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武汉大学的昵称。由于珞珈山上是武汉大学校园,“珞珈”或者“珞珈山”已成为武汉大学的代称。而“人文”则是武汉大学的特色,原国立武汉大学在学科上以人文见长,而武大的校园经历百年学术沉淀,也是人文气息浓厚。
珞珈山人文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占地面积5167亩,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学校占地面积3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校园濒临东湖,环抱珞珈,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一批早期建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近年来,珞珈山学人又进一步精心治理校园,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等文科区标志性建筑群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珞珈校园更加多姿多彩。
珞珈山人文学院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 11 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 36 个学院(系)。有 108 个本科专业。 5 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了 29 个二级学科,另有 17 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6 个学科 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8 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 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281 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 29 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珞珈山人文学院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3500 余人,其中正副教授 2200 余人,有 4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7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2 位欧亚科学院院士、 8 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8 位“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4 位“ 863 项目”计划领域专家、 3 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 20 位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 10 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珞珈山人文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 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8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 4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 7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 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5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 1 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优良的学术传统、浓郁的文化底蕴、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推动珞珈山人文学院取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社会效益显著,学术影响日益深远。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到处都留下了珞院学人的身影和印记。学校先后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抗 SARS 多肽药物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杂交稻、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珞珈山人文学院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 36 个国家和地区的 263 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百年辉煌,尽展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珞珈山人文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珞珈山人文学院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迈向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