较大,雨水从后墙的石缝自上而下地流淌,多处的文字成片地脱落,令人遗憾。保护古迹应该提到日程,不能仅仅作为海淀区文物暂保单位。

清·吴长元辑《宸垣识略》记载:“晏公祠在弘教寺旁,明正德中晏常侍忠建。过涧石桥,有石门曰道统门。石殿三楹,像皆石:上像三皇、五帝、三王,左像周、召、孔、孟诸圣贤,右像周、程、张、朱诸大儒。壁五,石龛一。龛标一经名,唯以藏其经。殿外一石亭,亭壁列钟簴、干戚、钱鎛、弁裳之属,一如五经,以便治是经者。左龙马,马毛旋五十五,数具一如河图。右雒龟,龟甲四十五,数具一如雒书。东堂三楹,壁忠臣龙逢以下,孝子曾、闵以下,右图而左书其行事,以告观者。石像浑朴,不类汉以后及西域像。法堂后累石为洞,洞壁标先儒格言及咏道诗词。”晏公祠内的前贤大儒、龙马、石亭,如今已不知去向,雒龟已躺倒右边,只有石室,以及室内室壁上的文字,可以向访古探幽者述说昔日的盛况。

总之,地藏殿外壁文字、晏公祠内壁文字,是北京地区传统文化比较独特的形式,俗话说:“千年的文字会说话”,两处石刻丰富,文化底蕴丰厚,愿访古探幽者,不妨一游。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