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福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个人简历

张家福,1964年出生,1985年参加工作,199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青岛春明集团董事长、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春明调味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青岛春明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春明迎客家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

个人荣誉:

青岛市改革开放30年十大财经风云人物、青岛市改革开放30年十大行业风云人物、青岛市民营企业协会会员、胶州胶西镇工商联会会员、胶州市慈善总会胶西分会副会长等职务。

个人历程:

1985年-1991年,任胶州市墨河调味品厂销售科长

1991年-2003年,任青岛春明调味品厂厂长

2003年至今,任青岛春明集团董事长

青岛春明调味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

青岛春明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青岛春明迎客家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生平:

张家福:开创食品物流新纪元

从一个作坊式的小企业,到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青岛春明集团19年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完美轨迹。谈及创业感受,董事长张家福说,世上无难事,关键是要有一颗责任心,不要怕吃苦和失败。

艰苦创业 以质量赢得市场

1989年,青岛春明调味品厂正式成立,当时厂内仅有10几名员工,产品主要是以香油、酱菜等为主。青岛春明集团董事长张家福回忆说,当时厂子几乎是白手起家。初期的创业是艰难的,如何打开市场销路,创建自己的品牌让张家福犯了愁。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他敏锐地发现了南方市场对调味类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许多企业每年都会从一年两次的糖酒会中订购大量的调味类产品,意识超前的张家福毅然决定从南方市场打开局面,就这样,春明调味品以优质的产品、精美的包装、独特的风味迅速占领了南方市场,在上海市场中掘到了第一桶金。

恰逢此时,机遇降临到了张家福身上,由于经营不善一些国营老企业出现了亏损。张家福分析认为,一方面,国营老企业不注重产品研发,不能开发出市场真正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国营老企业机制僵化,管理出现问题。张家福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优势,找到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那就是开发市场真正需求的产品,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研发什么。

凭借着一股任劳任怨、坚韧不拔的精神,张家福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的企业和市场中去。在当时,作为一个刚刚成型的集体企业,尤其还是一个村办企业,在对食品要求非常苛刻的南方市场中,如何才能做到质量第一呢?张董事长回忆说:“在新开市场中有如此多的品种,对于各个方面的压力都相当巨大,尤其是对于质量上,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个市场,那就一定要跟着市场的需求来走,对于我们来说,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线,所以说市场需求什么,我们就要做到什么,不能因为我们员工比较少、设备比较简陋,质量上就允许出现问题,恰恰相反,只有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确保了自己的产品质量不出现问题,以后公司壮大起来才能继续保持住拥有一流的产品质量,毕竟是市场给我们带来大量的客户。”正是在张家福这种超前的思路带领下,凭借着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出色的售后服务,春明系列产品迅速在上海、深圳、西安、哈尔滨等地站稳了脚跟,春明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消费者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佐餐。

春明系列产品在南方有了自己的市场和名气,下一步工作理所当然的要在本土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就在此时,机遇再一次降临到张家福身上。1995年,台湾大型连锁店大润发进驻济南,在济南举行了大规模的开业庆典,各个产品厂家纷纷推荐自己的产品。这一事件给张家福带来了灵感,要想迅速打开市场,进入超市销售无疑是最佳选择,因为产品进入超市以后,知名度会迅速提高,同时,给广大的消费者灌输这样一个概念,春明系列产品进驻大超市其产品质量是有保障的。但也有持反对意见的,厂子里有的管理高层认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进入超市后,货款回笼相对比较缓慢,也容易导致货物积压,而一直是现款现货的春明能否承受住这个风险,让人把持不住。经过缜密思考,张家福力排众议,“我相信我们生产的产品在食品安全质量和产品包装上,不会有任何的问题存在,既然我们的产品没有问题,也不会出现产品积压滞留的情况。”张家福在当时的中层会议上说,"至于回款慢的问题,大家勒紧裤腰带挺过来就好了,毕竟进入超市卖场可以提高我们产品的知名度,有利于我们的品牌建设,加速市场的开发。"最后,张家福毅然决定将春明系列产品进入大润发超市。

