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βγ理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αβγ理论(alpha beta gamma theory)

对原始氢如何在大爆炸中部分转变为氦,从而提供了制造恒星的原料这一过程的解释。这个理论语言了后来发现充满宇宙的背景辐射的存在。

[1]αβγ理论所依据的计算,是从宇宙年龄不到一秒钟,处在极热的高密状态下,且充满了质子、中子、电子及其他基本粒子混合体的时候着手的。在1940年代,乔治.加莫夫和他的学生拉尔夫.阿尔菲证明,当宇宙从这种火球状态膨胀而冷却时,这些粒子所含质量的75%将以质子(氢核)形态存留下来,25%则转变成α粒子(氦核)。这与用光谱学方法观测的形成宇宙年轻时期的老年恒星中物质混合比相符,并说明了恒星和星系中可见物质的99%来自何处。

这些计算虽然是以阿尔菲的博士论文形式发表,但加莫夫认为值得在更广的范围交流。于是他写了一篇论文投给《物理学评论》杂志。这时,他的幽默支配了他。正如他后来在其《宇宙创生》(纽约海盗出版社1952年出版)一书中所写,“这边文章仅由阿尔菲和加莫夫署名,似乎对希腊字母表不太公平,所以我们(缺席)加上了汉斯.A.贝特博士的名字。”说来也让加莫夫高兴除了真的以三个人的名字署名外,还巧合地发表在该杂志1948年4月1日一期上;直到今天人们一直依其三个作者姓氏阿尔菲、贝特、加莫夫而称它为“αβγ”论文。1948年较晚些时候,阿尔菲和罗伯特.赫尔曼推广了这个理论,语言了今日宇宙必定到处充斥着温度约为5K的背景辐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