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八棱海棠又名怀来海棠、海红,属蔷薇科,仁果亚科,苹果属,西府海棠种,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果中珍品。目前,怀来县小南辛堡乡是我国集中栽植海棠的最大区域。海棠年产量1500万公斤,占全国年产量的60%,其中八棱海棠最负盛名,为怀来县所独有,年产量1000万公斤。
海棠果八棱海棠果实色泽鲜红夺目,果形美观果肉品质好,果香馥郁,鲜食酸
果实甜香脆,个大皮薄,单果重8-14克,果实扁圆有明显6-8条棱起,因此得名。受多种因素影响,地球上集中栽植海棠的区域很小。八棱海棠经河北省食品发酵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鉴定,每百克含对人体有益的成份:蛋白质0.2毫克,脂肪0.2毫克,碳水化合物22.4毫克,维生素0.2毫克,粗纤维1.7克,钙66毫克,磷6毫克,铁1.3毫克,胡萝卜素0.46毫克,另外,还含有硒、铜等微量元素及人体不可缺少的海棠酸素。可软化血管,对高血压、冠心病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八棱海棠一年可采收两次,上色前既可达到食用成熟度,可采收“白海棠”;充分成熟后,色泽鲜红夺目,红里透紫,果形美观,个大皮薄汁多,果肉品质上佳,可采收第二次。鲜食酸甜可口,切片晒干后,即可直接食用,亦可加蔗糖等辅料,做成休闲食品,夏季泡水饮用,不仅具有浓郁的海棠味,而且可以清热、泻火、健脾、开胃,是儿童和中老年人十分喜爱的饮品。海棠除鲜食、切片加工成海棠干外,还可以加工成海棠汁、饮料、海棠脯、罐头,也是京、津地区制作冰糖葫芦的主要原料。
海棠花海棠历来为我国人民所喜爱,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公共绿地都广泛运
花用海棠进行植物造景。作者研究了我国海棠与名人的故事、与海棠有关的文化艺术活动及海棠的广泛用途,初步探讨了海棠的花文化内涵。
海棠,春可赏妖娆花姿,秋可观累累硕果,且管理粗放,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是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常用树种。我国是海棠的起源中心,品种资源丰富,地理分布广泛,其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我国人民自古就有种海棠、赏海棠的习俗,并由此衍生出蕴涵丰富、寓意吉祥、形式多样的海棠花文化。一、花文化与海棠花文化中国是世界上花卉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花卉栽培起源地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驯化、培育、利用花卉的历史极其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花卉由于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被人们不断地注入思想和感情,不断地融入文化与生活中,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花文化。中国的花文化充满着泛人文主义色彩,古人在潜意识里并不把花卉当作外在的自然物看待,而是将其视作与自己一样的有生命的活物,这种意识源于《易经》及老庄思想。
海棠为我国人民所喜爱,在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多有使用,但海棠花文化的系统研究目前在国内尚较少,对海棠花文化的研究仅零散见于某些花文化的综合论述中。舒迎澜在《古代花卉》一书中,对海棠花文化有单独一节的介绍,对海棠古代的栽培历史、典故传说、诗词歌赋进行了概述。何小颜在《花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从文学的角度描述了海棠的发展历史,突出展现了海棠在宋代观赏植物中的重要地位。在周武忠的《花与中国文化》中,关于海棠花文化的研究散见于全书。刘志强的硕士论文《华东地区海棠品种资源与园林应用研究》,对古人关于海棠的记载、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总结。二、海棠溯源我们通常所说的海棠是指蔷薇科苹果属的植物,有时也包括蔷薇科木瓜属的木瓜海棠、贴梗海棠,在某些情况下甚至秋海棠科的秋海棠也被泛称为海棠。