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2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①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城市,布哈拉州首府。在泽拉夫尚河下游,布哈拉绿洲的中心。人口20.9万(1985)。中亚古城之一,有2,000多年的历史。曾为布哈拉汗国的都城和中亚伊斯兰教的中心。有铁路支线与卡甘铁路枢纽相接。附近开采大型天然气田。工业以轧棉、纺织、羊羔皮加工业和食品加工为主,建有大型棉纺织联合企业及卡拉库尔羊羔皮加工厂。绣金、丝织图等手工艺著名。有许多清真寺教堂、陵墓等建筑古迹。设有师范学院、历史地志博物馆。

在这座中亚最古老的城市里,市民们坚信自己城市的历史超过3000年。在它地下20米的纵深范围内,埋藏着不同时期的大量文物和古迹;地面上则分布着170多座中世纪以来各种风格的伊斯兰建筑。

列车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出发,在莽莽大漠中朝西南方向行驶600多公里,就到了中亚名城、历史上盛极一时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布哈拉。它位于欧亚大陆最深的腹地,在丝绸之路兴盛的年代里,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商路上一颗闪亮的明珠。在近现代史中,由于长期受沙俄和苏联的统治,它独有的辉煌被俄罗斯文化所掩盖和淹没,曾被世人遗忘。苏联解体后,这座古城的建筑艺术珍宝和文化古迹开始恢复本色,重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漠海中的布哈拉,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列车在清晨抵达,扑面而来的是干爽的凉意。而目之所及,全是大大小小的蓝色穹顶和以蓝调为主的釉面墙壁,幽静的街道上,偶见身着深蓝色大袍的市民走过。布哈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陌生的遥远,我怀疑自己走到了天边。

曾被誉为“伊斯兰穹顶”

布哈拉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的许多建筑古迹都能追溯到中世纪甚至更早。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一系列纪念布哈拉建市2500年的活动,并将一些景点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几乎所有的布哈拉市民都坚信布市的历史超过3000年,基于这种信念的考古发掘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中亚在欧亚大陆的战略地位注定了这个远在欧亚大陆最深处的独立王国常常受到东西方帝国的窥探和侵略,布哈拉先后处在不同帝国、不同宗教的影响之下。

伊斯兰教传入中亚前,萨满教、拜火教、佛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都曾在布哈拉流行过,据说,布哈拉就是源于梵语“维哈拉”,是“佛教寺院”的意思。布哈拉自诞生之初就和宗教有着紧密联系。

公元708年阿拉伯军队攻占布哈拉,把许多教堂、寺庙变成清真寺,强迫当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布哈拉人为反抗阿拉伯人的统治进行了长期斗争,直到783年才最终接受了伊斯兰教。

9世纪初,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开始衰落。819年,萨曼大帝在布哈拉建立独立于阿拉伯人的国家,在长达近两个世纪里,萨曼王朝容忍和鼓励了伊斯兰教的发展,从而使处于欧亚大陆上重要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地位的布哈拉,很快成为伊斯兰世界著名的文化和学术中心,被誉为“伊斯兰穹顶”。

1221年成吉思汗攻占布哈拉后,蒙古人非但没有排斥伊斯兰教,反而利用它巩固和维护了自己在中亚的统治。 1370年,布哈拉并入帖木儿帝国的版图。帖木儿的孙子兀鲁伯统治时期,在布哈拉建造了大量神学院、清真寺,同时积极普及世俗教育。15世纪末16世纪初,生活在咸海地区的乌兹别克昔班尼汗以布哈拉为都城建立独立的汗国,从而使该国得到了一个相对长的发展时期,创造了属于布哈拉人民自己的文明成就,直到1868年沙俄军队侵占布哈拉。

阿尔卡禁城与古城墙

游布哈拉首先要看古城墙和城门。最早的城墙建于8世纪,后几经重建。 13世纪最辉煌时期,布哈拉有两重城墙,外墙内面积达72平方公里,内墙围着约1平方公里的阿尔卡禁城。今天,在布哈拉西南部仍能看到建于中世纪的古城墙,土坯的墙体外大多以烤砖装饰,墙基宽厚保证了墙体结构的牢固。当年共有11个砖砌的城门,现仅存完整的一座建于16世纪,巨大的城门两侧有高大的守望塔。现存的城墙大约有4公里长,11米高。

