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地理位置】

东坑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中部,地处穗、深、港经济走廊,公路网络完善,北距广州70公里,南至深圳特区60公里,距东莞火车站5公里,距香港90公里。

东、南、西、北分别与东莞市寮步、大朗、常平、横沥、茶山5镇接壤,属半埔田篇半丘陵地区。

全镇面积2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万,流动人口10万多,镇府驻地距东莞市中心区20公里。

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起源于明末清初。美丽的传说和历史足以说明,东坑之所以形成“二月初二”这个奇特的节日,是因为东坑有着“农耕年代”的辉煌。

在东坑,有“卢家地,谢家田”的著称。连接寒溪江畔,一条青鹤小河得天独厚地成为当时贯通省城的运输大动脉。广州、东莞、石龙、惠州等货船常到东坑。东坑麻石街卖糖墩成为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的中转码头。蚕桑种养、蔗糖加工、谷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继兴起。尤其夏收夏种之后,一河两岸,斗蟋蟀的蟋寮,连绵一片。

其赌馆、烟馆、妓馆昌盛。省港粤剧红伶濒临东坑闹市,载歌载舞,灯红酒绿,人称为“小澳门”。特定的运输环境,特定的农耕需求,谱写成了一曲“二月初二”。传说,“卖身节”是出自东坑塘唇村,有一姓卢的大户,赶着明清之前开耕,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在塘唇村前,贴出雇请农耕长工启事。

自此之后,形成习惯,没有田地的青壮年斗在“二月初二”这天,坐在塘唇村前的围篱上,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接着,这快人杰地灵的宝地于是传出了很多《遇仙记》。传说着天上仙人下凡,到东坑观看“卖身”,并行善事、普救众生云云。比如,《曲磨臂》、《直鱼钩》、《金色的锄头》、《‘东仔’故事》、《糖不甩》、《连天阴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真有仙人下凡相助的事。所以,“卖身节”,也有人叫“遇仙节”。越传越神奇。于是乎,“二月初二”这一天,小河岸边、木桥两侧,真是人山人海,远近商贾云集东坑。远者,省、佛、陈、龙从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边乡里,步行而来,说要遇仙,真是盛会空前。走时,人人都要买一件物带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带回去好运。明清以来,一直至今。

东坑“二月初二”它曾几经沧桑,这个名为“卖身节”又名“遇仙节”,后改为“翻身节”。近年来,游人爱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故又名“射水节”。“二月初二”来趁欢乐的人们都希望在这一天,让东坑之水洒一身吉祥,带回去一身好运。

【文化教育】

东坑镇今年实行联合办学后,共有四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分别为中心小学、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实验小学、东坑中学。中心小学占地面积46000平方米,学生1800多人,教职工112人。拥有电脑室、多媒体电教室、音乐室、美术室等30多个功能室和一座可容纳1800多人的体育场。室内设备按省一级学校标准设置,计划今年底申报市一级学校。第一小学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学生860人,教职工47人。该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创建英语特色学校,强化学校管理,努力办成一所不是市一级学校的"市一级学校"。第二小学占地面积15350平方米,学生660人,教职工37人,去年已被评为市一级学校,填补了该镇等级学校的空白。实验小学占地24660平方米,学生500多人,教职工27人。该校以创建市绿色学校为契机,加强环境育人建设。东坑中学占地40000平方米,学生1500人,教职工126人。该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狠抓校风、师德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争取明年成为市一级学校。

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法规,东坑镇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并实现了普及高中教育。小学一年级入学年龄为6周岁,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东坑中学的毕业率为99.6 %,辍学率为0.4%。我镇认真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确保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该镇积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全镇中小学教师都通过了计算机的初级考试,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还举办了大专班,以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

联合办学后的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化面积多,学校卫生环境好,成为园林式学校。镇科教办狠抓素质教育,历年都举行校际篮球赛、田径赛和文艺汇演,小篮代表队多次在市比赛中获奖。

【工业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东坑镇基础配套设施日趋现代化,投资环境日渐完善。与此同时,东坑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与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一批知名的公司如香港观奇洋服集团、台湾正崴集团、日本歌乐集团、韩国SKC集团等在东坑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形成了以电子、服装、塑胶等行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东坑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中部, 地处穗、深、港经济走廊, 公路网络完善, 北距广州70公里, 南至深圳特区60公里, 距东莞火车站5公里, 距香港90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东莞市寮步、大朗、常平、横沥、茶山5镇接壤, 属半埔田片半丘陵地区。全镇面积27.5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8万, 流动人口10万多, 镇府驻地距东莞市中心区20公里。

【东坑镇各村】

东坑镇于南宋孝宗年间 (1163—1187) 始置居, 现分14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

