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娄葑镇西邻苏州古城区,东靠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北部、南部分别与相城区、吴中区相接。1994年5月划归苏州工业园区管辖,全镇现分镇区、娄东、斜塘、车坊四个分区,面积7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境内外来人口也约有15万人),辖办事处3个、行政村9个、社区(居委会)30个。 娄葑镇作为园区的经济大镇,开发建设一直得到了园区、苏州市和江苏省的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多年来,娄葑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4万元。娄葑镇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农村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第一镇、江苏省外向型经济第一镇、全国千强镇排名第5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名称来历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吴王阖闾建成苏州古城。苏州古城东有葑门、娄门和齐门,解放前,今娄葑地域被习惯称为“葑娄附郭”。1949年11月11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在城市东郊设立的乡行政机构中,出现了娄东乡、娄北乡、葑塘乡、新齐乡等名称。1952年10月,成立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1953年9月,苏州郊区行政区划变动,新齐乡改娄齐乡,新设厍塘乡。1956年2月,娄东乡、娄齐乡、葑塘乡和厍塘乡合并,置娄葑乡。这是首次用“娄葑”命名乡行政单位。建置沿革、治所今娄葑地域,商末属勾吴。秦时属吴县。唐武则天通天元年(696)析吴县,建长洲县,今娄葑地域大部属长洲县。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置元和县,今娄葑地区大部属元和县。民国元年(1912),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合并为苏州市,苏州市改称吴县,娄葑属吴县。1951年2月,吴县娄东乡、娄齐乡、葑塘乡等划入苏州城郊。1952年10月,苏州市郊区政府成立,今娄葑地域大部分属郊区。1956年2月,今娄葑地域的娄东乡、娄齐乡、葑塘乡和厍塘乡合并,置娄葑乡;长桥(北)乡和南园、新荡两乡合并为青旸乡。1957年12月,娄葑乡、青旸乡两乡合并,沿用娄葑乡名。1958年9月,娄葑人民公社行使行政职能。1983年10月,实行政社分设,娄葑乡恢复行使行政职能。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批准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同年4月29日,将娄葑乡等乡镇划归苏州市政府直接管辖,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1999年2月25日,撤乡建镇,成立娄葑镇。2002年2月23日,原斜塘镇辖区并入娄葑镇。2004年9月30日,吴中区甪直镇的车坊居委会和朝前、横巷、李家、大仓、金园、鄂田、旺浜、华云、车渔等9个行政村划归娄葑镇管辖。
1956年2月到1986年2月,娄葑乡人民政府设在葑门外石炮头44号。 1986年2月到1992年10月,娄葑乡政府设在东环路6号。1992年10月到1997年3月,娄葑乡政府设在东环路新苏桥北堍。 1997年3月到1999年9月,娄葑乡政府设在东环路328号。1999年9月以后,娄葑镇政府设在通园路28号娄葑行政中心大楼内。
自然环境气候环境娄葑镇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
年平均温度:15.8℃(最高35℃,最低-3℃),无霜期长达230天左右。
年平均相对湿度:76%
平均降水量:1076.2mm
年平均气压:1016hpa
年平均风速:2.5米/秒
风向:常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夏季);其次为西北风(冬季)
水文环境水是苏州优美典雅环境的灵魂,是苏州舒适宜人生活源泉。苏州80%水体达到二类以上。
娄葑镇湖泊众多,水网密布,金鸡湖、独墅湖等水体造就了娄葑独一无二的亲水环境。
水文情况:以大运河苏州站观测资料统计
近50年平均水位:2.76米(吴淞标高)
地表水位平均值:3.6米-3.0米
土地标高一般为4.6-5.20米地质条件娄葑镇属冲积湖平原地质区及基岩山丘工程地质区,除表层土层经人类活动而堆积外,其余均为第四纪沉积层,坡度平缓,一般呈水平成层、交互层或夹层,较有规律。
地质特点表现为:地势平整,地质较硬,地耐力较强。区内土地承载力为每平方米20吨以上,土质以粘土为主。
娄葑镇属无地震区,历史上从无地震、台风和其它重大自然灾害的记载。
全镇工作重点致力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07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5亿元,新增注册外资10.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7亿美元,新增注册内资85亿元。其中注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居全市乡镇第一,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居全市乡镇第三。主要做法是始终坚持内、外资并举、二三产业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一是充分利用苏州中新合作区的辐射带动,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80多个,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0多个、上亿美元项目有5个,其中世界500强投资的项目有10多家。二是充分利用近城靠区的优势,加大税收等政策支持、政府积极引导,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与外向型经济错位发展、互动发展、配套发展的良好格局,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2006年,金螳螂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新海宜电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开创了娄葑镇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先河,部分企业正在积极开展上市准备工作。目前民营经济已占到全镇经济总量的50%,新增民营资本居苏州市乡镇第一。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在全镇的比例很小,二、三产业在全镇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分别为43:57。目前,娄葑镇已引进规模外资企业860多家、内资企业7500家,形成了以信息电子、精密机械加工、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致力于城市功能的优化提升在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同时,娄葑镇加快推进城市化。一是大辐射的带动。