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江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万江区位于东莞市的西北部,与莞城区仅一河之隔。地处东江下游西岸,溯江而上,可达古镇石龙,直至惠州。下游经道滘、厚街、沙田出狮子洋。往北方向可达广州,往南方向出虎门,可通香港、澳门。广深公路穿越境内,北距广州51公里,南离深圳经济特区101公里。水陆交通便利,是107国道线上的经济走廊。

万江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南,位于北纬23о—23о05之间;东经113о41—113о44之间。全区东西最宽处(万江村庆丰登至流涌尾村白水涡)约10公里;南北最长处(滘联村至新和村的螺涌)约12公里。面积计约50.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二点零五。

万江区之四至:东临莞城区,南至南城区;西邻望牛墩镇,北与高埗镇接壤。

万江区地处南亚热带,位于北回归线之南。由于所处纬度较低,又靠近海洋,属海洋性气候,常在季风影响下,四季温暖,气候湿润,热量丰富,阳光充足,雨量适中。加上本地区处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涌交错,水利条件较好,每天又有两次潮水涨落,故水源充足,无干旱威胁,对于水稻和热带性经济作物的生长是优越的气候条件。

热量:万江区年平均气温为22℃,平均无霜期为339——345天,最热是7月至8月,月平均气温为28℃,日最高气温达35℃的每年有三、五天,最冷是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13.5℃,日最低气温低于5℃的每年约有七、八天。据市气象台记录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7.9℃(1963年9月5日),极端最低气温为-0.5℃(1957年2月12日)。

本区年正积温为7848——8176℃,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多年平均始日为2月28日,终日为1月11日,初终间日数为317天,总积温783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的多年平均始日为2月22日,终日为12月24日,初终间日数306天,总积温7185℃。

雨量:降水量丰富,平均年降雨量1788.5毫米,最多年降雨量2394.9毫米(1981年),最少年降雨量972.2毫米(1963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632毫米。

年中降雨量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3%,雨量分布呈“双峰型”,主峰出现在五月底至六月上半月(农历端午节前后),称“龙舟水”,次峰出现在八月至九月份,称“白露水”。多雨季节与高温季节相一致,正常年份一般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用水。

日照:地处低纬度地区,“夏至”昼长约13小时,“冬至”昼长约10小时。白昼长短季节差异不大,年约日照时数为2000小时,日照量少是2——4月份,最多是7月份。年蒸发量1000——1200毫米。

随着日照时间的长短及太阳辐射的强弱,本区的水稻早造和晚造分别播种不同的种子,不能混杂。同时,播种、插秧均根据季节而及时耕作,过早过迟都不利。本地区有“春不分不暖,秋不分不凉”的谚语。在立春至春分之间往往有几天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播种或冻死秧苗。农村中还流行有“芒种莫种,夏至莫垅”和“芒种田两造空”的农谚。

风:风向的季节性明显。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地濒珠江,终年有海风调节,故冬无严寒,夏不酷热。

水文每年5至9月为汛期。台风往往带来暴雨,东江山洪倾泻,最高洪水位是1955年和1959年。经过大规模疏河筑堤,又于1987年把万江河岸扩河取直,汛期洪水明显下降。近20多年来,汛期没有达到警戒水位。

万江区水网路网发达,交通便利,北距广州50公里,南距深圳80公里。由于地处东江西岸,溯江而上,可达古镇龙,直至惠州;往下游经道、厚街、沙田出狮子洋,向北可达广州,向南出虎门,可通香港、澳门。

107国道、莞深高速公路贯穿南北,和万道路一起构成万江区的三大交通动脉。市四环路、五环路围绕全区,与五环路大桥、万江路、内环南路、中心区东路、中心区西路构筑市内便捷的交通网络。而今年落成的东莞市汽车总站和正在计划中的广东东部轻轨将有效地打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通道,为万江的发展汇聚更大的人流和物流,充分促进万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万江区网站:

http://www.sochafa.com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