准确地说,海棠是指以栽培观赏为目的,果实直径小于等于5cm的苹果属植物,英文为crabapple。海棠在我国古代被统称为柰,唐朝时出现“海棠”这一称谓,在明代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中“海棠”一名被冠用于今天的4种植物: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和木瓜海棠(Chaenomeles cathayensis)。王象晋的这种观点影响深远,至今这4种植物虽不同属,西府海棠、垂丝海棠属于苹果属,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属于木瓜属,但名字中都带有“海棠”二字。
大约二千五百年前的《诗经•卫风•木瓜》记载:“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木桃为木瓜海棠或贴梗海棠,这是迄今为止能找到的关于海棠最早的书面记载。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公元前125—前128年)有“椁、柰、厚朴”等的记载,据考“柰”是指中国绵苹果及小果类苹果属植物。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贾耽为相,著《百花谱》,书中誉海棠为“花中神仙”,此书为较早使用海棠这一称谓的著作,此前海棠多用“柰”概括。此后海棠作为观赏植物的地位与声望日益突出,宋代达到顶峰,出现研究海棠的专著《海棠记》和《海棠谱》。北宋沈立的《海棠记》中记载:“尝闻真宗皇帝御制后苑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唱和,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而独步于西州矣。” 元明清三代海棠成为文人常用的意象,歌咏海棠的诗词多有流传。近现代喜爱海棠的名人也大有人在,朱自清在散文《看花》中写到:“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 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更是直接命名为《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三 、 海棠与名人典故海棠花以其风姿艳质赢得世人的喜爱,历史上杨玉环、杜甫、苏轼、******、张大千等名人与海棠结下了不解的渊源。
据北宋乐史《杨太真外传》记载:“上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此典故代代流传,“海棠春睡”成为后代诗人画家不断吟咏描绘的题材。后代的文学作品中常以海棠指代杨玉环,后发展为以海棠花喻美女。
唐宋歌咏海棠的文人墨客众多,但独不见杜甫的海棠诗。四川的海棠在唐时已名闻天下,杜甫又久居蜀地,吟遍了当地的各种花卉,却无一首歌咏海棠的诗篇,后人屡疑之。晚唐诗人郑谷在《蜀中赏海棠》诗中云:“浣花溪上空惆怅,子美(杜甫)无情为发扬。”王安石也提到:“少陵(杜甫)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吴中复认为海棠姿色妖冶,连杜甫都很难下笔描绘,“子美诗才犹搁笔,至今寂寞锦城中”。陆游则分析杜甫有海棠诗,但已失传。北宋还传出第三种解释:杜甫不写海棠诗是讳其母乳名之故。这一无稽附会之谈,遭清代学者李渔的抨击:“然恐子美即善吟,亦不能物物咏到,一诗偶遗,即使后人议及父母,甚矣,才子之难为也!”总之,杜甫为何不吟海棠备受文人猜疑。
宋代文人雅士开始有意识引种栽培海棠。苏东坡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到闸口探望学生邵民瞻,并将所携海棠栽植于邵氏天远堂前。之后,苏轼来书必问:“海棠无恙乎?”邵氏则报:“海棠无恙。”至今此树尚存活于江苏省宜兴市闸口乡永定村,1982年宜兴在原址重建海棠园。
海棠是******总理生前最钟爱的花卉之一,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内广植西府海棠。1954年春,西花厅海棠盛开时,周总理正在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无法亲临赏花,于是邓颖超剪下一枝海棠花,做成标本,夹在书中托人带给总理。总理看到这来自祖国蕴涵深意的海棠花非常感动,百忙中也没忘记回赠邓颖超热情问候,托人带回一枝芍药给邓颖超。******与邓颖超千里迢迢赠花问候,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