1996年,青岛国货有限公司在胶州建立一家大型的自选超市,春明系列产品全线进入超市,通过在超市内销售,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认可“春明”这个品牌。今天看来,张家福当时的决策为青岛春明调味品有限公司今天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体制改革 创新服务经营模式

2003年,国家大力支持私营企业发展,并从资金到政策上为私营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使得张家福信心十足,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了希望。他把握住了这次机遇,扩建厂房,更新设备,引进人才,开发研制了受消费者喜爱的新品种,在短短的几年内,青岛春明调味品厂发展成为了拥有占地面积90多亩,拥有员工460多人的企业。至此,原先的小调味品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已经渐渐步入正规,向着预定的目标稳步发展的青岛春明调味品有限公司。

当产品被众多消费者接受,并有了自己的信誉和品牌之后,如何继续把“春明”做成国内知名品牌成为了重中之重。为此,张家福去过深圳、上海等地,与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交流经验,进行实地考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他第一时间调整了自己的思路,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每年新开发40多个新品种,如今,“春明”调味品已经发展成为拥有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系列之全、品种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

随着公司的规模越做越大,张家福内心深处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逐渐加重,为了使千家万户都能够使用到安全健康的日常用品,2005年,胶州市第一家春明连锁便民超市正式开门营业。建立一种以农村为主的连锁超市,张家福认为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他说,“我的初衷就是让乡镇居民能吃上放心、安全、卫生的产品。”张家福说到做到,如今,春明连锁便民超市已经发展到一千余家,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胶州市内,春明连锁便民超市就多达600家,平度有200余家,莱西、即墨也均有50多家。

“大中型城市居民由于人口多,居住集中,收入较高,出现了消费集中、消费力强、销量大的特性。乡镇市场由于人口较少,居住相对分散,且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是很强,导致了销售网点比较分散,单个地点的销量和销售额也相对较小的情况。”在采访中张家福告诉记者,“针对这种现象的存在,目前公司正着手准备建立多层次的直营店,通过把这类直营店建在各个乡镇中心,达到了购买地固定、购买力聚集的效果。”据了解,即将落成的直营店目标面积为1000㎡~3000㎡,从各个直营店到加盟店全部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目前配送要求严格控制在1.5小时之内,最终达到使网络覆盖到千家万户中。这一举措大大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城市能买到的在乡镇也能买到,真正的做到了城乡一体化,为社会的和谐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伴随着连锁店的数字进一步加大,在胶州市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最后经过董事会研究讨论决定,春明调味品有限公司今后要向着综合性产业发展。2007年5月,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了一家以生产、销售、配送一条龙服务的企业模式。据悉,近来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还开展了“放心校园超市”的活动,为了使学生在学校内食用的所有食品保证食品安全质量,所有产品全部由春明物流统一配送,一来确保各类食品安全卫生,二来保障了价格的统一和及时的配送。

展望未来 “春明”走进千家万户

回顾公司近20年成长历程的风风雨雨,张家福深有感触地说:“伴随着公司成长中的酸甜苦辣,我们有过激动也流过泪水,但毕竟都已经过去了,经过了这十几年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上本无难事,只要你能把工作当成一份责任去完成,那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世间总有公道,付出就会有回报,你付出多少就会获得社会多少回报。”

的确,现在家喻户晓的“春明”调味品是公司内部所有的员工经过了近20年的汗水打拼出来的,现在作为山东省内规模最大、国内知名度很高的调味品专业生产企业,春明调味品有限公司依旧坚持着“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的企业方针,十几年来,公司产品合格率达到了100%,市场返货率仅为0.3%,使产品投诉率控制到最低点。张家福说:“我们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公司树立了品牌经营理念,维护品牌、经营品牌是我们公司内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产品质量上让消费者放心,在售后服务上让消费者满意是我们一贯的宗旨,我们追求产品出众,服务更出众。”现在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的成立,无疑给春明调味品的产品服务打上了一块基石,产品质量有了保证,产品的配送服务更加有了保障。

