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桐为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传说古琴的发明人是伏羲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诗经

》、《乐记》等“琴”乐史料为据,古琴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

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①而鼓之 ,金②声③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译文:

工之侨得到了一根质地优良的桐木,把它砍削成琴,又安上弦弹奏,发出像金子一样的清脆声音,像玉器一样的回音,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美妙的琴了。工之侨把琴献给太常,太常让高级乐器师来鉴别,乐器师说:“(这琴)不古老。”把它还给了工之侨,工之侨把琴带回家,跟漆工商量,在琴上画了一些断续的纹路;又跟刻字工商量,在琴上刻了一些古代器皿上的题名;然后用匣子装着把它埋到土里。过了一年工之侨再挖出它来,抱着琴去街市上。一个有权势的人经过看到了这琴,用一百金买下了它,再献给朝廷。主管礼乐的官员们,传看这把琴,都说:“这琴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工之侨听说了,感叹说:“这个世界真可悲啊!难道只是这一张琴吗?没有一件事不是这样的。”

注解:(1)弦:安上琴弦

(2)金:像金子一样

(3)声:发声

(4)诸:兼词“之于”

语法现象:

1.易之以百金……(介后 正常语序——以百金易之)意义:文中工之侨得优质桐树凿而为琴,“弦而鼓之”,声如金钟玉磬。他视为天下第一良琴,便献给朝廷乐官,乐官竟说:“此琴非古物,毫无价值。”遂退还。工之侨便请来工匠,在琴上雕琢花纹,篆刻古字,并配以古色古香之琴匣,埋于土中。隔年后挖出售之于市,一位贵人竟视为古董,以百金重价购之献于朝廷。乐官们争相传看,赞不绝口:“此乃稀世珍宝也!”——同一张木琴,其“命运”和“价值”却前后如此不同;同一批乐官,其“眼光”和“见解”则相距何啻霄壤!实非琴之贵贱,而乃“古”令智昏也。有如说工之侨先是以“真货”试乐官之“慧眼”,不如说他后来是出于无奈而略施小技,以“假古董”“戏弄”了这批昏官们的不学无术与信口雌黄。如果文章到此结束,亦不失为一篇好的寓言。然而作者刘基却另有深意在焉。此时他笔锋一转,借工之侨之口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世事)莫不然也!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这就并非说琴,而是在“刺世”,谈的是社会与政治的悲剧了。这些不学无术的昏官腐僚们,掌握着国家盛衰、人才黜陟的大权,以其不辨良莠而又信口雌黄,必然导致人才埋没、国势衰微;假如不革除此弊,国之必亡乃成定势。一句“悲哉,世也!”的警世之叹,使“识琴”之喻升华为“国是”之议,无疑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