东坑村:宋末立村, 从南雄珠矶巷沙井头井坑村迁来, 因村建在一条坑之东而得名。

寮边头村:本传在宋孝宗年间, 有一姓尧人氏放鸭到此, 在水边搭间草寮住下, 不久一批温姓人氏在草寮北面建房住下, 宋末, 从东莞张村迁入卢姓人氏, 逐渐发展成一个村庄, 取名为寮边头。

长安塘村:明末由寮边头村民分出立村, 因村旁有座马安岭, 地形面临水塘、平川, 整个村庄象坐于太师椅上, 因村庄原北门楼 ( 已拆毁 ) 雕刻“长安世居”四字而得现在的村名。

黄麻岭村:清乾隆年间南社人迁来立村, 传说双岗岭有凤凰一对, 因名为凤凰岭, 后大井头与苏坑交界的以种黄麻为生的村民迁来定居, 而得名。

塔岗村:明初立村, 坐落于小山岗上, 因村前有一花塔 ( 己拆毁 ) 而得名。坑美村:明初立村, 据闻是“陇西”传人, 属末尾支流, 住地又在东坑之末, 故称坑尾, 后人因谐音称坑美。

井美村:明嘉靖年间立村, 因村中有眼大泉井, 井水清凉甘美而得名, 有“道长人远须留步,井美泉甘且共尝”之说。

新门楼村:明朝嘉靖年间立村, 取名为新门楼。

初坑村:初坑村又名丁屋新围, 清末立村, 由丁屋分居而来, 因当时附近没有村庄, 故名初坑。

凤大村:由凤鸣岗和大田膛两村合并而成, 取两村头个字而成凤大村。

丁屋村:原名琥珀坑, 明洪武五年五月五日午时立村, 始祖丁雪村, 自居此地后连生五子, 故改村名为丁屋。

彭屋村:宋朝度宗年间迁居于此, 因村向马坑山而名马坑村, 后彭姓多聚居于此, 以姓氏命名, 得今彭屋村名。

黄屋村:南宋度宗年间立村, 因村向马坑山而得名马坑, 始有丁、彭、黄三姓同居于此,后三姓分居,黄姓居多,以姓氏命名为黄屋村。

角社村:宋朝置居, 据传原为荒山野岭, 毒蛇遍地, 初称为“恶蛇村”, 后又因地处偏僻而改称 “角蛇村”, 至清代, 因民间团体多称“社”, 社与蛇近音, 故改称“角社”。

井美村:明嘉靖年间立村, 因村中有眼大泉井, 井水清凉甘美而得名, 有“道长人远须留步,井美泉甘且共尝”之说。

【卖身节】

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起源于明末清初。美丽的传说和历史足以说明,东坑之所以形成“二月初二”这个奇特的节日,是因为东坑有着“农耕年代”的辉煌。

在东坑,有“卢家地,谢家田”的著称。连接寒溪江畔,一条青鹤小河得天独厚地成为当时贯通省城的运输大动脉。广州、东莞、石龙、惠州等货船常到东坑。东坑麻石街卖糖墩成为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的中转码头。蚕桑种养、蔗糖加工、谷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继兴起。尤其夏收夏种之后,一河两岸,斗蟋蟀的蟋寮,连绵一片。

其赌馆、烟馆、妓馆昌盛。省港粤剧红伶频临东坑闹市,载歌载舞,灯红酒绿,人称为“小澳门”。特定的运输环境,特定的农耕需求,谱写成了一曲“二月初二”。传说,“卖身节”是出自东坑塘唇村,有一姓卢的大户,赶着明清之前开耕,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在塘唇村前,贴出雇请农耕长工启事。

自此之后,形成习惯,没有田地的青壮年斗在“二月初二”这天,坐在塘唇村前的围篱上,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接着,这快人杰地灵的宝地于是传出了很多《遇仙记》 。传说着天上仙人下凡,到东坑观看“卖身”,并行善事、普救众生云云。比如,《曲磨臂》、《直鱼钩》、《金色的锄头》、《‘东仔’故事》、《糖不甩》、《连天阴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真有仙人下凡相助的事。所以,“卖身节”,也有人叫“遇仙节”。越传越神奇。于是乎,“二月初二”这一天,小河岸边、木桥两侧,真是人山人海,远近商贾云集东坑。远者,省、佛、陈、龙从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边乡里,步行而来,说要遇仙,真是盛会空前。走时,人人都要买一件物带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带回去好运。明清以来,一直至今。

东坑“二月初二”它曾几经沧桑,这个名为“卖身节”又名“遇仙节”,后改为“翻身节”。近年来,游人爱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故又名“射水节”。“二月初二”来趁欢乐的人们都希望在这一天,让东坑之水洒一身吉祥,带回去一身好运。

