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是1965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得主,大陆的名称是「音乐之声」,香港的名字是「仙乐飘飘处处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从1966年说起。「真善美」于1965年开始全球首映,来年就到台湾,造成极大的轰动。1966年6月30日当时在救国团工作,担任土风舞指导老师的陈骥先生,第一次看了「真善美」,有土风舞知识背景的他立即决定将电影中的双人舞整理出来,介绍给全国爱好土风舞的同好们。
问题是他要怎么做呢?
他为了纪录全部的舞法,一共买了十一次门票,连续看了十一次的「真善美」,祇是为了要确认舞法的正确无误。然后他进到电影院,央求电影院的经理将双人舞的这段音乐录下来,让他回去剪接成完整的舞曲,然后再把记录下来的舞法配上音乐,成为具有十四个段落的双人舞「真善美」。
1966年9月9日,「真善美」首度在金山的教师研习会介绍,获得热烈回响。9月 25日在台北青年会公开介绍,再度获得疯狂喜爱。11月21日陈骥老师在台视节目中,向全国观众介绍「真善美」,舞法说明一夜之间洛阳纸贵,供不应求,回响的热烈可想而知。
华尔兹(圆舞曲)乃是从巴伐利亚的民俗舞蹈音乐「兰德勒」(Laendler)转型而来的。莫扎特的时代将「兰德勒」引进宫廷,取名为「德国舞曲」(German Dance;Deutsche Tanz),随后的贝多芬和舒伯特都有不少的「德国舞曲」作品。
「华尔兹」(Walzer)这个名字,是「兰德勒」于十八世纪末进入维也纳宫廷后,才有的新名称。「华尔兹」很快的取代了「兰德勒」,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尤其是老约翰史特劳斯(Johann Strauss, Sr. 1804-1849)和约瑟夫兰纳(Josef Lanner 1801-1843),开始因创作「维也纳式」的华尔兹而风靡维也纳的社交界后,就更没有人记得「兰德勒」在那里了。
1977年3月,我发现一张「真善美」的唱片,但这张唱片并不是茱丽安德鲁斯主演的电影原声带,而是饰演第一任「修女玛丽亚」的玛丽马丁(Mary Martin)所演唱的1959年舞台剧版的「真善美」。「兰德勒」便收录在这张唱片中。
1988年,美国的特丽唱片公司(TELARC)邀请指挥家昆泽尔(Erich Kunzel)指挥辛辛纳堤大众管弦乐团(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重新诠释「真善美」,担任玛丽亚的是女中音冯史达德(Frederica von Stade )。「兰德勒」(Laendler)和「华尔兹」(Grand Waltz)重现在「舞会场景」(The Party Scene)的乐段中。
1998年,「真善美」再度被搬上东尼奖的「音乐剧」颁奖典礼上,重演1959年获得八座东尼奖的盛况。这场最新制作推出了人声和管弦乐合演的「兰德勒」,意境非凡,气象万千。不久后我找到1972年「真善美」伦敦王宫剧院(Palace Theatre, London)首演的版本(Original London Cast,1972),这个版本没有收录「兰德勒」。
2000年,恰逢「真善美」发行35周年,BMG唱片集团推出黄金纪念版,这个版重现价值连城的「兰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