阿尔卡禁城墙周长780米,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由于世世代代在原来的地基上不断重建,禁城的地基越来越高,以至于形成了山上城堡(18米高)。城墙也是层层叠叠地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加高,城墙高11米,宽4米,墙上有齿状射孔。

阿尔卡禁城是历代布哈拉统治者生活、工作的地方,内有清真寺、监狱、仓库、手工作坊、马厩、武器库、造币厂、交易市场、医院和药店等。城的正门朝西,门外是大校场,称为列吉斯坦广场,布哈拉的统治者们经常站在城门上一个木亭子里观看盛大庆典、阅兵或斩首罪犯。再外围的广场则是热闹的集市和奴隶交易市场。

记得英国作家彼得·霍普科克在《大游戏》一书的开头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1842年6月的一个早晨,在布哈拉王宫外的广场上,两个英国军人被押到这里执行死刑。汗王站在高高的城门上,高傲地看着两个已经失去了风度的英国军人——查尔斯·斯托达特上校和阿瑟·科诺利将军。当时,布哈拉汗国在大陆腹地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对外面世界的发展既不了解也不关心。而在1868年沙俄军队侵占布哈拉之前的大半个世纪里,大英帝国以东印度公司为基地,为防止沙皇俄国经中亚和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与沙俄进行了长期的明争暗斗,历史上称为“大游戏”。当时的布哈拉是双方争取联盟的一个重要战略地。那两个英国军人便是东印度公司派往中亚刺探情况,争取与布哈拉联盟以阻止沙俄南扩的私人信使。汗王痛恨别人打探本国的防御情报,下令将他们在禁城前面的大校场上当众斩首。

今天的列吉斯坦广场成了集会庆典的场所。布哈拉人喜欢斗鸡,在每年的乌兹别克春节(当地称纳弗鲁兹节),人们抱着自家最漂亮的公鸡到广场上一比高低,场面相当热闹。

萨曼陵墓与卡梁建筑群

布哈拉素有“中亚城市博物馆”之称。据考证,自建城以来,布哈拉的位置没有改变,而在地下20米的纵深范围内,却埋藏着不同时期的大量文物和古迹;地面上则分布着170多座中世纪以来各种风格的伊斯兰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萨曼陵墓、卡梁建筑群等。

萨曼陵墓是中世纪中亚建筑艺术的典范。中亚人在这一建筑中首次使用火烧砖,据说和泥的液浆用骆驼奶调成。墙砖以不同的方式搭列,间有空隙,拼成了精巧别致的花草鱼虫或历史故事图案,墙体却坚固无比。陵墓是个立方体,覆以大圆拱顶,四角有小圆顶。立方体象征着稳固,也代表地球;大圆顶象征着天空,也代表宇宙。它们的结合,象征着天地合一。屋檐用砖砌成圆形,象征着太阳和星星。在干旱的沙漠,砖砌的陵墓经年不变,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木雕,但在不多见的雨天,整个建筑又变成了滋润的泥塑。这是此类建筑最为传神之处。相传,成吉思汗大军攻陷布哈拉之前,当地居民为保护陵墓用土将其掩埋成一个山丘,从而使这一建筑杰作免于战火的摧残。如今,萨曼陵墓成为来布哈拉朝觐的穆斯林信徒的必到之处和旅游者必看的古迹。

卡梁建筑群由一系列建筑组成。卡梁清真寺1121年由卡拉罕王朝统治者阿尔斯兰汗建造,成吉思汗大军入侵时烧毁,今天我们看到的卡梁清真寺重建于1514年,寺内有方形院落,四个平顶凉亭,周围是圆顶回廊,共有288个圆顶,装饰华丽。1127年阿尔斯兰汗又建造了卡梁宣礼塔。塔高45.6米,基部圆周9 米,上部6米。内有砖梯通往顶部。它高耸在城市中间,从很远的地方就能望到,曾经是疲惫的沙漠旅行者的灯塔。它的高大、宏伟象征着伊斯兰教的尊贵和富有。塔半腰刻有阿尔斯兰汗和工匠巴科的名字。此塔不仅具有呼麻(召唤祈祷)的功能,布哈拉汗还曾利用它执行死刑——将罪犯从塔顶扔下去。