据了解,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于2007年5月被商务部确定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项目,迅速占领了农村市场,响应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提高了农村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在大力发展农村便利超市的同时,迅速利用原销售网络进入青岛各大销售卖场,已经采购全国名牌产品近千种,以便于公司今后的发展。通过最近两年来的以商贸流通的经营模式来看,所带来的效果十分诱人,为了加快产业的进步,青岛春明神鹿物流有限公司规划建立一个占地面积150亩的物流公司,准备建一个以现在化发展为主题的一个新型物流公司,预计明年年初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并投入使用,该项目完成后,公司将加快农村便利超市的开发,预计年内将发展到数千家,以胶州为中心,辐射青岛所辖县市及山东半岛销售网络,走集团化配送网络,抓品牌、促销售,迅速占领市场。

2008年3月份完成春明集团成立,使春明成为生产商贸、流通一体化的集团运营。

春明调味品有限公司

青岛春明调味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一家生产调味品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要生产经营“春明”腐乳、调味料、调味油、酱油、醋、花生酱、麻汁酱等六大系列300多个品种。

多年来,公司一直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的企业方针和“团结、求实、奋进、拼搏、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秉承“优质高效、诚心守约、顾客至上、不断改进”的质量宗旨,积极采用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产品合格率100%,市场返货率降到3%,未出现过用户投诉和理赔事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公司树立了品牌经营理念,维护品牌,经营品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产品质量上让消费者放心,在售后服务上让消费者满意,追求产品质量一流,服务质量一流。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东北等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在家乐福、沃尔玛等300多家大型超市上架销售,在全国建立了8个办事处,在山东省内所有县市以上城市设有网点,建立了庞大的销售网络。“春明”牌调味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人们调制出有滋有味的美好生活,实现了“春明调味品,餐餐陪伴你,奉献优良品质,共享美好生活”的心愿。

“春明”牌产品先后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名优食品”、“青岛市消费者放心满意称号”、“中国知名品牌”、“第十三届食品博览会交易会金奖等称号”。公司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QS生产许可认证。春明调味品获“青岛名牌”,春明牌腐乳获“山东名牌”,春明商标已获“青岛市著名商标”。30类春明商标已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公司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07年山东省食品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青岛市AAA级信誉企业”、“青岛市知名企业打假维权重点保护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标准化良好行为示范企业”、“青岛市百强民营企业”、“青岛市百强科技型民营企业”、“青岛市绿色企业”、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青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公司在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中先后获得“全国食品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其成果入选《全国食品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汇编》,获“青岛市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公司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山东银行最佳成新客户”、“青岛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等称号,获“全国食品工业质量效益奖”。2008年获“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2:张家福,男,1900年出生,把戴安澜将军背回国的远征军200师老兵抗日老兵。

事迹

张老汉只有一颗牙,张老汉今年一百岁了。张老汉曾经是中国军队二百师的少校军官,张老汉曾经把戴安澜将军背回祖国。张老汉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张老汉还是个充满人格魅力的老人。我和张老汉住了一周,和他老人家分手时,他拉着我的手满怀深情的说:“你要走啦,再多住几天嘛!什么时候再来?楼上有空房子,就住到这来!”

他送我走出老远,我上车了,他还在向我挥手。

我仅和这位在地球上生存了一百年的人共同生活了一周,就从心里尊敬起他来。

我始终忘不了他的眼睛,那双眼睛笔墨难以形容,看一眼,就可以记住一生。

我忽然想起他说的话:“1950年云南和平解放,1951年9月4日我被逮捕。那时,我的军衔是中校。每天都有成车的下级军官被拉出去枪毙,有时,二十多,有时,三十多……我想,哪一天就轮到我了吧,等啊,等啊。可是,最终我活了下来。”张老汉深邃的目光遥望着远方的翻滚的云团回忆:“后来,有个管理者说,根据调查,我的双手上从来没有沾染过人民的鲜血,罪不大、恶也不极。‘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穷凶极恶的外国侵略者,你没有后退半步。这是历史事实。根据调查,你会木匠?我们劳改大队就少木匠嘛’。”

