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背景和理论依据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学区开展青年教师创新奖展评活动,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搭设平台。为教师提升专业素质,加强相互交流和学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本次活动围绕“再读课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来开展。
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更好的发展,都能学到自己有用的数学,我想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必须的。现代的教育观念已由过去关注结果而进一步转变为关注过程,关注体验。只有在教学中真正放手,让学生回到主动探索和充分体验的位置上来,才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有积极的学习体验,也就更符合课标中“关注人的发展”的根本思想。
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也就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阐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条件。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才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保障。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
2、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3、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发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而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是教师无法代劳的。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要展示概念形成的过程;法则教学要展示机理;公式教学要展示推导过程;应用题要展示解题思路;计量单位教学要展示概念的建立。应该明确知识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掌握的,学习能力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提高的,学生的主体精神也是在展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的。但这里关键的是:如何展示和谁来展示?老师演示学生跟着模仿的展示和老师“铺路”学生自己探索的展示作用大不相同,要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从“模仿型”学习向“创造型”学习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才能牢固,主体精神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才能乐学,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对测量单位和图形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学习面积的相关内容,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先结合四对形状相似,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接说明面积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从附页中剪下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单纯依靠观察无法判断,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其他的比较手段和途径。教材中提供了四种办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再数一数;用小方块摆一摆;先画格子,再数一数。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其中摆方块画格子的办法所蕴涵的思想,还为后续学习面积的度量埋下了伏笔。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跟老师配合,课堂参与的热情较高,但由于年龄还小,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能够初步利用学具来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对面积有一定的认识,但概念比较模糊,对面积和周长经常容易出现混淆。学生对面积概念中的“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这样的数学名词比较陌生。
设计思路:
结合教学能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新课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指导。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争能从各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进而抽象数学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针对学生对面积已经有所了解,但概念比较模糊,易与周长混淆的现状,教师从“用16根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入手,让学生寻找体会周长相同,大小不同,初步感知面积。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比较方法,体会面积,进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寻找生活中的面积。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抽象面积的概念,让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充分放手,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并理解。动手操作使学生手、脑、眼多种器官协同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更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索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与睿智的前人对话,让数学学习变的生动有趣。无论体验的结果是成功或失败,都将给他们带来深刻的记忆。
2、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的运用,体会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假设、判断后,寻找合理方法加以实践验证的缜密数学学习态度。渗透“提出问题——解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3、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注重学生间良好的合作交流,利用合理善意的建议和适当的积极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了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的设计,使学生能理解面积的含义,区分面积与周长。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什么是面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面积单位的作用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动手拼摆,在操作中理解什么是面积
1、引导学生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尝试用12根长度相同的小棒围一个长方形,发现可以有3种不同的方法,谁愿意跟大家说说是哪3种?
出示:长 5 4 3
宽 1 2 3
这些长方形有哪些共同特征?
(周长都是12)
2、引导发现问题:
师:老师也把围出的这些长方形带给了大家,这些图形的周长相等,大小一样吗?
下面我们试着通过实践来验证。
3、小组合作,操作验证:
出示:
小组合作要求:
A请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哪个长方形大?
B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方法多。
4、学生汇报:
(1)平铺后数小正方形的个数;
(2)重叠后比剩余部分的大小;
(3)摆出单排的小正方形,算出个数后比较;
(4)利用方格纸比较……
5、小结引导:
师:通过比较,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正方形最大)
追问:都用12根小棒怎么比完后又出现了不同?
6、巩固扩展:
出示三角形、心形、十字形,引导比较面积大小,渗透封闭图形的概念。
(三)实际体验,进一步理解什么是面积
1、 引导认识:
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面积呢?同桌两人找一找并比一比它们的面积。
2、 出示:长方体2个
它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请学生来摸一摸)
生体会:6个面的面积之和是长方体的面积。
现在这样能直接看出长方体的大小吗?怎么办?
(教师出示展开图)
3、小组合作认识立体图形面积
请你摸一摸拿到的立体图形的面积,并给小组内的同学展示你拿到的立体图形的面积。
4、引导归纳:
刚才我们比较了很多面积,那你能用自己话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看书P39定义)
(四)练习提高
2、比大小
2、设计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使它的大小等于12个方格那么大。
(四)小节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一、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 你喜欢用那种方法来比较面积?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3. 下面的图形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4.下面的两个图形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