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灵应图册》(以下简称灵应本),是描述真武大帝出生、修道、成仙和灵应故事的一批纸本彩绘工笔划。原件实物由八十二幅单页工笔彩绘图画和八十三条题记纸页组成,前者为传说中的真武大帝修道成仙、因果报应事迹画面,后者为同一故事或长或短的题记。八十二幅工笔彩图已托裱为镜心片的形式,镜片画心呈正方形,高宽相同,均为29厘米,精工绘制,设色鲜艳,富丽堂皇。画面风格基本一致,据几位当代工笔画家推测,应为数人联合完成。图右上侧画边写有泥金榜题,除个别彩图的边脚有点不影响画面的缺损外,绝大部分彩图保存完好。与工笔彩图相配的题记,书写在明代绵纸上,整纸纸面比对应的彩图画心稍大,除个别纸面存有漫漶水纹外,大多数都完整无损。纸上文字多寡不等,长者数十行布满纸面,最长达1320字;短者寥寥几行,最短仅30字,都是一丝不苟的正楷抄写。
本文主要对《真武灵应图册》的年代、来源、学术价值及其所反映的道教和谐思想等问题作初步的研究。
一《真武灵应图册》的初步研究
《真武灵应图册》最初从上海某大收藏家之手流入市场,据说史树青先生还写过专文介绍。徐邦达先生为此图册题写了“真武灵应图册”墨款,此墨款现与《图册》保存在一起。1998年,北京嘉德拍卖行以55万元的价格拍卖了此套图册,并首创了当时道教书画作品转让的最高价位。后此图册由广东佛山市京桂拍卖行出面,转卖给了佛山市商业银行,并永久收藏于佛山市博物馆,2006年佛山市政府将《真武灵应图册》正式划拨给了佛山市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王卡先生认为:“此图册未能回归道教名山丛林,则甚为遗憾”。1其实此图册藏于华南著名的奉祀真武大帝(北帝)的佛山祖庙内,也应算是适得其所了。
《真武灵应图册》属传世无款宗教画,不署作者姓名和创作时间。本来从图册的内容来看,似称为《玄帝瑞应图册》更为准确和符合传统,但因为面世以来各种媒体都以《真武灵应图册》相称,为了易于大家明白,本文仍以《真武灵应图册》名之。
关于《真武灵应图册》的年代问题,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明代,主要是在北京嘉德拍卖时一些文物鉴定专家和宗教学者的观点。另一种认为是明末清初的作品,广州的一些文物鉴定专家有这样的看法。王育成认为,灵应本“必是在永乐十六年至正统九年即西元1418年至1444年间创作完成的,最大的可能是武当宫观建成不久为称颂描述这一盛事而绘之,当在永乐皇帝后期比较合适。因此,嘉德公司拍卖的这批关于真武大帝的书画作品,应是明代初年永乐时期的产物,与明初武当山宫观的大规模修建有密切关系。”2他的主要依据是:第一、灵应本与明代《正统道藏》所收《玄天上帝启圣录》、《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比较,灵应本七十馀幅彩绘工笔图,皆不见于道藏本《玄天上帝启圣录》,后者仅存题记的录文,而且前者七十馀纸题记亦与后者录文有着差异,表现出明显的早于明《道藏》刻本的特点。第二、灵应本“黄榜荣辉”图上,“竟然抄写出连明《道藏》本所刻‘黄榜荣辉’图也已逸佚的‘永乐十年七月廿一日谕旨’,显示出其年代要比《道藏》早的特征。该藏在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九年(1444年)开刊,正统十年(1445年)完成,是应皇帝敕命官修的,但却佚去永乐帝这道谕旨,说明载录这道谕旨的灵应本彩绘‘黄榜荣辉’图要早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又因明《道藏》本《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载有永乐十六年十二月初三日所书‘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故其上限应在1418年之后。
虽然王育成先生关于永乐皇帝“永乐十年七月廿一日谕旨”已“遗佚五百年”的提法并不准确,因在任自垣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所编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和徐永道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所重刊的《武当嘉庆图》中都保存了此道谕旨,但作为皇帝敕命官修的《道藏》不收这道永乐帝敕命修建武当山宫观的最早谕旨,确实令人不可理解。另外,灵应本所收的《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中的图文与《道藏》相比也有多处不同,明显不是按《道藏》本绘制而成,并未受到官修《道藏》的影响,因此也应早于《道藏》。
从灵应本讲述的真武故事中提到的时间来看,早在晋代,晚至明朝永乐年间,大多数为北宋前期的故事。就灵应本反映的图像内容来看,绝对是清代以前的,没有一点清代的痕迹。因此笔者认为,《真武灵应图册》应为明代的作品,如果真是清初的作品,那也一定是按照明代的底本所绘,绝不会是清代的新创。