简单的说,张老汉的前半生一直和侵华日军在各个战场血战;后半生一直当木匠。可以说他见过无数的战死者,中国人,日本人。也建过无数的房子、了望塔、桥梁、桌椅。

顺便说一句,张老汉经历过枪林弹雨却丝毫未伤,真是奇迹。

我为什么忽然想起这些情节?我想:实在是天意。张老汉这么善良的人,怎么能不活到一百岁呢?沧海桑田,世事巨变,“有多少英雄竞折腰”。没有人能重写历史,却有无数人希望张老汉这样的人物永远幸福、健康的活着。

我能采访到我们中国军队二百师的百岁老兵也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

云南昆明有家地方报纸叫《都市时报》他们推出了一个叫“与百岁老人共度中秋”的活动,出乎发起者意料的是:不是三两老人的“响应”,而是三十名的“报到”。张老汉是1904年春节生的,按照农历,当然是“百岁老人”。而且,在百岁老人中,张老汉身体最好,精神最旺,记忆最清澈,谈吐最明白,生活能自理、还参加过抗战,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老英雄。所以,《都市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抗战老兵中秋满百岁》的文章。我作为专写抗战题材的作家读者朋友满天下,有个漂亮的昆明姑娘把该报寄给了我一份。可是,困难重重。如果采访的话。

《都市时报》出于关心老人的目的三缄其口。即使我告诉他们我是采访、报道云南滇西抗战最多的作家、记者;甚至连描写滇西抗战的历史书籍《血色记忆》一书都是我写的《序》,他们还铁面无私,不买帐。没办法,几个昆明的朋友四处调查,八方询问,不巧问到张老汉的儿子的头上。可是,另外的难题又来了,这,就是采访经费。别看贪官污吏们不干正经事、胡吃海喝、周游列国,可比起他们来,我就是英雄气短、捉襟见肘。我作为抗日战争的研究者在全国采访竟然都是自费!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又来了——天上掉下了馅饼:缅甸国地方军的司令官说他可以资助我的采访行为。

张老汉是中国军队二百师的老兵,二百师在缅甸与日军交战,后来,二百师官兵途径缅甸野人山回国。访“张老汉”,就扯到“二百师”,扯到“缅甸的野人山”。

我在严寒中的北京起飞,在中缅边境下了飞机,一路坐车进入缅甸。缅军军官迎接,热情洋溢,刚才还是羽绒服,一下进入骄阳似火、草木皆哀的境地。连续十几天的汽车颠簸使我几乎进入散架的状态。缅军的师长开车行进一路,坑坑洼洼,红土飞扬。车上有冲锋枪,师长还给我一只美国生产的手枪。我担心走火,又还给了他。在欢迎的酒会上,地方军司令长官用不娴熟的中文说:“我年轻的时候见过来访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周总理长者的风范和微笑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缅中有很长的边界线,缅中友谊世代相传。我中国朋友很多,有军方的,政界的,经济方面的。有中国首都北京的,也有云南省的、贵州省和四川省的。可想进我们野人山方面转转的,就你一个。”他右手握着酒杯,不解的目光始终在我脸上扫描。

我在缅甸既想进野人山、也想进大帅府。我遇见什么人都想聊;衣衫褴褛的、西服革履的。语言不通,而且,吓我一跳:旁边一个人一弯腰,居然不小心掉出一只左轮手枪来!

缅甸的两极分化使我想到毛泽东和他的革命;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铁和血的较量,生与死的搏斗。缅甸的贫穷和富有也使我联想到列宁和俄国十月革命、联想到中国社会的腐败现象,想到中国共产党的本来的任务和职责。

在宴会上,我吃到豹子肉和蟒肉。缅甸的酒,让我直到今天还在恐惧。

缅甸的野人山十分落后,深山里时至今日没有流传进多少现代文明,如果使用“刀耕火种,和原始社会状态”来形容的话,可能有一点过分。但是,联想到60年前与日本军队拼杀过的撤退中的戴安澜将军及二百师官兵经过此处情景,足以见得其艰难困苦于一斑。

