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是人们祭奠亡灵的日子,在通往公墓的山口,祭奠的人们争相在小商小贩手里购买祭品,祭品可谓五花八门,除了通用的烧纸,金元宝以外,最为抢手的是纸扎的“电视机”,“小轿车”。另类祭品的出现与流行,不仅使祭奠变了味,使“清明节”变了味。究其原因,还是某些人的畸形心态和错位的价值观在作怪。
清明节的意义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缅怀先人、充满人情味的一个传统节日,通过为已故去的人扫墓祭奠,来抒发对故亲先人的哀思与怀念之情。国家从2008年开始,每到清明节时放假一天,让人们去为已故的亲人扫墓祭奠,也体现了对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视。
文化批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本是诗人杜牧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有感而发。但诗人不会想到,古今祭扫故人差别未免太过悬殊。当下在某些地方,传统的祭扫活动渐渐变了味,一些现代生活用品被人们“开发”成了祭扫用品。什么“纸家电”、“纸轿车”“纸别墅”之类已经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一些小贩推出“保镖”、“三陪女”、“伟哥”、“安全套”等这样的“另类祭品”,让先人“享用”,让人大跌眼镜。
另类祭品与其说是在祭奠逝者,不如说真实地展示了祭奠者自己的畸形心态和错位价值观。这辱没了逝者,辱没了“清明”!
“另类祭品”的出现是传统祭奠风俗的一种异化。我们知道,像祭奠活动这样的传统风俗,不仅涉及一个民族人群的心理感情,同时,还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到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所以,如何进行文明拜祭,本身确实是一个需要理性面对的问题。我想,这实际上要求人们处理好当代科学教育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
像清明祭奠这种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总体上说,是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它寄予了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哀思。可是,当人们在这种民俗行为中掺杂了某些腐朽或庸俗的东西,就背离了这一民俗的本质。比如,由生者为死者提供“家电用品”,大量焚烧“时代祭品”,这本身就缺少一定的科学素养。而这种行为如果大面积地为人们所接受,并传袭下去,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消极的民族文化。这种风俗习惯背离了文明时代的进程,朝着某种不够健康的方向发展。
提倡文明祭祖清明拜祭这样的传统习俗,一味地“封”、“堵”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在尊重传统民风民俗的同时,必须注入健康文化的因子进行滋养,通过教育引导,使人们对其中落后的思想意识有理性的感悟认识,以达到自觉移风易俗的目的。另外,最主要的是要下大力气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要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不断提高民众的科学知识和文明意识。只有活着的人不庸俗,才不至于做出有辱先人的一些庸俗的行径出来。无疑,只有将科学、健康、文明的观念充实到民俗习惯之中,才能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
火葬场烧祭品的祭拜者还是少数,“我们提倡文明祭祖,希望群众有科学的祭祀观,破除迷信,不要把现实中的阴暗面折射到祭扫行为中。”祭品没有正规的生产和售卖程序,产品质量低劣,价格虚高。“现在的网上扫墓和绿色祭祀才是我们推崇的时尚,也是祭扫最终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