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蕊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梁蕊兰,女,原名梁瑞君,清宣统二年出生于吉林市的一个梨园世家,后移居静海县梁头村。受其母翠灵芝影响,自幼热爱河北梆子艺术。自9岁登台演戏后,曾随戏班在静海、青县、盐山、海城等地献艺。后来,从师岳子先。几年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高音亮而不噪,低音厚而不死;用气足而不浊,咬字清而不僵;板眼准而不死,行腔顺而不平。 15岁时,到津挂牌首演,在《春秋配》的《捡柴》一折戏中,成功地创造了“一板三眼”到底的慢板唱腔,被当时戏曲界同行誉为一绝,她的名子从此轰动津城。以后10余年间,演技逐渐臻于炉火纯青,成为津、沪等地红极一时的河北梆子名流。她的戏路较宽,除青衣行当外,闺门旦、老生戏亦颇见功夫。扮演《辕门斩子》中的杨六郎,《牧羊圈》中的朱春登,《假金牌》中的孙伯扬,《宝莲灯》中的刘彦昌等角色,既保持了前人的演唱精华,又另辟蹊径,创作出许多精采的表演和唱腔。

抗日战争初期,她多次冒着风险把敌人的情报送给八路军,多次把紧缺物资转运到革命根据地。

新中国建立后,一度是天津复兴剧社、中华茶园的主演。在1954年举行的“天津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以《捡柴》一折戏,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1956年辍演,任天津戏校河北梆子科长。转年,被划为“右派”。1958年后,任天津河北梆子剧院附属学校教师。1987年在津病逝。生前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天津市河东区政协委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