国画大师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喜爱梅花、荷花、海棠等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植物,在旅居美国时曾向友人乞讨海棠,并作有《乞海棠》:“君家庭院好风日,才到春来百花开;想得杨妃新睡起,乞分一棵海棠栽。”张大千听说百里之外种有名贵的垂丝海棠,为求购数本,甚至愿意典当画作,节衣缩食,“典画征衣更减粮,肯教辜负好时光;闻道海棠尚未聘,未春先为办衣裳”。这足见他对海棠的热爱。1958年,张大千以一幅《秋海棠》荣膺纽约国际艺术协会世界伟大画家。1982年底,身居台北的张大千处于生命的最后阶段,作《海棠春睡图》赠与四川老友,画上折枝海棠设色艳丽,形态娇媚,并题诗表达自己对祖国和老友的思念之情。四 、 海棠与文学对海棠花文化有所反映的文学作品相当多,下面仅列举诗句、小说、戏曲中涉及海棠花文化的部分作品。
(一)诗词中的海棠花文化
海棠栽培始盛于唐,唐人郑谷有咏海棠诗:“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妖娆全在欲开时……”郑谷写出了至今为人所称道的海棠“新著雨”、“欲开时”的艳丽妖娆的风姿神采,海棠让诗人郑谷看不足、写不完,饮酒赋诗,流连忘返。
北宋咏海棠诗中最有名的当数苏轼于元丰七年谪居黄州所作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海棠诗脍炙人口,唐明皇以海棠之明媚喻杨贵妃的妩媚,苏轼则反其意而行,以杨太真之风流喻海棠的明媚。诗人以花拟人,写出爱花、惜花的深情,惜花实是惜己,借以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宋代另一位大诗人陆游也对海棠如痴如醉,在《花时遍游诸家园•之二》中云:“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抵死狂”即格外的狂,诗人深谙花性,担心海棠的娇美不堪风吹日晒,便连夜上奏玉帝的通明殿,请求多借些阴天,好让海棠常开不衰。《花时遍游诸家园》共十首,是陆游在成都时为海棠而写的组诗。陆放翁在《海棠歌》里唱道:“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奴仆尔。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因爱海棠,陆放翁获“海棠癫”的雅号。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对海棠也有特殊的感情,创作了众人耳熟能详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绿肥红瘦”贴切地点出了一夜风雨过后海棠的变化,绿、红两种颜色代指海棠叶和海棠花,肥、瘦两种形态传神地描绘了雨后枝叶茂盛和花瓣凋萎,既生动形象又准确得体。“绿肥红瘦”历来为人所称道,简直可以作海棠的代称。
金人元好问有《清平乐》:“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飞去飞来双燕语,消息知郎近远。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这首词表达了伤春思远的闺情,抒写了轻而远的相思,以及对青春的留恋和对生命的眷恋。这些情绪并不是直接表达,而是通过对典型景物海棠、杜宇等的描绘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
文人对海棠的歌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单纯称赞海棠的绝色风采,花开胜景,描绘其令人赏心悦目的姿色,如唐人郑谷的诗;二是借海棠抒发伤春、惜春之情,如易安居士的《如梦令》、元好问的《清平乐》。春花春光美好而有朝气,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而花落春归更易引起才子佳人的感伤,其原因正如杜甫所说:“不是爱花几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二)小说中的海棠花文化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十五回提到海棠,既有具象的海棠,又有以海棠命名的诗社酒令等,可见曹雪芹对海棠充满感情。