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广东河源大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6年初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的中上游,北回归线北缘。保护区距河源市区仅10 km,其北部为新丰江水库,地理位置约当23°37′09″~23°44′49″N,114°31′38″~114°38′23″E。总面积7505.2 hm,其中核心区面积3413.7 hm2(占45.5%);缓冲区2456.1 hm(32.7%),实验区1635.4 hm(21.8%)。陆地面积占7146.9 hm,水域面积为358.3 hm。主要保护对象是涵养水源的亚热带长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以及区内生长的国家和省级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
区内地形地貌较复杂,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322 d。据河源气象资料,区内年均气温21.2℃,极端最高温39.3℃,极端最低温-3.8℃。年均降雨量1875 mm,年均蒸发量1275.7 mm,平均风速1.4 m/s,最大风速17.7 m/s,台风时有发生。年均日照时数2003.6 h。平均径流深1120 mm。
区内的土壤类型有赤红壤,分布于海拔300~500 m的低山、丘陵岗地,面积最大。成土母岩为砂页岩、红色砂岩和花岗岩。土层绝大部分超过1 m,pH 5~6.7,有机层15~28 cm。红壤分布于350~550 m的埔前、新丰江库区等地带,以砂页岩、花岗岩为主,局部为砂岩、石英岩,有机质含量3.2%,厚度10~30 cm。山地草甸土分布于1000 m以上的埔前和桂山山顶、山谷,有机质含量6%~12%,呈酸性。石质土由红色砂砾岩和红色砂页岩组成,分布于较高山体的陡坡处,成土母岩为花岗岩、砂页岩、红色砂页岩。保护区范围内有桂山(森林公园)、野趣沟、七礤和埔前4大溪流流入新丰江水库。
按照《中国植被》对植被型(全国共29个)的划分,大桂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针叶林、山顶灌草丛,以及人工植被等7种类型。
根据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研究所的初步调查结果,大桂山有野生维管植物198科,660属,1280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蕨类植物37科65属122种,裸子植物5科5属6种,被子植物156科590属1152种。区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科7属7种,均为二级保护。它们分别是金毛狗,桫椤,水蕨,苏铁蕨,樟树,半枫荷,花榈木。
据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调查,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种类较丰富,初步统计有水体浮游动物43种,脊椎动物215种,隶属33目,83科168属。其中鱼类55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26种,鸟类82种,哺乳类31种。受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9种,其中两栖类1种为虎纹蛙;爬行类2种,为蟒蛇和三线闭壳龟;鸟类12种,兽类6种,分别是穿山甲,水獭,小灵猫,水鹿和鬣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