张老汉吃一碗面条需要40分钟,他慢慢的吃,我静静的看。一根一根的。

老人的回想也很慢,断断续续,悠悠长长,象一根丝线,穿越时空,连接一百年。

张老汉叫张家福,1904年春节生人,祖籍是四川省云阳县龙重乡的凉水井村人。有个妹妹,我忘记问是不是还活着。他父亲叫张传人,租人家的地种。张老汉说自己有运气,外婆是个医生,街上有旧学先生教书。“八岁那年,外婆送我去上学,一共读了五年书,然后,回家放牛、放羊。后来又去小学读了一年书,一共读了六年四书五经。”张老汉说他19岁开始在当地当了三年的小学教师,后来,在龙重乡当书记员,管理户籍。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了全面的旨在占领整个中国国土的侵华战争。张老汉放弃安逸平静的生活到四川重庆的军官总队当了一名少尉文书。张老汉得意的自述:“我字写得好。”

1940年,在重庆陕西街有个军官训练队,专门训练团长和上校以上军衔的军官,一年训练三期,每期二、三百人。那时,张调到军政部当中尉军官。1942年,张到远征军二百师参谋处当了一名上尉书记员。由于张文龙少校开车逃跑了,所以,在滇西的楚雄提升为少校作战秘书,专门辅佐戴安澜将军。 1942年春夏,日军进攻并占领缅甸北部,盟军在缅甸战役中遭受挫折,为协助盟军,解救受围英军,二百师在戴安澜将军的指挥下英勇作战,不幸在缅北中伏,浴血殉国。

老人回忆,由于英军的撤退和后续部队没有及时跟上,二百师陷入了日军三个师团的包围。“当时的困境我们二百师全体官兵都清楚,上下都横下了以死报国的决心。”

“同日军作战很激烈,二百师也是中国的精锐部队,数十天的大小激战下来,双方死伤人数相当。在同古那一仗,我们只有200人,而日军数量十几倍于我们,把我们团团包围,仗打了七天七夜,200人只打的剩我们18个人。战场上月黑风高,硝烟弥漫,冷枪不断,篝火丛丛。我们和师长一起突围,戴安澜师长走在最前面,周维汉参谋长走在第二,我走在第三,战士们跟在后面。近在咫尺的敌人发现了我们,师长腹部连中三枪。负伤。参谋长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会日语,他和日本人喊话,对方以为是自己人,我们才得以突围。”

“我们十几人轮流背着戴师长翻越缅甸的野人山往中国云南方面走,由于没有吃的、没有药物,戴安澜师长两天以后就牺牲了。我们砍下胳臂粗细的树枝做成担架轮流抬着戴师长往祖国的方向走,他著名的战绩和战至一弹一卒的精神举世闻名;他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冲锋在前、牺牲在前,他是我们的军魂,他是我们的英雄,我们一定要和他一起回到祖国去。”

说道这里,老人的眼中涌出大滴的泪水。

“和戴师长一起踏上祖国的土地那一刻,我们都放声大哭,我们回来了!我们还要和外国的侵略者血战到底!那时,戴安澜将军的遗体已经开始高度腐烂了,一路上,我们都把军装脱下来裹在将军的身上。那些军装什么军衔都有,有士兵的,有尉官的,也有校官的。”

“在云南省的腾冲县,由县长张问德领全县父老乡亲沿街而跪,迎接我们二百师的官兵。当时我就下了决心:可爱的祖国,为了你,为了我们的土地,我还要上前线!”

张老汉的儿子叫张云蜀,今年55岁,他文革时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吹军号。所以,张老汉让他吹军号,自己高声唱二百师的军歌。让我吃惊的是二百师的军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军歌嘹亮,声振四方。老人高声唱道: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张老汉还让儿子吹二百师的冲锋号。老人左手拉着我的手,强劲有力。他右手指向远方向我命令:“日本鬼子正在蹂躏我们的大好河山!三光政策正涂炭我们的民族!战争的烈火从东北烧到华北,从华北烧到华中!烧到云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前进!消灭侵略者!”我一边激动一边感动:这个一百岁的大老头子!唉!——二百师的象征呀!