娄葑镇地处近城靠区的地理位置,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和园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娄葑镇产生着强大的辐射作用。二是大规划的引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开发程序,做好总体规划,先后规划开发了镇区、娄东、斜塘、车坊四个分区,确保了良好的开发建设秩序,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充足的载体。三是大动迁的推动。园区开发建设以来,娄葑镇共动迁农民3万户左右,大规模的农村动迁,加快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四是大建设的促成。按照城市副中心的定位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近20多亿元建设资金,基本完成了区域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现了与市区、园区的无缝对接。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全镇绿化覆盖率超过40%。目前,娄葑镇已从过去以生产“水八仙”为主的农业小镇发展为二、三产为主的现代化南部城市副中心。致力于富民惠民的长效机制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富民,娄葑镇“五管”齐下,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是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让有就业愿望的失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地就业。园区开发建设以来,娄葑镇产生的征地劳动力,通过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等形式,90%以上的征地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全镇征地劳动力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二是开展创业扶持。做大做强本地民营经济,积极扶持创业,为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预留更多的发展资源和空间,培育更多的“小老板”、“新老板”。目前娄葑镇每年新增加民营企业800多家、个体工商户800多户。三是进行股份合作制等改革,增加动迁农户的投资性收入。全镇全部完成了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社区股份合作社覆盖全镇,组建了富民投资公司。其中,斜塘地区依托东景公司这块优质资产,成立了苏州市规模最大的斜塘股份合作社,已开始分红。2008年将组建芡实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推动“水八仙”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户收益。加快村镇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已形成老娄葑地区各村有创投公司标准厂房、斜塘地区各村有东景公司标准厂房,车坊地区各村有东坊公司标准厂房这三块优质资产的格局。四是对楼宇经济进行规范,积极拓宽百姓收入来源。全镇外来人员有15万人左右,且在不断增加,房租经济已成为动迁农户的一项重要收入。对动迁房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全镇动迁农户每年户均有10000元左右的收入。积极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全镇已建成标准厂房150多万平方米。五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了社会保障能力。全镇已实现了社会保障全覆盖,全镇农民参加了园区公积金制度和城乡合作医疗及大病统筹制度,2004年征地后的农民实行土地换保障,切实解决了动迁农户的后顾之忧。对社会和农村弱势群体,建立了贫困帮扶制度。致力于社会事业的和谐共进积极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加快改善农民素质。一是对全镇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大。先后投入数亿元,新建了园区一中、莲花学校、第一、二中心小学等9所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失地农民的子女全部能就近入学,接受高水平现代教育,并免除了所有学杂费,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先后投资建成了1所医院和1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便利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全镇,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服务“入村进社区”活动,在动迁小区建设图书馆、健身房篮球场和喜丧宴会厅等,繁荣社区文化,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三是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对动迁村进行撤村建居,健全完善社区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扎实推进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村民议事制度,增加公共事务决策和实施的透明度。引入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方式,逐步推行物业服务市场化,提升农村社区的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动迁农民向城市居民过渡。四是针对性地实施农民教育培训计划,着力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当前,娄葑发展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娄葑按照园区关于“将苏州工业园区率先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以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的指示精神,以及“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国发展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园区之一”的目标定位,结合娄葑实际,牢牢把握“转型、优化、提升、创新”八字方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突出和谐社会主题,进一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力争今年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25%以上增幅,到2014年,各项主要发展指标在2004年基础上再翻两番,高水平、高起点全面实现“两个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