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盐官镇郭店村郭店村位于海宁市盐官镇西北部,南靠郭店集镇,北靠沪杭铁路,东靠斜郭塘,西靠周王庙上林村,交通便利。
全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52亩,其中水田2950亩,专桑563亩,辖区内有29个村民小组,农业总户数1197户,承包户1235户,总人口4441人,党员99人,村民代表73人,农民以传统的种桑养蚕,粮油,畜牧渔业和新兴产业。
生态环境良好,周边没有工业污染源。全村引水河道四条,总长7.2公里。2005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9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87元。村集体固定资产516.2万元,村集体可支配资金80.34万元,人均可支配资金达到182.42元。
2、湖北省荆州市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简介郭店村地处荆门西南边陲,紧靠三国古城荆州,207国道、荆沙铁路和襄荆高速公路横贯全境,从长江沙市码头北行16公里即到。楚国的后花园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楚国傲立群雄,建都纪南城,并在此煊赫了400余年,历经二十余代君王,不少王孙贵族死后均葬于郭店村一带,郭店村由此被誉为“楚国的后花园”。
郭店村现有封土堆的墓葬100多座,无封土堆的墓葬不计其数,堪称宝贵的地下文库。距纪山镇中心集镇南约4公里的郭家岗一号古墓,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现存祭台、台阶等,出土了稀世国宝“战国第一女尸”和7件国家馆藏一级文物。
1993年10月,考古人员在发掘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时出土的楚简,是先秦时期的“简书”。经过专家释读、考证,证实这批竹简共804枚,其中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汉字,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郭店楚简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其中道家文献《老子》利用竹简由长到短的变化显示着形成时代上的由早到晚的先后顺序,它是时代最早、文字最原始的道家著作。中国第一古湿尸“中国第一古湿尸”惊世骇俗。1994年,纪山镇郭家岗一号楚墓出土一具战国女性古尸,入葬年代距今2300余年。古尸出土时身体上包裹有大量丝织衣物,网络状的纹理清晰可见,用手拉,还有一定的强度。古尸外观形态保存完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古湿尸”。
村内的郭滩水库兴建于1973年年,大坝长640米,总库容144万方,有效库容55万方,灌溉面积6700亩,养殖水面250亩,建有1500亩的优质花卉苗木基地,水库水质清澈明亮,两岸绿树成荫。
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美丽的郭滩水库,形成了历史与现代、古文化与现代产业交织的奇观。郭店楚简郭店旅游产品丰富。“郭店楚简”名扬天下,其复制品更是被无数人所收藏,与正在规模化发展的郭店调味品一起构起了系列旅游产品。目前,全村已建成优质苗木、优质稻、特种水产品、名优养殖等特色农业基地。生态观光目前,郭店正在建设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文化考察等景点项目。在郭店楚简出土地修建小型陈列馆、古玩店,展示和销售简书复制品、古籍复制品、诸子画像等,由专业人员讲解中国古代哲学史、楚文化史,深化文化内涵。新建楚文化学术中心,承接楚文化大型学术研讨会,将其打造成全国乃至全世界楚文化学术中心。修建陈列馆,陈列出土文物或复制品,重点展示中国帝王墓葬方式,配典型墓葬文化图片、介绍古墓葬知识的文字说明。同时,修建楚国民俗风情街,包括楚街、美食园、歌舞馆、古玩店、楚国名人雕像等,将其打造成纪山楚文化旅游区休闲带。[1]
3、河南省洛阳市栾川赤土店镇郭店村郭店村位于赤土店镇2公里处,全村12个居民组,共555户2152口人,面积4.5平方公里,村里主导产业靠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3437元。
在新农村建设中,郭店村按照“科学规划、示范引导、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新农村发展思路,以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林业生态村建设为重点,使全村面貌明显改观。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投资80余万元,硬化9个组8公里组组通道路,硬化入户道路2.6公里,铺设排水管道1200米,整修河道400米5200平方米,架设自来水1500余米;二是文化休闲设施建设到位。投资30余万元,建成了一个漫步、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广场;三是造林绿化工程遍地开花。投资60余万元从赤土店村至郭店村头道沟公路沿线共栽植柿子树和各类观赏树种8000余棵,空闲地绿化2900平方米;四村容村貌大大改观。新建形状不一的小别墅150余栋,改造民房89座,粉刷房屋270间,庭院硬化1400平方米,改厕改圈改厨78间,建设沼气36座;五是居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全村购买小轿车50多辆、货车30多辆,购买电脑、冰箱、洗衣机300多台;六是卫生状况持续良好。建垃圾填埋场一个、垃圾池16个,清运垃圾2400余方,确定了3名卫生保洁员,保证卫生经常性干净整洁。[2]
4、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南港镇郭店村郭店村位于南港镇位于南港镇南部,距舒城县城20公里左右,与本县四大名山之一-华盖山相望,地貌为山区丘岗相结合。全村420户,人口1200人,旱地210亩,水田640亩,山场6000亩,
郭店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有着光荣传统革命老区孕育着许多英雄儿女。革命战争时期,他们满怀激情投身报国,有的献出宝贵生命。周启瑞就是他们杰出代表。烈士的纪念碑高高矗立在家乡故土。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很多青年学生祭祀扫墓缅怀先烈事迹,激发爱国之情。境内有一棵百年古树——大柏树,至今仍然枝繁叶茂,它见证着我村的仓桑与变化。我们注重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目前为止,在读或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有多人。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多方努力,筹资一百多万元修建了贯穿全村的柏油公路,结束了本村主干道的历史,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学校重新修建,村庄有规划,居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沿着公路两边观看,配套设施齐全,楼房错落有致,户户通电话,人人看上有线电神曲,机动车辆到达每户门口,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近几年,本村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特色产业为板栗和茶叶,正常年份一般农户板栗收入都在千元以上甚至几千元,少数农户达万元。茶叶是本村传统经济,随着市场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变化。民营企业主张敦宏生产制作的皖西小花舒城兰苑,在全国茶叶名牌榜上有名,产品走出家门,远销到长三角地区。对本地区茶叶经济发展不仅有着现实意义,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传统的经济发展也带动其它经济发展,这几年养殖业也开始兴起,主要是养鸡为主。特色种植如中药材也开始形成。
热情的人民,宽松的环境也为筑巢引凤提供了条件。好华食品厂、石料开采民营企业先后花落本村,这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也为部分多余劳动力找到出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座落在本村北边的关圣洞更是远近闻名,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据有关史料记载:十九世纪中叶,有位叫何略道长来到此地,他为关公关云长威武英勇、忠贞不阿的精神所感动而创建的。百年来香火久盛不衰,十年动乱关圣洞难逃厄运,庙宇被毁,僧人被赶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恢复发扬传统,百业俱兴,关圣洞也重新得到新生,在释慧学(花和尚)法师主持下,庙宇恢复重建,他本人也归依九华山门下,关圣洞从此正式成为佛教道场。2006年,在镇村两级支持下,重新扩建道路,聘来外地僧侣重新翻建大佛殿,现在两座佛殿先后落成,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佛教事业发展,这对弘扬佛学文化,净化人们思想,引导人心向善,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