昆明的天是蔚蓝的天,云南的地是充满生机的郁郁葱葱的大地,我们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已经摆脱贫穷落后、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时代了。怎么不让人高兴呢?

阳光下的张老汉开心的笑着,只有一颗牙。

张老汉说:“1944开始反攻啦!我又被派到设在楚雄的远征军参谋部,从松山战役开始,势如破竹,中国军队一路横扫,把侵华日军消灭在腾冲、龙陵!把日军残兵败将赶出畹町!一直把侵华日军撵到缅甸的蔓德勒!”张老汉喝了一口茶说:“松山一战艰苦卓绝,日本人在山头上修了18个钢筋水泥的碉堡。我们一个团的一千多人都战死在日军阵地前呀。”

我去过多次松山,那里日军和中国军队挖的战壕仍然清晰可辨。山头上时至今日没有大树,只有一颗半截的苍年老树发着绿绿的新芽。老树身上弹痕累累,有的子弹至今镶嵌的树身上。风声响起,可以听见松山上隐隐的枪炮声和冲杀的呐喊。我曾经多次书面向云南地方政府提出建议:“开发滇西的战争遗迹旅游资源。”泥牛入海。

张老汉说:“一个美军上校出主意:不可硬冲。他主张向日军堡垒方向挖一人深战壕,并在数百米外安排狙击手,这样,堡垒中的日军单兵射杀就施展不开了。等战壕挖到距离堡垒20米处,使用火焰喷射器。就这样,我们消灭了不可一世、凶残万分、顽强抵抗的日军。”张老汉回忆:“打扫战场时,我看的在日军战壕里和堡垒中存放着大量的弹药、罐头等物资,他们还可以坚守一个月以上。”

1945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张老汉随部队撤回昆明,在当时一个军管站教军官们古汉语。1946年他和一位石屏姑娘结婚,姑娘当时20岁,在汽车公司当售票员。张老汉当时已经42岁。他和妻子一生感情都非常好,育有一子一女。

张老汉的女儿象个企业家,她抱有三分怀疑的看我的作家证件和名片说道:“我父亲老了,你不可以总提问,应该让他休息。”我急忙点头称是。她是忙人,可以看出来。她走前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她从来没见过父亲,1963年她上初一,在介水县的劳改队看见有七八个人在劳动,在他们当中她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父亲。她回家告诉母亲,可母亲不信,她认为丈夫早被枪毙了。张老汉补充说他被逮捕时女儿两岁,儿子四岁。他本人在押期间从不给家写信,他担心连累家人。

张老汉的儿子张云蜀说头一次见到父亲也是偶然。1975年9月他做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长兼号手到石阁林场演出,休息时见一老汉在修建 20米高的防火了望塔。瞟一眼,似曾相识,于是就上去攀谈。血缘的力量似乎神秘,总之,三言两语,父子相认了。这一认可不得了了,张云蜀从此就回家吹号去了。

张老汉的后半生很简单:72岁时转业,在个旧冶炼厂当工人,82岁退休。现在每月退休费420元。张老汉告诉我,他年年是先进工作者。我问张老汉这些年来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老人说是1958年去文山州修水库,从元月到八月,130人只回来30个。那时的劳改队一顿饭只吃六两红薯片。

我和张老汉父子三人合照了一张照片。我说在照片下面我要这样写说明:

“1937年参军的张老汉退休金420,1965年参加工作的张云蜀退休金500,我的退休金1360。我们三人的退休金加起来不够贪官污吏们吃一顿饭的。”

张老汉父子俩大笑,说你不应该当作家,应该回北京说相声去。

我问张老汉:“您说1942年您们把戴安澜将军抬回祖国后安葬在昆明的圆通山,还修建了塔和墓碑,那么,我们去看看戴安澜将军的埋葬地好不好?” 张老汉当时眼睛里就放出了光,他说:“去!我去!我1950年时还给将军扫过墓,瞻仰过将军的英灵。已经53年了,人生如梦,弹指一挥间呀!”我以为听错了,又连续问了十几遍,确实是1950年他最后一次去瞻仰戴安澜将军的埋葬处。确实是53年没去过了。不可思议。

