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位于屏东中心点,潮州平野广大,土地肥沃。东仰大武灵峰,西南接山坎顶乡、新埤乡,北距东港溪连拉竹田乡、万峦乡,东西约五公里面积四十二‧九六平公里。因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平均气温摄氏36度,最低摄氏6度,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
除东面倚中央山脉大武灵峰,其地势稍为高起外,全镇地势平坦,地势大致自东向西略为倾斜,其最高处约海拔19公尺,最低处约12公尺,坡度极小;镇内有民治溪自东向西流经,为天然之大排水沟。
[1]本镇地质属于现代冲积层,土壤则属黏土及冲积土为主。气候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约摄氏24度,全年气温变化不大,四季划分不甚显著。雨量年平均约3000公厘。每年五月至八月为雨季,雨量特多,冬季则雨量稀少;风向夏季多西南风,冬季多西风,全年则以西南风为多,适宜耕作。
人口、产业
经济发展概况潮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历年来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商业及服业则集中在潮州镇内。由潮州地区各类产业的就业人口资料来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虽然稍有下降的趋势,但仍占有近半的比例,例如,民国65年农业人口占63.5%,至76年仍占约47.1%;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有逐年增加的现象,不过仍仅占1/5左右,例如从事制造业人口,由民国65年的8.7%增加至76年的20.4%;从事商业及服务业人口,也有逐年增加的现象,且约占整个就业人口的1/4强,由民国65年的6.1%及16.1%,增加至76年的8.2%及17.8%。另外,潮州镇从事商业、运输仓储、金融保险及服务业的人口,占整个潮州地区的59.5%,45%,59%及43.4%,可见三级产业活动有集中在潮州镇的现象。目前本镇有21里,15666户,58796人。
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潮州地区的耕地面积至民国76年约为19322.81公颂,约占全县的24.6%,其中以米縠作物(占耕地14.6%,占全县26.2%),红豆(占耕地11.2%,占全县29.6%),毛豆(占耕地7.1%,占全县17%),芒果(占耕地6.4%,占全县31.4%),莲雾(占耕地11.8%,占全县27.7%)及槟榔(占耕地8.6%,占全县41.6%)等为主。
另外,由历年耕地面积的变迁显示,潮州地区的农作物,逐渐由米縠、大豆、甘藷等粮食作物,转作为高经济价值的作物,例如香蕉、菠萝、芒果、莲雾、槟榔等;其特性会随着市场波动而大量的转作,例如在民国60年代以香蕉、菠萝为主,到70年代转作为红豆、毛豆、莲雾及槟榔;尤其是槟榔,因平均成本低、劳动力需求低,而利润高,近年来有大量转作的趋势。
工业发展
工业发展潮州地区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在民国65~70年稍有增加的现象,但至民国70年以后,家数稍有下降的现象,但员工人数仍有增加,至民国75年底计有矿业5家、员工数29人,制造业279家、员工数4968人,营造业49家,员工数679人,且大部分集中在潮州镇。其中主要为食品制造业(84家),金属制造业(58家),木竹家俱制造业(34家),纺织业(30家)。另外,依75年工商普查数据显示,潮州地区平均每家工厂员工数为17.6人,且有部份委托外包非正式网络的现象(约占14.4%)系属中小规模的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