2、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东坑镇东坑镇地处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东,是榕江水系发源地。总面积78平方公里。1993年撤乡建镇,现有13个村,2万多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3千多人。

东坑镇自然资源丰富,物产富有。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数长,属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拥有10.5万亩山地,其中宜果山地6万亩,素有“青梅、青柿之乡”的美誉。现有青梅、青柿、青榄、油柑、荔枝等水果2.6万亩;仍有3万余亩优质山地可供开发种植。地下矿产有花岗岩、稀土、铜矿、钾矿等。水力资源丰富,尚存或供发展的水电建设装机容量达3000千瓦。

东坑镇投资环境优越交通便利。距县城仅5公里,是最近县城的乡镇之一;省道335线穿越本镇,形成交通网络;镇内村道绝大部分已铺上水泥路,交通十分便利。教育发展迅速,校风良好,全镇有全日制中小学11所,教职2210多人,学生4000多人。

东坑镇自古民风淳朴,人文蔚秀。建县十多年来,特色经济发展迅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事业建设欣欣向荣,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2006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1420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1046万元,农村人均年收入3776元,分别比增11.6%、11.2%和5.2%。该镇被广东省授予“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竹园村被广东省科技厅确定为“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重点示范点”。

着力打造青梅品牌。依托“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的科技优势,围绕“工旅并进旺商贸,打造青梅专业镇”的发展思路,突出“创新、率先、特色、和谐”主题,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积极打造 “中国青梅之乡”品牌,形成以青梅产业为支柱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实现青梅专业镇的目标。2006年,全镇水果种植面积达2668多公顷,其中青梅种植2134公顷,年产水果1.2万t。

旅游开发力度加大。大力抓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紧紧围绕一庙(神农庙)一庵(石塔观音庵)二寺(聚云寺、尖山寺)二迹(渐逵轩、砻衣屋)三园(共光梅园、石塔梅园、丰田茶园)三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研基地、青梅基地)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加快资源的有机整合,着力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必要条件。加大村道公路建设力度,积极完善交通基础配套设施。采取分步实施,落实责任,分村包干的做法,以社会各界人士捐资为主,争取上级支持,群众派工献物的“三步走”的形式,致力于村镇道路建设。共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铺设硬底化公路48km,修筑桥梁5座,全镇13个村委会已有11个全程开通水泥路。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拆除危房校舍4600m2,新建教学楼面积达21000 m2。全镇10所小学全都建起了上规模、上档次的教学楼、综合楼,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教育新亮点。[1]

特色经济快速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快经济发展新思路,注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实施“两水一劳”发展战略,实行科学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走耕山致富的道路。目前,全镇水果种植面积达2700公顷,其中青梅2133公顷,年产水果1.2万t,形成高寒山区以发展种植青梅、茶叶;中高地区以发展种植青梅、青榄、龙眼、蔬菜。形成三大种植带,努力打造“中国青梅之乡”这块品牌,实现建设绿色长廊目标。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明显。积极实施“招商引资兴工业”战略,以招商引突破口,在“优”字上下功夫,以优越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以交通、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完善的东坑开发区为载体进行工业园区规划,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广东省七家国家农业龙头扶贫企业之一——伟能食品有限公司在开发区落户后,其下属陆发实业有限公司、陆河县总是实业有限公司,分别在开发区办加工厂,厂区面积达2.6万m2,年加工青梅4000t。还有石板材厂等10多家企业纷纷在我镇落户,形成大办工业的良好氛围。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镇委、镇政府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花大力气,正真功夫,尽快改变。学校建设:全镇拆除危房校舍3400m2,投入资金2000万元,新建教学楼面积达18000m2,全镇10所小学全都建起了上规模、上档次的教学楼、综合楼,凝成全县乃至全市的教育新亮点。道路建设:采取分步实施,落实责任,分村包干的做法,以社会各界人士捐资为主,争取上级支持,群众派工献物的“三步走”的形成,致力于村道路建设。投入资金1200万元,铺设硬底化公路43.5km,修筑桥梁4座,全镇13个村委会已有11个全程开通水泥路,部分村小组已铺上水泥路,交通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通讯、能源、市政建设日致完善。[3]

东坑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4])

总人口

15052

7544

7508

家庭户户数

3239

家庭户总人口(总)

14893

家庭户男

7428

家庭户女

7465

0-14岁(总)

6555

0-14岁男

3407

0-14岁女

3148

15-64岁(总)

7160

15-64岁男

3411

15-64岁女

3749

65岁及以上(总)

1337

65岁及以上男

726

65岁及以上女

61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4448

下辖村

[6]