《真武灵应图册》未署作者姓名和出处,但从其绘画内容来看,明显带有武当山景物的特征。《真武灵应图册》中崇山峻岭上傲立的松杉,群峰间缭绕的云雾,岩石间潺潺的流水,都是武当山实景的宗教艺术描绘。在建筑形制方面,图中所绘也与武当山现存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真武灵应图册》中所绘的建筑主要分金碧辉煌的殿宇建筑和白墙黛瓦的民居建筑两大类,武当山的建筑也主要分为上述两大类;而且在屋脊两侧龙形吻兽的造型上、屋顶瓦面的形制上,一些重要宫殿,如金殿、紫霄宫等的描绘上都与武当山现存的古建筑十分近似;尤其是灵应本在栏杆柱顶上广泛使用莲花柱头装饰,与作为武当山现存明清古建筑显著标志的明清神道上栏杆柱头的莲花装饰一脉相承。再结合武当山与历代玄武瑞应故事和瑞应图密切相关的传统,我们认为《真武灵应图册》是武当山道士在明代继《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之后的又一次整合历代玄帝瑞应事迹的行动,《真武灵应图册》当出自武当山道士之手。以后才在明清以来武当山的历次战乱中流出山外,转入一些大收藏家的手中,这也是《真武灵应图册》能够幸存下来的原因所在。
王育成先生着文认为,《真武灵应图册》是一批极为罕见的能与明正统《道藏》所收道书相互对照、校补的道教美术资料,颇具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1。王卡先生也认为,明正统《道藏》中只有明代的《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保留了插图,而极为珍贵的元代《玄天上帝启圣录》插图已被删去了,而《真武灵应图册》的发现“对道教历史和文学艺术的研究,应是一大幸事”2。《真武灵应图册》中属于《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的几张彩绘工笔划,虽见于明正统《道藏》著录的《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一书,但《真武灵应图册》彩绘图面积较大,制作精美,表现出许多正统《道藏》见不到看不清的内容。在题记上,《真武灵应图册》的题记也与通行的正统《道藏》本录文有一定的差异,可为校勘之用。
《真武灵应图册》虽是一组道教书画作品,但毕竟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因此许多内容都是当时社会实况的转录,对研究明代的建筑、服饰、民俗与社会生活、宗教仪式、绘画传统等等都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如:整套绘画描绘的人物形象多达数百人,有皇帝、将军、官员、士绅、僧人、道士、老人、男子、妇女、儿童、少数民族人物等等,他们的服饰各不相同,无疑是研究明代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又如:图册中绘出许多建筑造型,有宫廷殿宇、官府衙门、民居私宅、道观仙阁等等,对研究明代的建筑文化也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因此,《真武灵应图册》不仅在道教研究方面有重要价值,在艺术史、建筑学、民俗学等领域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待从各领域深入发掘。
《真武灵应图册》是近几年才面世的道教绘画精品,有关它的介绍研究文章目前仅知有四篇:即史树青先生的介绍文章;王育成的《新见明代彩绘真武图述略》1,《明永乐彩绘〈真武灵应图册〉初探》2;王卡的《〈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目击记》3。这些文章都是1998年《真武灵应图册》在北京嘉德拍卖行拍卖前,几位专家应邀去鉴定后所写,由于时间仓促,再加上资料所限,几位元专家的文章只属初步的评介和研究。但他们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对论证《真武灵应图册》的价值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笔者的博士论文《走向神圣--真武图像的综合研究》一文,就是以《真武灵应图册》为基础,广泛收集历代单幅和系列真武图像资料,运用艺术史中的图像学、文献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真武图像的一个尝试。目前,该论文已经以《真武图像研究》为名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希望《真武灵应图册》公开面世后,有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该图册,使这一道教绘画珍品发挥其应有的“灵应”之光。
二 《真武灵应图册》所反映的道教和谐思想举例
由上文可知,《真武灵应图册》是一组道教书画作品,虽然以反映真武本生故事和真武灵应故事为主线,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道教思想。就道教和谐思想而言,笔者认为至少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日上升,得道成仙。下面将结合《真武灵应图册》的具体内容举例加以论述。
