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胡岳华,男,汉族,1962年1月出生,湖南湘潭人,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1月参加工作,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矿物加工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
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中南矿冶学院矿山系选矿专业学习;
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中南矿冶学院矿山系选矿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
1985年1月至1989年7月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矿物加工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
1985年1月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留校任教,1986年7月晋升讲师,1991年12月晋升教授,1993年7月至1995年5月任矿物工程系副系主任,1995年9月至1998年2月美国犹他大学做访问学者,1998年2月任矿物工程系教授、博导、副系主任,1999年6月任矿物工程系主任,2000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2年4月任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2008年9月任中南大学校长助理,2010年4月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十佳青年和跨世纪人才;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三届青年教师奖,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已取得的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评价作为负责或主研人员承担过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攻关、3项博士点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9项。
1.首次提出“浮选体系溶液化学计算与设计”新的学术思想,建立了系统的矿物浮选分离条件的溶液化学计算与预测理论体系。
2.研究了矿物表面相互转化对矿物表面电性与浮选行为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盐类矿物难以分离的本质原因。提出了矿物表面转化临界条件的溶液化学计算与预测图解法和控制表面转化以控制浮选分离的溶液化学原理。
3.采用多种溶液化学计算图解法,研究矿物/浮选剂相互作用,预测矿物最佳浮选行为与分离的溶液化学条件,从而设计浮选分离方案。
4.首次将界面极性相互作用理论用于细粒浮选研究,得出矿粒间水化排斥或疏水吸引作用主要归因于颗粒间界面极性相互作用。根据扩展的DLVO理论,用界面极性相互作用能曲线预测矿粒间的凝聚与分散行为。
5.提出了紊流条件下颗粒群间相互作用的“粗粒效应”定量判据。
上述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2部,分获全国优秀图书奖与中国图书奖;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论文79篇,国际会议12篇,其中,在国际权威刊物J.Coll.Int.Sci.和Surf. Sci.等上7篇,被SCI收录4篇,EI收录11篇,被同行引用111篇次。
三、拟开展研究工作设想的要点及其科学意义
系统开展复杂低品位矿物资源加工利用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理论上着重研究复杂硫化矿磨-浮体系中固-固界面及固-液界面电化学反应机理与机械(电)化学行为。研究低品位矿生物浸出体系中,浸矿细菌的选育、浸矿细菌分子生物学机理、浸矿过程电化学与动力学及细菌浸矿中催化剂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电位调控浮选及生物浸出-萃取-电积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获得工业应用。这些研究对于解决我国特有的复杂低品位矿物资源加工利用难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望形成新的学科方向。
四、已具备和可利用的研究工作条件
申请者已主持完成了矿物浮选溶液化学、微细粒矿物浮选与低品位铜的生物浸出工艺等研究工作,并取得出色成果。申请者所在单位是全国重点学科,和国家有色局生物溶浸技术重点实验室,有由10余位中青年正副教授组成的学术队伍,具备各种理论与实验研究条件,以及国内外良好的科研协作关系,为本项工作的完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