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起超,男,1931年农历11月14日生于山西省平陆县。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曾在后涧前磨村小学和西张完小任教。后考入河南灵宝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被选入送河南师范学院地理系深造。1958年毕业后,分配到西安师范学院地理系任教。历任西安师院、陕西师大地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陕西地理研究室主任和区域地理重点学科负责人。他所从事的专业是区域地理学,在区域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区划、地理志编纂、地图集编制、秦巴山区和西北地区的资源调查、区域开发与规划、农业自然条件和农村发展研究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省、地级科研项目14项,合作完成9项。其研究成果均以论文或专著形式发表。共计主编专著8部,合作专著11部,论文30多篇。
杨起超教授20岁以前是在故乡度过的。解放前在本村小学和西张高小学习,曾获平陆县儿童节学科竞赛第一名和书法竞赛第一名。1949年小学毕业后,考入运城初级师范学校二年级学习,两个月后,回平陆县参加革命工作。第二年调入完小成为甲等教员。在1948-1949年的学习和工作期间,为配合革命宣传工作的需要,两次参加西张完小的宣传队,由民兵保护在县西各村巡回演出数十天。在《虎孩翻身》剧中扮演虎孩之妻,也扮演过刘胡兰,演出效果极好,深受群众好评。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考入灵宝师范学校学习。
初到灵宝师范的学习异常艰难。因为他在初级师范只学习过两个月,即初中阶段的课程绝大部分没学过,中师的数理化根本听不懂,于是在同桌学友何柏林的帮助下,在学习中师课的同时,突击学习了初中的主要课程。第一学期因劳累而大病一场。但一年以后逐步进入坦途,成为班上学习委员,并在毕业时被选送上了大学。
在河南师范学院地理系学习期间,历任班主席、班长及系学生会委员,并因学习成绩优异被评为优等生,毕生后被分配到高等学校任教。
高等学校教师肩负教学与研究的双重任务。杨起超工作的重点领域虽然始终是区域地理学,但不同时期的研究方向常有很大变化。
1958-1978年间,教学与研究的变动最为频繁。工作初期,教的是中国自然地理,但在带领学生野外实习时,多是指导河流水文与气候的调查,因而早期发表的文章也多是气候和水文方面的。如《陕西省的早霜冻害》、《陕西的晚霜冻害及其防御》、《洛南降水的初步分析》、《汉中专区气候区划》、《商洛地区气候》及《陕西省河流特征与灌溉》等。
20世纪60年代初,系上计划开设化学地理课和筹办化学地理实验室,并确定由杨起超承担这一任务,先从水化学分析开始。于是派他到西安市自来水公司化验室学习半年,回校后又到化学系学习分析化学达一年之久。后来化学地理停开,他又改教土壤地理。随后发表了《陕西关中地区河流水化学的主要特征》。当时,全国地理学界对于在秦岭山区如何划定亚热带与暖温带界限问题上争论得热火朝天,杨起超根据自己在秦岭山区的实地调查,撰写了《自然区划中的垂直地带谱完整性问题》一文,为在山区划定自然区、自然带等高级自然单元的界限提出了一项基本原则,即垂直地带谱完整性原则。此外,还发表了《论中国与其相邻地区综合自然区划的衔接问题》。
进入70年代,杨起超先是参加陕西省教材组,编写中学地理课本。接着又被借调到陕西省民政局,参加《陕西省地图集》编制工作,主要负责文字说明编纂。在此期间及其以后的许多年内,还经常参与史念海先生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研究,帮助史先生完成了从单纯依靠文献考证到文献考证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的转变,以及从单纯在历史专业毕业生中招收研究生到在地理专业毕业生中招收研究生的转变,并共同修改了多篇文章。
1979年对杨起超来说是一个重要时刻。从那一年开始,他的教学对象变为硕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开头几年,他在帮助聂树人教授培养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生过程中,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需要,逐步把区域开发定为自己教学和研究的主攻方向,于1986年开始招收区域开发研究生。共计培养硕士20名,并完成了两届中国自然地理助教进修班的教学任务。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也是杨起超科研任务最为繁重的时期,是许多项目的负责人和主笔人。在区域开发的研究方面,把“发展社会经济,改善区域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协调人地关系”定为基本任务,进行了充分论证,并重点进行了秦巴山区、陕西省和西北地区开发战略研究,发表了《陕西秦巴山区开发战略的几个问题》、《秦巴山区开发战略雏议》、《略论秦巴山区的经济开发》、《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振兴陕西南山区经济》、《陕西省农业自然资源优势的战略分析》、《振兴农村经济的釜底抽薪战略》、《保护建设积极的生态平衡》、《加快关中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关于实现乡镇企业上台阶的对策研究》、《陕西省2000年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西北地区2000年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和《西北地区星火计划的社会、经济、科技内外部环境研究》等。而且结合当时的任务完成了《陕西汉江、嘉陵江流域1981年洪涝灾害成因及防治意见》、《西安市水资源平衡、利用与保护》、《安康五百年来的特大洪水》、《渭南地区水文与水利》和《咸阳市水文与水利》等。
在地理教学研究方面,合作完成了《高等学校地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配合中学地理教学撰写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及《谈网络状分布的中国地形》等多篇文章。
这一时期出版的专著有十多种。其中主编的有《陕西省安康地区地理志》、《陕西省渭南地区地理志》、《陕西省汉中地区地理志》、《陕西省地图册》文字说明、高等学校《地理实习图集》、我国第一部大型科研机构工具书《中国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机构要览》及爱国主义教育文库锦绣河山卷第一册《祖国的版图》。合作完成的有《中国自然区及开发整治》、《西北地区2000年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陕西省咸阳市地理志》、《陕西省咸阳市自然地理志》、《陕西风物志》、《中国省区地理》和《中国历史名城》等。
对家乡平陆县经济的发展杨起超教授也颇为关注。退休后还针对县上情况写了《减轻果农负担,增加财政收入》和《加快平陆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之后,又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研讨会上发表了《渭北产业带的加速增长与持续发展——内部挖潜、加速发展的思路之一》,也有供县上参考之意。
几十年来,杨起超教授在教学科研道路上,孜孜不倦,奋力拼搏,取得的成果多次获奖。其中有省级奖4项,厅局级奖7项,多为第一获奖人。还被评为陕西省“六五”攻关先进科技工作者,并获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和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杨起超教授还有较广泛的业余爱好和社会活动。他热爱书法,退休后连续10年在四所大学和西安市碑林书画协会举办的书法班讲授书法课或专题讲座,学员超过千人。他对医学也颇有研究,在治疗胃下垂、结肠炎等消化系统顽疾方面有独到的贡献,曾成立一个有4位副主任以上医师参加的胃下垂研究治疗小组,并设计制作了一套治疗胃下垂的设备。此外,还兼任陕西省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农业区划委员会科学顾问、陕西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陕西省横向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咸阳市城市科学研究所顾问及《安康经济研究》月刊顾问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