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平市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这里共有412余座古戏台,散布于全市各乡村,建筑时间从明清至当代,跨越500余年。其数量的庞大及呈地质层状发展的清晰脉络
,当属罕见。 乐平的古戏台不仅多,而且还很精美。湖北一家黄梅戏剧团曾来乐平市观峰乡演出,他们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到过许多地方演出,但在这么漂亮的戏台上演戏还是第一次。”而观峰的几座古戏台还不算最精美,还不足以成为乐平古戏台的代表。
乐平古戏台大致分为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万年台五种,其中最多见的是祠堂台和万年台。不管是哪种戏台,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格局:均为传统的砖木结构,正面均为牌楼式,三楼五楼不等。屋脊中央一律插有方天画戟,有的方天画戟插在彩瓷宝顶上,屋脊的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正面上方都有极挺拔的飞檐翘角,檐下悬挂着风铃铁马;戏台天棚中央是华丽的藻井。台上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琼花瑶草、祥禽瑞兽,游梁、随枋、三架梁、抢头梁、穿插枋上及牌楼各层之间,则雕刻了许多戏文。在这些戏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魁星点斗》、《九老天宫》、《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几种。
正如赣剧有着众多流派和声腔一样,乐平古戏台在统一的地域色彩中,又显示出各自不同的个性风格。这也许就是乐平古戏台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
乐平古戏台数量如此之多,建筑艺术如此精湛,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乐平是赣剧流行的腹地,而赣剧又是以搬演宫廷大戏为主的剧种,戏台雄伟壮观是为适应演出风格,另外,戏台多说明这里的人好戏。如此解释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不能说明古戏台的全部。
中国农村,几千年来始终保持着氏族宗法血缘传统,聚族而居、同姓一村,这种传统又通过宗谱和祠堂不断得到强调和巩固,戏台的出现则使这种传统达到了极致。宗谱是维系宗法关系的纽带,祠堂一般不许外姓涉足,那么,有关宗族的荣耀,小到添丁进口,大到升官显耀,便只有通过戏台向外界尽情地展示。没有一座庄重雄伟的戏台来举行隆重的仪式,是不可想象的,于是,戏台又多了一重功能——衡量宗族经济实力的天平。
由此我们就不难明白乐平古戏台为何多姿多彩,争奇斗艳。宗族间的明着攀比,暗里较戏在戏台的建造上展露得淋漓尽致。有这么一个故事:镇桥神溪华家的戏台建成后,台上正中的匾额上题的是“顶可以”,自满中隐藏着自傲;镇桥浒崦戏台落成后,就毫不客气地题上“久看愈好”;镇桥徐家戏台匾额为“百看不厌”,更有一种自满自得情绪。至于“还眼债”一说,不排除人们对建筑造价和艺术不上档次戏台的揶揄和鄙薄。如今,“久看愈好”似乎真成了已应验的谶语,浒崦戏台已成为乐平古戏台的首席代表,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乐平古戏台的繁荣与宗法相关的原因应该还有另外一个——攀华宗。各华宗之间平时少不了拉拉关系,联络感情,“走亲走亲,越走越亲”。但宗族之间象户家,经常有什么生日、上梁、红白喜事。于是,古戏台又成了维系华宗感情的纽带,游台庆典虽然只有一次,但重修庆典,请对方戏班来演演“华宗戏”,却是随时可行的。
古戏台在乐平人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还来自对神权和王权的崇拜。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戏台可以镇邪,这一点无论是从戏台的外观还是游台谱戏开台剧目上都可以看出。凡是看过乐平古戏台的人,都不难发现:乐平古戏台的造型受佛教建筑的影响很大。屋脊中央的彩瓷宝顶,其实是一座微缩宝塔,那莲花瓣或螺旋状的藻井,应该是佛座佛髻的启示,鳌鱼来自观音传说,而那飞檐下的风铃铁马则明显是搬自梵宫寺庙。戏台落成,游台庆典的第一出戏必是《九老天宫》,而这是一出戴傩面具表演的戏,驱邪的功用非常明显。
上图为乐平市镇桥镇吊钟形村的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