16世纪欧洲发现新大陆后,丝绸之路的作用大大下降,中亚地区经济开始衰退,布哈拉汗国逐渐成了沙漠绿洲里一个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国。之后的几百年,它静静地守护在欧亚大陆的深处,保留和发展了伊斯兰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精华。

布哈拉分老城区和新城区,大部分古迹集中在老城区,除上述建筑外,还有米尔—阿拉伯神学院、库克里达什清真寺、丘尔-米诺尔宣礼塔等。

别样的世外桃源

到了布哈拉,少不了要到大校场旁的市场去走一走。这里有阿拉伯红宝石、香烟、香料、干果,还有石榴、葡萄、青李子等各色水果。布哈拉的石榴是中亚最有名的特产,不但粒大、色红,而且香甜可口。据说中国的石榴就是从中亚传来的,古称安石榴。“安”是指布哈拉(古称安国),“石”指塔什干(古称石国)。除了瓜果蔬菜外,最吸引人的是工艺品摊,琳琅满目什么都有。布哈拉人擅长手工艺制作,布哈拉的古地毯是古董地毯中的精品。还有金银首饰、丝织品也很出名。因为深居沙漠之中,司空见惯的是火红的太阳,所以丝织品中多以红色和亮黄色为主,就像是太阳和沙漠。

曾经读过一本介绍布哈拉的书,对布市有很多的形象概述。除了说它是“城市博物馆”外,还有“智慧的布哈拉”、“博学的布哈拉”(指有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和许多著名的诗人和科学家)之称,而“蓝色的布哈拉”则指这里的建筑多以蓝色为主调,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我认识的一个布哈拉人称他的故乡是“绅士的布哈拉”。布哈拉人讲究尊严和形象,他们做事不紧不慢,很有分寸,大多过着俭朴的生活。他们知识丰富,幽默诙谐,喜欢沉思甚至带点忧郁,或许,这正是布哈拉多出诗人和艺术家的原因吧。

短短的几天实在不能尽览布哈拉上百处古迹。临行前的傍晚,夕阳远远地挂在天边,给城市那若近若远的蓝色剪影镶上了一道金边,街上的人愈加显得暖暖的、懒懒的。古老而遥远的布哈拉突然让我觉得好亲切,恍然觉得这是一个别样的世外桃源,只是这里多了许多真实的历史痕迹。不同的文化、两样的空间,远在天边的一隅,却给我反璞归真的心灵涤荡,让我留连忘返。

②古国名。十六世纪初乌兹别克人建立的封建汗国。十五世纪后期,蒙古帖木儿帝国瓦解,游牧部落乌兹别克人从北方进占中亚,建立布哈拉汗国,定都布哈拉。实行贯族专政的封建统治,发展农牧经济。和中国、印度以及俄罗斯建立了队商贸易。1740年被波斯占领。1868年成为俄国的保护国。1920年成立布哈拉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24年并入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现为乌兹别克斯坦的一部分。

③州名。在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克孜勒库姆沙漠的南部,泽拉夫尚河下游。面积3.9万平方公里。人口101.7万(1985)。首府布哈拉。大部为沙漠,北部有库利朱克陶山(海拔785米),南部有绿洲。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约150毫米。阿姆河流经西境。原属布哈拉汗国。1868年成为帝俄保护国。1938年建州,八十年代初期,因分设纳沃伊州,面积大为减少。开采天然气和石油。以轧棉、缫丝、纺织等轻工业和油脂、罐头、酿酒等食品工业较为重要。耕地大部种植棉花。卡拉库尔畜牧业(绵羊)、养蚕业、园艺业发达。有通往俄罗斯欧洲部分和乌拉尔等地的天然气管道。重要城市有布哈拉和纳沃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