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幼南1965年出生,毕业于江苏省靖江中学,1982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1986年获得郭沫若奖学金,1987年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非线性光学材料硕士学位。1991年夏幼南赴美留学,1993年,获宾州大学无机化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师从George M. Whitesides教授,论文题目是“Soft Lithography: Micro- and Nanofabrication Based on Microcontact Printing and Replica Molding”。 96-97. 7做博士后研究,97. 7起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任助理教授,他的课题组目前承担研究项目5项,经费达32万美金。已在《Science》,《Nature》,《J. Am. Chem. Soc.》,《Adv. Mater.》等刊物上发表了50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24篇,其中包括在《Angew. Chem. Int. Ed.》及《Annu. Rev. Mater. Sci.》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六篇特邀综述论文。文章发表后,引用八十余次。1997年因科研成绩突出在美国1997年在美国获Dreyfus New Faculty Award和ICI Student Award Finalist奖。主要研究领域是纳米结构材料,发明和发展了软刻技术,使用弹性材料作为模子或印章来制作纳米及亚微米结构。2009年度世界前十位化学家。
主要工作创新点包括
(1)将图形化技术发展到功能高聚物的加工与应用。使用具有连续网状的管道结构的弹性模板,制备不同图形的聚合物无支撑薄膜,文章发表在《Nature》上。
(2)用弹性模子作为模板制备出多元的微米、亚微米光学表面,可用来制备具有比常规方法更小周期的衍射光栅;制备平面或曲面的有梯度的闪烁衍射光栅,其周期随位置连续改变。可以在接近半球体的表面上制备图形化的结构。可以制备正交的微透镜阵列。这些多元的图形化的微结构用其他方法难以制备。工作发表在<>上。
(3)发现了一种新的控制生长微观图形化的定向阵列的介孔(mesoscopic)SiO2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用来在非导电性的基片上制备定向排列的、具有任意微观结构的介孔管(mesoporous channels)。文章发表在《Nature》上。
(4)发展了一种新的微刻(microcontact printing)方法。将微刻技术发展到亚微米范围而不需高分辩率的光刻技术,利用反应液在固体表面可控制的活性扩展,降低通过微刻技术制得的结构的尺寸。文章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软刻技术能制作的最小结构在30nm, 而目前用光刻能制作的最小结构在于250nm左右,因此这种技术可望用于末来的纳米电子元件的制作,将提供更小的,更快的三极管及其它电子元件。另外,此技术还可以用于曲面结构的制作和其他材料微加工,这对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对信息工业和微电子、光电器件的制备具有非法重要的意义。
美国化学会宣布,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化学系教授夏幼南因其在化学、物理以及纳米材料应用方面的卓越成就,荣获2005年度贝克兰奖。颁奖宴会于11月10日在新泽西州茉莉山庄的朗讯公司总部进行,夏幼南受邀出席,并在颁奖座谈会上做主题演讲。贝克兰奖用于奖励纯粹化学或工业化学的杰出成就,该奖仅包括五千美元奖金和金质奖章一枚。奖金虽微薄,奖章却成色十足,被认为美国材料化学界最高荣誉。根据美国化学会资料,夏幼南是六十年来第一位获贝克兰奖的华人化学家。
荣获贝克兰奖之前,夏幼南已获得多个学术界奖励,他1997年因科研成就获德雷福新教授奖(Dreyfus New Faculty Award);1999年,获得美国化学会拉梅尔奖(Victor K. LaMer Award);2000年,他连续获得斯隆研究奖(Research Fellow)、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杰出青年教授奖(Faculty Early Career Development Award)、帕克基金会(the 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Foundation)科学工程研究奖(Fellow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夏幼南的一位学生接受采访时称赞,夏幼南对于科研趋势有着非同寻常的敏锐,“是一位严格而仔细的教授,也是挺好的导师,特别关心学生”。夏幼南教授一直关注祖国科技发展。夏幼南作为国际著名的怀利(WILEY)出版公司出版的《Advanced Materials》编委,组织出版了该刊物的中国专辑,以五星红旗为封面,集中展示了我国材料科学前沿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2005年作为中国科大为引进依托单位的微尺度物理化学研究团队,获得中国科学院“海外知名学者”称号。
夏幼南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E-mail: xia@chem.washington.edu大事年表1965年出生
1986年Guo-Mo-Rou Award for the Best Student
198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化学)
1988年Stone-Corporation Award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Study(by:Gradu
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990年获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非线性光学材料硕士学位
1991年夏幼南赴美留学
1993年获宾西法尼亚大学获无机化学硕士学位(导师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lan G.