曹雪芹对贾宝玉的怡红院作如下描写:“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这组园林小景将植物与人物的性格结合起来,富有诗情画意,既反映了园主人贾宝玉的顽石本像,又与他“见了女儿便清爽”的性格不无关系。红学家指出在《红楼梦》里海棠还象征着史湘云。[7]在第三十七回探春发起结海棠诗社,结社后的第一次活动就是咏白海棠七言律诗,众人各作诗一首,湘云一人作两首诗,且被众人评为冠军。湘云咏白海棠诗中有:“蘅芷阶通萝薛门,也宜墙角也宜盆。”前句写出了海棠的栽植环境,后句指出了海棠的应用形式,地栽盆栽均可。整首诗所描绘的海棠形象与湘云的性格遭遇暗合。在第六十三回,怡红院众丫鬟为宝玉设宴庆贺生日,请来众位小姐,大家行花名酒令,湘云所抽酒筹又是海棠,红学家解析,湘云所抽海棠为其“本命花”。在《红楼梦》中,海棠除象征湘云外,对贾府的兴衰也有所暗示。
有关海棠的另一部小说是秦瘦鸥(1908—1993)的长篇小说《秋海棠》。此书在沦陷区读者中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并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长期在各地上演。小说描写了京剧艺人秋海棠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倾注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厚同情。秋海棠避居乡下时,其居室挂楹联一副:“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红粉墙头秋千影里临水人家。”本联集引古人词句,巧嵌主人艺名“秋海棠”三字,深婉曲折地表达了对所爱之人的思念,以及对安恬生活的向往,颇有深意,极富韵味。
(三)戏曲中的海棠花文化
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时期,元杂剧是金元时期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是戏曲发展的第一次繁盛阶段。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代表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在第四折剧中李隆基叹道:“谁承望马嵬坡尘土中,可惜把一朵海棠花零落了。” 直接用海棠花指代杨贵妃,表达了唐玄宗在深宫中独自怀念死去的杨贵妃时的荒寂凄凉、乐极哀来的心境,其中也寓含了作者本人在国破家亡后的思想感情。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一剧名存史册。它是根据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编而成,表现男女主人公张生与崔莺莺冲破礼教家规的束缚、终结连理的故事。在第三本第二折中张生云:“欲赴海棠花下约,太阳何苦又生根?” 写活了张生急于晚上见到莺莺,恨时间过得太慢的心情,用“海棠花下约”代指与佳人约会。五 、 海棠与艺术艺术作品中的海棠花文化多反映在绘画、盆景与插花等艺术形式上。
(一)绘画中的海棠花文化
唐以前的绘画以宗教画为主。到了唐朝,花鸟画渐渐脱离山水画,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题材。自此海棠或为画面主体或作陪衬常出现于花鸟画中。
五代时期,南唐花鸟大家徐熙平生不仕,而所画又多江湖村野间物,故有“徐熙野逸”之称,与黄筌的“黄家富贵”形成对照,开创了五代宋初花鸟画的两大流派。《玉堂富贵图轴》为徐熙的传世作品,绘有玉兰、海棠、牡丹等,以海棠谐音“堂”,“玉堂富贵”后成为我国古典园林常用配置形式。
宋朝淳熙年间画院待诏林椿的《果熟来禽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绢本设色。以精到逼真的设色画法描写了丰硕的频婆果实和立于枝头的小鸟,小鸟憨态可掬,俨然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使观者玩味不尽。元代花鸟画坛比不上宋代那么绚丽多彩,可是单纯清明,充满静气,耐人寻味。钱选的《八花卷》绘有海棠等八种花卉,笔法精工细密,敷染明净秀媚,且富文人画古雅的气质,是元代花鸟画的代表。
