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南贾镇大柴村大柴村中心街 现有人口2100人,户数450户,耕地面积4000余亩,人均收入3000余元。“五化”工程中道路硬化

21000余平方米。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支部村委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生产条件,并积极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苹果为主,花生居多的林果业,芦笋、生地为主的种植业,以鸡、猪(千头养猪场)为主的规模养殖支柱产业,农民人均收入得到快速增长。村民们所办的花生小加工业,创出品牌,红红火火。
大柴村所属大柴沟,人杰地灵、空气清新,村中将提供一切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开发大柴沟,努力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圣地,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2、山东省海阳市盘石店镇大柴村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南贾镇大柴村概况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董姓从即墨县牛齐埠村迁此建村。原拟在松山南麓之古松旁建村,因先居者不同意,故建村此处,但仍以古松命村名为大柴。
大柴村位于海阳市东北部,盘石店镇南部,地处东经121°17′,北纬36°51′。东与徐家泊村相连,北与望山村相接,西与小柴村相望,隶属盘石店镇。南距松岩庄1公里,北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等。
2002年,全村有215户,600人。有董、刘、孙、高、任、李姓等,其中董姓占人口数的96%以上。
解放初期,常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万元左右。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5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14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1%、33%、16%,人均纯收入3460元。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总产1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80公斤,总产42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80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200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700公斤,总产105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80公斤,总产42.9万公斤。
1993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品种主要有红富士、乔纳金等,面积达8公顷,常年产量70万公斤。1994年,村党支部带领全村村民开发荒山,栽植板栗13.3公顷。2000年,植梨13.3公顷。1978年以来,村民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家家养兔、养鸡、养猪,30%的户养牛,50%的农户办起了养兔场、养鸡场。常年收入200万元。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52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23万元,畜牧业355万元,林业收入17万元,渔业收入30万元。
第二、三产业1955年,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是勾花、编提篮,收入不能自给。1978年以来,相继建起了豆腐坊、粉坊、油坊、电气焊铺、商店、修理店等。2000年,收入130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0人,收入33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96万元,建筑业收入34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0人,收入159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31万元,服务业收入91万元,商饮业收入37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设有小学。1967年,成立了大柴完小。1976年,由联办村共同投资10万元,成立了大柴联办中学。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3人。
人民生活解放初,村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2年,全村有机动车辆22辆、摩托车90辆、电视机200台、电话150部。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杂乱无序。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不足10平方米。1997年以来,村统一规划,建设新房区,建成砖瓦房170幢。投资180万元,整修、绿化全长150米的街道2条。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也不断提高。1983年,购买16mm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90年开始,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每人奖500元。1993年,投资6万元,修建自来水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来水。1995年,投资3万元,建起托儿所,幼儿免费入托。1999年起,对年满60周岁的孤寡老人,实行免费住养老院,使其安度晚年。2002年,投资5万元,安装上有线电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