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楼位于广东省揭阳市区东入口的揭阳楼,取法汉代形式,高达38米,有望成为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城市地标;加上被确定作为新市规划和历史文化展示功能用途,它的建成,将激励揭阳六百万英雄儿女,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揭阳楼是揭阳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强势推进的战斗旗帜。
揭阳楼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景观,而是地方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追溯前尘,揭阳楼创建于唐朝中期,距今已有1188年的历史。其遗址,即现在的潮州笔架山韩文公祠,而后来,改建于潮州内城南门。
《潮州三阳志。州县总叙》有载:唐韩愈刺潮之日,又尝建为揭阳楼,而旧图经以为今之韩亭即其地,是必有据者。上揭书《城池》又称:州子城门三:东、西、南。……三阳门,郭之南门,结楼其上,旧曰揭阳门,存古也,常公祎始创,林公增崇旧基而新之,更其匾,盖取三邑皆以阳名。
宋元时期,潮州也称“三阳”——海阳、潮阳、揭阳三县的合称,而三阳的版图,即秦汉揭阳县地。在宋元时代,把潮州称作“三阳”,是“存古也”。
一个地方,没有历史,就显得浅薄,所以,“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当其因为谏迎佛骨贬谪潮州时,就不忘随时打出可以显示潮州历史的“揭阳”这个品牌。凡是写及潮州的诗歌,他大都以揭阳代之,像“我迁于揭阳,君先揭阳居”,“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等,就都是实例。唐宋的其他文人,为了表示对潮州地区的尊重与景仰,也莫不把该地称作揭阳。如宋初景德间海阳知县钱冶的《和金城山诗》,起句就是“高低簇画屏,深映揭阳城”;神宗熙宁间广东转运副使许彦先,《题金山见远亭》,首句也是“揭阳州望极南交”。还有王安石,他的《送潮州吕使君》中,两次出现以揭阳代潮州:“韩君揭阳居”、“吕使揭阳去”。
而直接提到揭阳楼的,则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他在《送胡都官知潮州》中,回顾了“自昔揭阳郡,刺史推韩侯”,最后鼓励知州胡况对潮州多作贡献,让后人敬重他、怀念他;则以“更寻贤侯迹,书上揭阳楼”表达。
在汉代的未央宫里,有一座巍峨的麒麟阁,“中兴之王”汉宣帝曾经命人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肖像画于该阁的墙壁上,以褒扬他们的功绩。南宋词人陈经国《沁园春。丁酉岁感事》乃借以喻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从这里可知,古代的地标性楼阁,往往是彰显先贤事迹的所在,梅尧臣诗里“更寻贤侯迹,书上揭阳楼”,就是对揭阳楼这一功能的揭示。
揭阳楼,借揭阳辉煌的经历,借韩愈创建的史事,借梅尧臣如椽大笔的勾勒,早已名载青史。其文化内涵的丰富,由以上三者,而可尽情地发挥。
因此,揭阳楼的鼎建,对市民观念素质的培育,对揭阳的知名度,对带动岭南水城的文化旅游事业,意义的重大与深远,将是难以估量的。
它是揭阳一份厚重的未来的文化遗产。正因为如此,揭阳楼的横空出世,让千万人翘首以盼。
广东揭阳市揭阳楼【揭阳楼赋 】
揭阳古邑,名早秦宫汉室,地居北回归线,应织女座星辰,镇闽粤赣三边。倚青山,御碧野,携榕江韩江九龙水,面东海南海太平洋;青山莽莽而矿产丰富,大海泱泱而资源无竭;乃工业之基地,商贸之重邑,农业之庄园,渔业之良港,赫赫乎其地利广要矣!自昔发肇人文,溥施教化;统率岭东,和衷共济;闽潮客家一体同荣;有海水处有揭阳人;仁德基业俱臻胜境;精英人杰灿若星河,耿耿乎其人文炳蔚矣!今当盛世,乃乘天时,开地利,聚人心,创伟业;特色经济融入世界,特色城市雄峙南疆,特色文化光耀星河;交通枢纽磅礴于三省交界;核心区域崛起于莲花宝地,浩浩乎其前景辉煌矣!织女回眸笑,古邑气象殊!
于是莅政者稽古鉴今,倡导规划;实业家黄君畅然,慨捐其资。乃于市区东门,依汉代风貌创建揭阳楼,且辟广场。凛凛斯楼,横空出世,卓尔不群;洋洋广场,映山带水,辅成大观。立古邑之地标,溯人文之根源,彰历史之悠久,统民情之归依,扬传统之美德,既成旅游之景观,更为教化之胜地矣!偶登楼台,漫步广场,仰日月经天,观山川列序,审人生之定位,识与时以俱进。乃明明德,知根本,爱乡邦,爱祖国;施大德之方略,创大雄之业绩,启大慧之新机,修大雅之风尚,建设和谐揭阳,书写史册新章!此其志乎?此其责矣!俟仁人志士共识共举,则揭阳幸甚!揭阳人民幸甚!
赞曰:海上日出,江山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