MacDiarmid教授)
1996年获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导师为George M.Whitesides教授
论文题目是“Soft Lithography: Micro- and Nanofabrication Based on
Microcontact Printing and Replica Molding”
1996-1997.7做博士后研究
1997.7夏幼南出任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化学系,先后任助教授、教授
1997年Camille and Henry Dreyfus New Faculty Award
1997年ICI Student Award Finalist奖
1999年ACS Victor K. LaMer Award(美国化学会拉梅尔奖),
1999年Oversea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2000年NSF Early Career Development Award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杰出青年教
授奖)
2000年Alfred P. Sloan Research Fellow (斯隆研究奖)
2000年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Fellow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帕克基金会
科学工程研究奖)
2002年Camille Dreyfus Teacher Scholar
2005年因其在化学、物理以及纳米材料应用方面的卓越成就,荣获Leo Hendrik
Baekeland Award (贝克兰奖)。贝克兰奖用于奖励纯粹化学或工业化学的杰出成就,该
奖仅包括五千美元奖金和金质奖章一枚。奖金虽微薄,奖章却成色十足,被认为美国材
料化学界最高荣誉。根据美国化学会资料,夏幼南是六十年来第一位获贝克兰奖的华人
化学家。
2005年作为中国科大为引进依托单位的微尺度物理化学研究团队,获中国科学院“海外
知名学者”称号。
2006年NIH Director's Pioneer Award (NDPA),全美有400多位科学家角逐“先锋奖”
,夏幼南成为13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化学家。
2006年底美ThomsonScientific公司数据库发布了近十年材料领域内论文总引用数的研究
人员名单中,夏幼南名列世界第三位
2007年9月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工作,任教授
2009年12月入选世界排名机构Times High Education的2009年度世界前十位化学家(Top Ten Chemists),排名第五
夏幼南教授生长在一个教师之家,他的家庭三代人中共有9位教师。在夏幼南的三姐 、外国语学校教师夏幼芳的家中,记者见到了夏幼南的母亲陈瑞英。76岁的陈奶奶告诉 学期都是三好学生。夏幼南上高三时,晚上大家都热得在屋外乘凉,他为了躲避蚊子叮 咬,穿上高筒靴,在煤油灯下挥汗学习。上大学期间,夏幼南学习成绩每年都是年级前三名,毕业时获得该大学的最高奖项:郭沫若奖学金。
张文新是夏幼南上高中时的班主任,他对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至今仍记忆犹新。夏幼南性格内向,学习刻苦,特别善于思考,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对书本上的知识点,他不但理解概念本身意义,还能掌握概念的延伸和相关知识。
夏幼南教授从事纳米技术、材料科学、表面化学研究,多次获奖。为“Nano Letters”副主编,“Langmuir”“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多个刊物的编委。
夏幼南教授一直关注祖国科技发展。夏幼南作为国际著名的WILEY出版公司出版的《Advanced Materials》编委,组织出版了该刊物的中国专辑,以五星红旗为封面,集中展示了我国材料科学前沿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自从1997年在美国化学界展开独立科研探索以来,夏幼南充分利用交叉科学的机会,大胆而又创新地融汇化学基础研究于新型纳米材料的探索中。他的研究团队率先尝试着通过理解和控制纳米结构的形成过程而巧妙地设计各种不同形貌规格的纳米材料。他们的长期目标是逐步完善纳米材料“ 设计规则”,建立大规模生产纳米材料的科学平台,从而将“纳米技术”造福于电子、光子、催化、信息储存和药物等各个领域。
科研方向:nanotechnology,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otonic devices,cell biology
(Recently, the group starts to move into cell biology by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nanomaterials to develop novel tools for studying complex biological systems. Students work collaboratively, develop fundamental skills of these areas, and emerge as generalists.)
截至2008年年初,夏幼南教授共计发表文章近300篇(web of science 搜索为264篇)
SCIENCE,NATURE:3 篇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4 篇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8 篇
ADVANCED MATERIALS:55 篇
NANO LETTERS :31 篇
CHEMICAL REVIEWS:1 篇
CHEMISTRY OF MATERIALS:8 篇
LANGMUIR:15 篇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1 篇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6 篇
以下为夏的被引用数量最多的前十位文章排名(from:web of science)
1. Xia YN, Yang PD, Sun YG, et al.
On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15 (5): 353-389 MAR 4 2003
Times Cited: 1556
2. Sun YG, Xia YN
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SCIENCE 298 (5601): 2176-2179 DEC 13 2002
Times Cited: 796
3. Xia YN, Whitesides GM
Soft lithography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SCIENCE 28: 153-184 1998
Times Cited: 644
4. Xia YN, Gates B, Yin YD, et al.
Monodispersed colloidal spheres: Old materials with new appl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12 (10): 693-713 MAY 17 2000
Times Cited: 631
5. Xia YN, Rogers JA, Paul KE, et al.
Unconventional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and patterning nanostructures
CHEMICAL REVIEWS 99 (7): 1823-1848 JUL 1999
Times Cited: 616
6. Xia YN, Whitesides GM
Soft lithography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37 (5): 551-575 MAR 16 1998
Times Cited: 352
7. KIM E, XIA YN, WHITESIDES GM
POLYMER MICROSTRUCTURES FORMED BY MOLDING IN CAPILLARIES
NATURE 376 (6541): 581-584 AUG 17 1995
Times Cited: 298
8. Zhong ZY, Yin YD, Gates B, et al.
Preparation of mesoscale hollow spheres of TiO2 and SnO2 by templating
against crystalline
arrays of polystyrene beads
ADVANCED MATERIALS 12 (3): 206+ FEB 3 2000
Times Cited: 275
9. Sun YG, Gates B, Mayers B, et al.
Crystalline silver nanowires by soft solution processing
NANO LETTERS 2 (2): 165-168 FEB 2002
Times Cited: 264
10. Li D, Xia YN
Electrospinning of nanofibers: Reinventing the wheel?
ADVANCED MATERIALS 16 (14): 1151-1170 JUL 19 2004
Times Cited: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