海棠也是美好和理想的象征,与丑陋现实作鲜明对比。在清初的朱耷(八大山人)画笔下,尽为残山剩水,或为“白眼向人”的鱼鸟,但他对笔下的海棠却含情脉脉。在他的《题海棠》中,描绘了自己踽踽独行于曲折的溪水边,看到“泛泛落花娇”,竟希望“人心得如水,相随过河桥”。正是娇艳的海棠花瓣随水而逝,使朱耷产生心如溪水伴随着美丽的海棠花淌过河桥的想法。
(二)盆景与插花中的海棠花文化
宋代海棠已成为盆景的重要植物材料之一。最早记载海棠盆栽的是范成大的《吴郡志》:“莲花海棠,花中之尤也。凡海棠虽艳丽,然皆单叶,独蜀都所产重叶,丰腴如小莲花。成大自蜀东归,以瓦盆漫移数株,置船尾,才高二尺许。至吴皆活,数年遂花,与少城无异。” 这说明宋代蜀都已有重瓣海棠,并已开始利用盆栽法进行园林花木引种驯化,还说明宋时已出现海棠盆栽和盆景。因海棠易加工造型成古老形态的桩景,现代盆景诸流派经常选用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和木瓜海棠做造型,以川派最常用海棠造型。不论是制作自然类树桩盆景还是规则类树桩盆景,不论是观花盆景还是观果盆景,海棠均极适宜。
海棠还经常用于插花,中国的插花起源于佛前“供花”。明朝的张谦德于1595年撰有《瓶花谱》一卷,《瓶花谱》中评西府海棠为二品八命。高濂的《遵生八笺》、袁宏道的《瓶史》中都认为海棠为理想的瓶插植物。六 、 海棠与园林古代私家园林常植有海棠,可惜多遭战乱毁坏,留存甚少,但可凭书面记载略窥一二。唐朝宰相李德裕在《平泉山居草木记》中记载了他在平泉山居中所植的奇花异卉:“木之奇者有:天台之金松、琪树,稽山之海棠、榧、桧……”这是较早记载园林中使用海棠造景的文章。宋徽宗在1117—1122年间,在京城开封东北造“艮岳”。南宋张淏《艮岳记》记载:“又于洲上植芳木,以海棠冠之,曰:‘海棠川’……堤外筑垒卫之,滨水莳碧桃、海棠、芙蓉、垂杨,略无隙地。”可见,宋代已出现了以海棠命名的景点。明清时期,海棠是园林配置中的常见树种。明代王献臣所造拙政园内的“海棠春坞”是海棠造景保存至今的优秀实例。在《扬州画舫录》中被评为康熙间扬州八大花园之一的影园,是明末郑元勋的居所。在郑元勋的《影园自记》中记载:“堂下旧有蜀府海棠(即西府海棠)二,高二丈,广十围,不知植何年,称江北仅有,今仅存一株,有鲁灵光之感……趾水际者,尽芙蓉;土者,梅、玉兰、垂丝海棠、绯白桃;……岩下牡丹,蜀府垂丝海棠、玉兰、黄白大红宝珠茶、磬口蜡梅、千叶榴、青白紫薇、香橼,备四时之色。”可惜当时被称为“江北仅有”的这株西府海棠古树现已不复存在。古典园林中除了观赏的海棠花外,家居环境中的落地长窗、漏窗、门洞、铺地等的构图,常常是美妙的海棠图案。海棠用途广泛,除私家园林外,海棠与银杏、松、柏、桂、玉兰为寺庙园林中的常见树种,可对植于大殿前庭,也可孤植、散植于侧院,美化环境。
海棠花窈窕春风前,“雪绽霞铺锦水头,占春颜色最风流”,海棠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诗人画家笔下,海棠娇媚却不娇气,“嫣然一笑竹篱间”,俨然已成为美女的化身。她适应性强,“也宜墙角也宜盆”,植于庭前、路边、池畔、盆中皆可。宋朝刘子翚(朱熹的老师)认为她集梅、柳优点于一身,“幽姿淑态弄春晴,梅借风流柳借轻……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风雨摧残清香犹存,风骨铮铮。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大浪淘沙,无数文人墨客的指点天下,终于形成海棠花既妖娆娇媚却又风骨铮铮,既艳绝天下又多才多艺,既富贵吉祥又平易近人的海棠花文化。在对海棠美妙姿色的描绘中,对海棠象征的春光春景的歌咏留恋中,对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旧事重提中,海棠花逐渐演变为佳人、青春、理想和易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营养价值经专家鉴定,八棱海棠营养丰富,含有VB1、VB12、VC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 矿物质及人体不可缺少的海棠酸素。可软化血管,对高血压、冠心病有明显的预防作用。海棠还可切片晒干,加蔗糖冲水饮用,口味酸甜,含有浓郁的鲜海棠香气,且清凉泻火,健脾开胃,具有很好的食疗保健作用。还可以榨汁酿成果酒或制成海棠原汁直接饮用,还可制成果酱、果丹皮等,亦可做成海棠粉和海棠碎片作为植物食品添加剂,是理想的绿色食品*亦可做小区、庭院、别墅绿化典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