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埔头村埔头村地处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县城东北郊,距县城3公里,由大埔和三奎头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6个村民小组,227户,948人,党员31名,土地总面积11800亩。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1937万元,村财收入47.5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4795元。
该村根据地处工业区的特点,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管理。将大埔自然村加油站附近的旧厂房租赁、盘活,改造成红鹿根艺厂;将三奎头自然村的山地征地款拿出100万元入股投资镇工业区的开发,与镇政府共同按比例分税,增强了村财收入的后劲。
以工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村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是工资性明显增多。园区内投产的瑞森家居、长春木业、以及三林木业安置该村劳力100多人,人均工资性增收达130元;二是房屋和店面的租金收入,人均增收60多元;三是运输业收入,村民购置大型货车及农用运输车40辆,运输业增收人均增收200多元。
70%以上农户住砖混结构新房,街道两旁绿化90%;村主街道水泥路面硬化80%;安装50对果皮箱,生活卫生管理纳入城区管理。100%的农户已饮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100%农户通了电,100%的农户通了闭路电视,9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10%农户通电脑网络。居民区内道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化,尤口线公路埔头段完成路灯配套工程。建有农村卫生所和公共体育设施,建立农村服务站,配齐农村“六大员”。为解决工业园就业职工子女上学,着手建设可容纳1000多人的埔头小学多功能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及篮球场。 45周岁以下的农民掌握2-3门实用技术。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东石镇埔头村【地名含义】埔头,又写为坡头,山坡之意。【历史沿革】明、清属十都。民国33年(1944年)属东石镇古塔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古塔乡;1961年属东石公社埔头大队;1984年属东石镇埔头村委会。【行政隶属与交通职位】埔头村委会位于东石镇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处,东石至塔头公路西侧,东石至塔头公路从村边穿过。【村落与人口】辖埔头、麦园、岑兜3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埔头。总人口468户,1700多人。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823亩。农作物有甘薯、大小麦、花生。有小学。[1]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龙湖镇埔头村【地名含义】宋时,有河南光州府固始县施氏部分族人南迁于此。因该村地处滨海,原系船只停泊的埠头,村亦得名“埠头”,后有杂姓人居,谐称为“埔头”。【历史沿革与人文】埔头原始名浔江,次改埠头,三改上埕,四即定为埔头乡。民国时,属霞埔乡四维保,1950年改为四维乡,1955年改为鲁滨乡,在这年段内,是属衙口区分所。1956年撤区并乡,划归为石龟乡,半年后又改为新街乡,1957年又复区,属栖梧区,1958年秋改为龙湖公社,彼时政社合一,没有乡字出现,人人都叫公社。乡名原叫鲁滨乡,1960年冬后,正式定名埔头大队,没有乡村名的存在,在文革中又改为前哨大队一个时期。设立年份1984年。
因乡村名称更改很多次,故萧氏移居平潭东痒,施氏移去福鼎的乡亲来晋江认祖寻根。据说一百多年找不到浔江上埕乡,曾找到衙口,即由衙口提供信息才找到埔头村。【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埔头村位于龙湖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东北与杆柄接壤,西南与鲁东相连,东临深沪湾。东面毗邻沿海大通道和龙永公路,位于沿海大通道衙口—永宁路段的中间。政府驻地龙湖镇中山街。【村落与居民】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0.8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有埔头、林埔内、瑶林自然村,下有9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1893人,623户,旅居海外侨亲有400多人。【村容村貌】埔头村党支部1993年6月被中共晋江市委员会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1年7月被中共晋江市委评为“1999—2000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气候与物产经济】年平均温度21°C ,年平均降雨量989.6毫米,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甘薯、花生、大豆等,矿产有石英砂。【交通运输】埔头村西面临近308省道,东面毗邻沿海大通道和龙永公路。【纪念地、风景点、名胜古迹】埔头瑶林自然村有石经幅塔古迹,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宋代,为实心石构楼阁式经幅,共七层,自上而下逐层缩小,各层有檐盖挑出,通高3.92米,底层为圆柱形,浮雕双龙戏珠,二至七层为八角形柱体,分别雕力士像,佛号铭文及佛像,檐盖分别雕出波浪状、仰莲状,刹顶雕圆形宝珠。
埔头村有正觉堂(上埕释迦牟尼宫),别名埔头水尾大宫,唐末五代时,宫建于上埕埔头村东,至明朝中期,宫徙建在埔头村南,假作塾宫,清朝、民国二个朝代均有重修,民国四年岁次乙卯以施谋黎等38人集资仟多个白银再葺一新,共和初期,村十八项古老文物毁尽殆绝,1995年由埔头老协会发动群策群力重新复建此宫。【下级组织】埔头、林埔内、瑶林3个自然村。【域内设施、文化生活、企事业单位】域内有埔头综合楼老人活动中心、瑶林老人活动中心、2个篮球场、一套健身路径;入驻企业有:晋江龙湖祥富水洗有限公司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