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沙漠,是指台湾海峡海底存在的“台湾浅滩”,总面积约1.5万k㎡、蕴含数百万亿立方米,可满足海峡两岸百余年的建筑用沙。中国科学家经实地考察并结合相关研究发现这一成果,并发表在2009年3月号《自然资源学报》上。
海底沙漠-简介以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石谦博士、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张君元研究员、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蔡爱智教授为主的研究小组,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发现了位于台湾海峡中南部的台湾浅滩蕴藏有丰富的沙资源。
石谦认为,这片“海底沙漠”的沉积物由中细沙组成,其中含有数量较丰的贝壳碎片、海滩岩和玄武岩砾等。
按在水深30米以内的浅滩计算,总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滩沙一直在巨大暴风浪和合成海流的作用下处于改造和运动状态,浅滩上几乎没有或极少有底栖生物,所以可称为“海底沙漠”。
研究组根据台湾浅滩的沙坡地貌、沉积物的分布范围初步评估总沙量达数百亿立方米之巨,如此庞大的浅滩沙可满足海峡两岸未来百年以上的建筑用沙需求。
海底沙漠-意义台湾浅滩的沉积物是由分选优、磨圆度很好的中细砂组成的,其中含有数量较丰的贝壳碎片、海滩岩和玄武岩砾等。以水深30米计算,浅滩的总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滩砂一直受巨大暴风浪和合成海流的作用处于改造和运动状态,浅滩上几乎没有或极少底栖生物,可称为海底沙漠。由于浅滩砂数量巨大而浅滩区水浅,虽然目前尚未在整个浅滩进行地质钻探,但研究组根据台湾浅滩的沙波地貌、沉积物的分布范围初步评估了浅滩砂的储量,若砂层的厚度平均以5米计,则总砂量将达数百亿立方米之巨,如此庞大的浅滩砂可满足海峡两岸未来百年以上的建筑用砂需求。
科研人员表示,台湾浅滩砂源地的出现,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积极研究和进一步探索前期开发所需的勘探和营运政策与措施,包括两岸的合作等。浅海和近海海岸带海底的海砂不能单纯当做建筑用砂料来开采,因其中常常含有有用的矿物成分,例如钛铁矿、红柱石、锆石、独居石等,尤其在粤东接近福建的外海。当富集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这种矿砂就成为海滨或者浅海海底砂矿。在将来开采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回收设置,以得到更大的效益。
海底沙漠-疑问大陆学者发表研究论文指出,台湾海峡拥有面积广大的海底沙漠,可做为砂石建材,蕴藏量足供两岸合作开采百年。台湾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相关学者则存疑;学者表示,台湾海峡确有许多沙丘存在,但粒径是否够粗、可做为砂石建材,仍有待评估。
台湾中山大学海洋系教授李忠潘指出,海砂粒径小于0.1毫米就不适合做建材;若小于0.625毫米就是泥。大陆学者指在台海发现的海底沙漠,具做为砂石建材的经济价值,他说:我们对这说法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