张老汉住的老人养护中心有台小面包车,张老汉的儿子、司机小林和我把坐的轮椅上的张老汉抬到面包车上,一路上所有人都兴奋异常。昆明市的圆通山现在是《昆明动物园》的所在地,我们把车停在公园门口就一起往圆通山山顶走去。虽然事隔53年,老人仍然记忆犹新。他在轮椅上指挥着:“向左!向右!向前!应该在那个方向!” 一路上,张老汉由于激动浑身有些颤栗,思维也更加清澈。他对我说:“戴安澜是1925年1月入黄浦军校第三期,次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因战功卓越晋升为第八十九师副师长兼第三十一集团军干部训练教育长。1939年升第二百师师长,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援缅)。同年3月,戴安澜率所部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在东瓜战役中,他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戴安澜率部孤军奋战,击毙敌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美国官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1942年4月24所日,戴安澜在受命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随从副官受伤,一名卫士牺牲。战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不仅给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同年5月16日在奉命撤退的途中,突遭日军重兵伏击,戴安澜亲临前线指挥。激战两天后,全师伤亡惨重,戴安澜胸腹三处中弹,还是突出重围。在多雨的山林中。戴安澜的伤口感染恶化,5月26日行至孟关(即茅邦)时,以身殉国,终年38岁。

毛泽东在给戴安澜的挽诗中写道: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在送的挽词中写道:黄浦之英,民族之魂。

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

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

英国的《泰唔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美国国会授权总统罗斯福,在戴安澜去世后,向他颁发了美国军团功勋章。

2003年12月6日上午11:05分,我们来到60年前张家福中校和数十位二百师官兵、昆明各界人士给戴安澜将军下葬的地方。根据张老汉回忆,戴安澜将军的墓就在前省长唐继尧墓右边20米处,戴安澜将军墓还修建一座高15米的塔。张老汉在戴安澜将军下葬处激动万分,他左右走着,四处找寻,老汉大声疾呼:“没得了!没得了!”

张老汉哭了,张老汉的儿子哭了,小林哭了,我也落下了眼泪。

戴安澜将军下葬处只有一片青青的草。高高的塔拆了,墓碑拆了,墓址已经丝毫没有痕迹了。近在咫尺的将军墓遗址旁是阳光明媚的公园,是熙熙攘攘幸福的昆明人们。而且,12月6日是星期六,法定的休息日。我出于作家的臭毛病问了周围14位昆明人是否知道戴安澜将军和二百师?只有一位老干部知道,他还知道二百师是美式装备。可惜。

我为什么一定要问14个人呢?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侵华日军曾经占领我们中国的大片国土14年呀!我们中国人死伤3500万人!

张老汉在戴安澜将军的埋葬遗址前久久徘徊不愿离去。

张老汉立正站好,三次向他们二百师师长的埋葬处敬中国军人的军礼。

张老汉告诉我,希望在戴安澜将军的下葬处重新立一块碑,告诉昆明人,告诉云南人,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告诉他们戴安澜、告诉他们二百师,告诉他们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外国侵略者,中国人曾经前赴后继,中国人曾经英勇牺牲,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屈的!

张老汉希望在有生之年为这块石碑铲上一锹土。

张家福,男,55岁,笔名逸鹏,诗人,书法艺术家,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工程师,出身艺术世家,自幼受舅父刘心庭启蒙,后专益多师。现受聘于长城书画院“特邀名誉主席”,颜真卿书画院名誉院长,北京北方书画院名誉院长,国际羲之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东方书谱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当代书画艺术家研究院“终身理事”,黄维海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中国秦文研究院“理事”,清大华文书画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会员等十多家高级艺术职务。

被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评选为《中华文化艺术名家》,被授予“国际杰出艺术家”称号,当代实力派艺术家荣誉称号,2004年度“中国书画艺术名人”中国书画艺术家“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百杰艺术家”“中国诗联名家”等十几个艺术称号。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