1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载:“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4 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认为维护自然界的和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太平经》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可见,道教认为要想做到“安天地”,就要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因此,《阴符经》开篇就提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只有做好了“观天之道”,才能更好地“执天之行”,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真武灵应图册》中的图像风格是典型的道教画风格,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十分强调画面整体的意境与和谐美观,图册全部八十二幅图都以山水、树木、云气为背景展开,甚至王宫院子里的地板都用小草来装饰,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的道教思想。如“王宫诞圣”图(图1),主要描绘真武大帝诞生时的情景,该图以宫庭内院的寝宫为主图,图上善胜皇后刚刚生下真武帝,正侧卧于榻床之中休息,床榻前方摆放一盛满水的大木盆,两侍女一左一右,正在给赤身裸体的婴儿状真武帝洗浴。整个画面显得十分祥和、有条不紊,应该是最理想的古代分娩场面。图中以树木和小草恰到好处地点缀画面,增加了和谐自然的氛围。再如“复位坎宫”图(图2),主要描绘了玄帝复位坎宫之后,威镇坎宫的情景。图中玄帝披发跣足,端坐于坎宫正中的高背大椅上,左边的周公和右边的桃花女端庄安祥地侍于两侧。玉陛下的左边一神将手执皂纛玄旗,右边的大将手执驱魔宝剑,左右护卫。玉陛下的男女老幼跪地朝拜,在虔诚乞求着玄帝福神的恩典。这本是一幅体现玄帝威严的庄重画面,但作品中院子右侧的一株仙树却沿着屋檐横向自然生长,伸过北帝的头部,一下将庄严的气氛变得自然和谐起来。
《真武灵应图册》中的画面,为了达到理想的整体意境,还常常采用简化图像的艺术表现手法,把画面最具特征的景物描绘出来,其馀的都简化掉,始终使画面处于和谐优美的状态。如“雪晴济路”图(图3),描绘了雄州防御使戴夔正在邕州境内的行军路上朝拜真武,祈求雪晴的场面。图中路中央厚厚的积雪上摆放着一张供桌,桌上挂着真武的圣像和香烛等。一个将军模样的的人物正带着士卒跪在地上祈求真武显圣。这里将千军万马的行军场景省略了,而只用军旗和军营来暗示,重点突出,一目了然。再如“施经救灾”图(图4),描绘了南京应天府上清鸿福宫住持道士任亢之施经以救军民瘟疫的场面。图中立于苍松之下,头戴莲花冠,身着红道袍的高功道士即为任亢之,他站在华盖之下,正在指挥施经救灾。几个道童正在把一本本经书送到受瘟疫侵扰的军民手中。图中重点突出了施经的场面,南京应天府的繁华景况则以栉比的商铺和高悬的商幌来暗示。
2 尊重生命,保护环境
道教是一个贵生的宗教,《度人经》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以贵生为人类社会的思想美德,就是要人们尊重生命,戒杀护生,保护环境。道教传统戒律中有关戒杀护生的规定数量众多,构成了道教生态伦理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就有:“第四戒者,不得杀伤一切;第十四戒者,不得烧野田山林;第十八戒者,不得妄伐树木;第三十六戒者,不得以毒药投渊池及江海中;第五十三戒者,不得竭水泽;第七十九戒者,不得鱼猎伤杀众生;……”[1]《中极戒》:“第一戒者,不得杀害一切众生物命;第二戒者,不得啖食众生血肉;第四十四戒者,不得贪着滋味;第六十七戒者,不得以火烧野田山林;……”[2]《初真十戒》规定:“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3]等等。
《真武灵应图册》中反映尊重生命,戒杀放生内容的图也不少,如“朱氏金砖”图(图5),主要描述的是隰州人陆谅恣食鳗鳝,其妻朱氏力劝不改,后在妻子的极力反对下,他虽不买鳗鳝回家,却在外面继续烹食鳗鳝,结果得了一种怪病,“视其卧床席上,惟见一两堆活物,状如小蛇蟠绕,又发脑痈,裂开臭烂,涌出脓血,皆长三寸,伏如鳗鳝鲜活肉假,蹙聚出入,相次命终。”1其妻朱氏因虔信真武,天赐金砖,进而受到朝廷的赏赐,生活畅顺,无疾而终老的故事。故事通过夫妻两个不同的遭遇,劝戒人们“恣食鳗鳝”的悲惨下场。
再如“良嗣感祥”图(图6),描绘了荆南府左班殿直孙良嗣买归物命,用以放生的情景。图中的屋宇当为孙良嗣的家,站在门口正中,头戴东坡巾的人当为孙良嗣,旁有一小童侍立,门口有一手捧鸟笼的人似正在和孙良嗣谈收买的价钱。院子当中还有两位头戴软角幞头的人,一人提龟,一人用容器捧鱼,似正在商量着将手中的东西卖给孙良嗣。此故事描述了孙良嗣因为长期坚持收买活的动物放生,死后受到真武的照顾,成为辅佐真武的神灵,受到朝廷建庙、立碑的褒奖。这是一个典型的道教鼓励放生的故事。
