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基本信息
王村口村位于浙江省遂昌县西南,坐落于九龙山麓、乌溪江上游,距县城67公里。元末明初王姓居此,故名。1992年,王村口村12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8人。耕地322亩,其中水田284亩,山林2.82万亩,产粮196吨。地理环境王村口村位于遂昌西南端,地处关川与乌溪江的汇合处,是遂昌西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王村口距县城直线距离约50公里左右,有遂龙公路经桂王公路以及三际线经石王线分别由南北抵达,距县城约80公里山路,道路等级为重山四级,其交通辐射范围包括龙洋、关川、对正以及龙泉市的西乡、北乡和福建浦城等地。同时王村口是九龙山游线与南尖岩-神龙谷环线的交接点。明代属保义乡。清宣统三年(1911年)为保礼区驻地。1928年属王村口里,1934年推行保甲制后,一直为王村口镇(区)公所驻地。1952年属王村口乡。1958年属跃进人民公社王村口管理区,1961年改属王村口人民公社。1983年6月属王村口乡,1989年5月属王村口镇,为镇人民政府驻地。
自然资源1949年前,王村口村市场繁荣,是仅次于县城的一个商业集镇。乌溪江流经王村口,凡遂昌县的龙洋、关川、徐村,龙泉县的独源、双溪、住溪、碧龙源,福建省蒲城的毛洋、下场坑等山区的木材、乌炭、松香、笋干、香菇、木耳等土特产,都先汇集王村口,然后经水路运往衢州、杭州等地出售;这些山区人民所需的大米、油、盐、布匹、南北杂货及日用工业品,向金华、兰溪、衢州等地采购后,亦经水路溯乌溪江运到王村口,然后再批发各地。王村口集镇上有童、刘、范3家木材、土特产转运行,有24家经营南货、烟酒、布匹的商店。每日来往于衢州、王村口之间的箬篷船有五六十艘,最多时达200余艘。当时,王村口村木材输出量已远超龙泉、遂昌所属的其他地区,成为钱塘江支流乌溪江上游最大的木材集散地。曾有“小上海”之称。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占领浙赣铁路后,衢州等地的一些巨商富户曾纷纷溯乌溪江来到王村口避难。许多党政机关如遂昌县田粮管理处、县监狱等单位也迁入王村口。遂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遂昌县民众剧场、遂昌县民众教育馆流动施教团等亦相继来到王村口,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这一期间,王村口村曾一度成为抗日救亡的大后方。
1942年日本侵略军侵占浙江内地,原由余姚盐场供应浙西、皖南、赣东北大部分县区的食盐运输线路被敌人截断,当时两浙盐务管理局迁驻龙泉,为此开辟了一条南起龙泉县城,中经王村口,北达衢州,全长290华里的运盐道路。王村口村设立盐务管理分站,建立食盐栈库。食盐由乐清、永嘉起运,循瓯江运到龙泉,再运王村口转运内地配售。这条中经王村口栈库的浙西南食盐运输线,当时被人们称为“生命线”。
人文历史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刘英、粟裕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曾以王村口为中心开展革命活动。从1982年开始,县人民政府配合当地区、乡,以政府拨款和地方集资的办法,先后对王村口村的蔡相庙、天后官、宏济桥、白鹤尖、月光山等革命遗址进行修建。其中有1935年中共浙西南特委王村口区委、浙西南特区王村口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蔡相庙;有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举行“八一”示威誓师大会,刘英、粟裕在大会上作重要报告的旧址天后官;有1935年8月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直属浙西南特区的王村口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宏济桥;有红军历次袭取王村口、歼灭敌人的重要关隘白鹤尖。这些旧址内,有的还遗留着红军标语,有的还有当年遗留下来的弹痕。修葺后的天后宫,内设遂昌县革命历史展览馆,系统地展出各时期的革命文物和图片,反映遂昌县人民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5月解放的30年革命斗争历史。1984年5月,中央军委办公厅和粟裕亲属,遵照粟裕生前的遗愿,将粟裕的部分骨灰敬撒在王村口的月光山上,建立了粟裕纪念碑、亭。至今,前往王村口参观革命纪念地的省、地区、县及龙泉、浦城、衢州等地干部、师生达2万人次。
基础设施走进王村口村,首先看到的是解放桥和王村口桥两座拱桥前后横跨乌溪江,公路两旁新建的一幢幢“洋楼”,街道已浇成平坦的水泥路,安装自来水,机关及部分住户安装了自动电话。村内设有中、小学、医院各1所,有文化站、文化中心、电影放映队、村俱乐部。交通方便,以王村口为起点,汽车向北经焦滩可达县城或福建边界下,向东经关川可通县城或龙泉、松阳,向南可达龙洋。小汽车可达衢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老区人民商品市场意识增强。至今,从事商业经营的有47家,饮食、修理、服务业33家,经营木材、粉干等联户办企业9家。此外,尚有临时经营百货、缝纫、蔬菜等60家,每逢农历四、九市集,市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