共光村

竹园村

新东村

东坑村

富口村

榕江村

福新村

高树村

大路村

大溪村

大新村

石塔村

丰田村

3、浙江省景宁县东坑镇位于县东南。镇驻地东坑村,海拔579米,距县城22.5公里。明属鸣鹤乡在上里,清为六都,民国2O年(1931)建乡,属一区。1990年建镇,1992年扩镇,原白鹤乡、北溪乡并入。面积173.2平方公里,东和文成县接壤(老昌降头山延到1392、1362高地,直至鸡冠花山主峰海拔1178米处为景宁、文成县界,老昌降头立有界碑);东南与泰顺县交界,西邻景南乡、大际乡,北连澄照乡、鹤溪镇。辖东坑、杨斜、北山、竹埠、章坑、徐砻、何村、马坑、罗山、自鹤、深洋、桃源、根底岘、汤北、茗源、吴山头、大张坑、方徐18个村民委员会,57个自然村。人口2289户8292人,其中畲族1891人,占镇人口20.67%,全县畲族人口10.99%,是亩族比较集中的居住地。东坑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老区,白鹤、北溪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

东坑镇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镇,建镇13年来,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2990元。

生产环境好。草鱼塘林场、大仰林场、源头林场、大白坑林场均在东坑镇境内,活立木蓄积量54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2%。

水利资源丰富。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5.5万千瓦,现有白鹤一级电站装机容量2.4万千瓦、白鹤二级电站装机容量1.2万千瓦、大白坑电站、桥下坑电站、西洋坑电站。

毛竹资源丰富。竹林面积3.22万亩,高效笋竹两用基地4652亩。

交通便捷。云寿52省道、景泰二级公路、瑞东线从境内穿插而过,境内已经实现村村通公路。境内还保存有12坐廊桥。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5])

总人口

8082

4486

3596

家庭户户数

2574

家庭户总人口(总)

8003

家庭户男

4415

家庭户女

3588

0-14岁(总)

1306

0-14岁男

689

0-14岁女

617

15-64岁(总)

5854

15-64岁男

3255

15-64岁女

2599

65岁及以上(总)

922

65岁及以上男

542

65岁及以上女

38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7154

下辖村

[7]

东坑村

马坑村

何村村

竹埠村

徐砻村

章坑村

北山村

杨斜村

白岳村

桃源口村

根底岘村

深洋村

吴山头村

汤北村

大张坑村

方徐村

茗源村

罗山村

4、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东坑镇位于榆林市靖边县城西22公里处,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结合带,307国道和银太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全镇总土地面积522.5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拥有农业人口4.2万人,是榆林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

东坑镇是一块造就英雄的宝地,有全国治沙女杰牛玉琴,有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省级劳模张安,有治沙能手郭成旺,还有科技致富女标兵郭彦花……;也是一块天然气聚集地,境内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陕6#气井是全县产量最高的天然气井;位于镇政府西南5公里的古文化遗址祭山梁庙,又称“乌云山庙”,海拔1805米,占地面积30多亩,庙宇林立、古雅神厅,是塞上三边最大的道教圣地,也是靖边县游览胜景之地;东坑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更是一块宜蔬、宜草、宜牧的风水宝地。

近年来,东坑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镇人民群众,依照“南封山、中改水、北治沙,国道沿线兴工商”的“三元一带”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先后争取移民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建设集中移民点19个,发展水浇地8600亩,移民6500人,其中小桥畔村移民点搬迁群众500户,平整土地5000亩,是全省最大的整体移民村;完成退耕还林(草)11万亩,水地种草3.5万亩,植树927万株;治理流域面积126平方公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民办公助水利工程3.8万亩;解决了涉及16个村委3.6万人的水、电、讯等生产生活问题;铺设村级黑色油路40多公里,提高乡村公路等级,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西气东输、银太高速公路、11万千伏变电线路相继在该镇境内实施。通过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完成了镇政府办公大楼、粮食储备大楼、电信大楼、卫生院大楼、镇中小学教学、实验大楼等一大批骨干工程建设,建成两个规范化农贸市场,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王贵集团、新田源集团、东方苗圃、远特沙漠矿泉水厂等大型企业纷纷落户东坑,其中新田源集团公司是全省最大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投资7000多万元。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

总人口

31820

16433

15387

家庭户户数

7205

家庭户总人口(总)

31769

家庭户男

16401

家庭户女

15368

0-14岁(总)

9596

0-14岁男

5096

0-14岁女

4500

15-64岁(总)

20881

15-64岁男

10635

15-64岁女

10246

65岁及以上(总)

1343

65岁及以上男

702

65岁及以上女

64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0764

下辖村

[8]

东坑村

新建村

陆家山村

四十里铺村

东胜村

毛窑村

沙渠村

黄家峁村

宋渠村

伊当湾村

硬地梁村

金鸡沙村

毛团村

小桥畔村

羊羔山村

三岔渠村

车路壕村

曹崾先村

大阳湾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