3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道教劝人行善的理论基础是善恶报应说,其中包括:承负说、阴骘说、轮回说、天谴神谴说、积善成功说等2。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道教善恶报应思想的反映,如《河图纪命符》云:“过大者夺人纪,小者夺人算。”《道德经》中也载:“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又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鼓励人们一心向善,杜绝恶行。并认为只要有恶心,就会受到神的惩罚,这正如《太上感应篇》所云:“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真武灵应图册》中反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内容的图也不少,如“华氏杀鱼”图(图7)。该图描绘了两个场景:左图描绘的是一个施经的场面。程嗣昌正在将刊印的一千本《戒杀图》发给密州板桥郊西镇人,希望他们戒杀鹦鹆、鸪鸠、喜鹊等。右图故事发生在一座桥上,桥上两个人正在作争吵状。当为华氏的丈夫彭景在妻子受报应坏眼之后,迁怒于程嗣昌刊发《戒杀图》,意欲寻衅作闹的场面。本故事主要描述了兴化人程嗣昌客居密州,为戒杀禽类,刊板印施《戒杀图》一千本,有华氏妇人不信,结果受到报应,被鱼尾刺坏一眼。后真武显圣附言:“凡好食生命、不悟因业等人,难免决咎”3的故事。
再如“假烛烧尘”图(图8),主要描述了在南安军开隆观前开杂货铺的黄禹因卖假烛,触犯天曹,真武显灵将黄禹及其杂货铺烧为灰烬的故事。图中左半部分描绘了真武扮为老者,买烛时引燃黄禹屋宇的场面。图中柜台内者为黄禹,柜台外者为老者。左图的下部有男女、幼儿正在呼报火灾,抢搬东西,描绘了黄禹因贪救物,致令火逼烧为灰尘的情景。上述两个故事都告戒人们善恶报应是必然的,在日常生活中要一心向善,多做好事,若欺骗神灵、不听劝告,必将会受到报应,这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善恶报应思想。
4 白日上升,得道成仙
成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道教追求长生久视,把得道成仙作为终极追求目标。葛洪《抱朴子内篇》云:“欲求生长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湣苦人之,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负,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妄陷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抱朴子内篇·对俗》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也说:“仁者好生恶杀,救败护成,禁忌杀伤,隔绝嫉妒,能和合阴阳,放生度死,慈悲慊疑,念念弗忘,积仁成寿,遂登神仙。”1这就把行善积德与修道成仙明确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个人要想成仙,就必须慈爱万物,积功累德。
《真武灵应图册》中反映得道成仙、白日上升故事的图也不少,最著名的就是玄帝“白日上升”的故事,如“白日上升”图(图9),描绘的是经过艰苦修炼而得道的玄帝升天时的繁华景象。画面由五彩祥云、威风凛凛的侍从,以飞龙为畜力的云辇和盛装的玄帝组合而成。真武端坐云辇之中,头戴金冠,身着皂袍,双手合抱,神态自然。辇以金黄色为主色,漆辕雕轩,羽盖琼轮。辇两侧各有侍从护围,在前者横眉环眼,持枪执斧,一副凶神恶煞、杀气腾腾的模样;在后者眉清目朗,手持团龙宫扇,恭谨端正。辇前驭车的飞龙,浑身玄黑,张牙舞爪。翻卷的五彩祥云,团团围绕着上述人物,预示着乘云升天的主题。这是一幅道教得道成仙、白日上升的理想画面之一。
再如“邹宿契灵”图(图10),描绘了郑州监酒邹宿被真武派铜棺迎上虚空的场面。图中右下角所见的宫殿建筑当为郑州城内的建筑,也许是北门楼,图中的群山当为城北的白莲山。宫殿建筑北方的天空中,五色祥云缭绕,上有一具铜棺,四位天神抬着,前有旌幡引路,后有仙乐相伴,一派仙韶鹤唳,瑞气天香的景象。本故事描述了邹宿“在任公正,惟只供养真武,侍奉精恪。既不曾以謟曲欺诳之事祈求,又不曾于诸事背义贪残,恣杀物命。凡州民有水旱灾疫,先于诸处神祠无应,若邹宿斋戒于本家真武前祈祷,皆获灵验。”2由于邹宿精恪侍奉真武,潜心修道,真武派天神用铜棺将他迎去,任命为北极寿限曹副判官,每年一次随真武下降人间,计算世人善恶。这些故事都说明了要想得道成仙,就必须潜心修道、行善积德、少私寡欲,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白日上升、铜棺相迎的理想成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