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学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厦门大学主办、国家教育部主管的高层次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办于1926年4月,办刊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厦门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亲自筹划,《厦门大学学报》在停办七年之后,于1952年7月复刊,成为解放后最早复办的大学学报,对后来全国各高校学报的复刊或创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受到教育部的表扬。

近十几年来,我刊坚持以学术为重、社会效益为重的办刊宗旨,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确立了自己的学术个性。一方面努力发挥本校的学术优势,设置了“台湾研究”、“南洋研究”等体现本校学术专长的栏目;另一方面追踪学术界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设计了“前沿课题研究与述评”、“现代性研究”等相应的系列专栏,形成了“立足本校优势,关注学术前沿”的办刊特色。

我刊实行开放式办刊方针,建立以审稿用稿为核心内容的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实行同行专家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建立公正的审稿、用稿程序,为学术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多年来,我刊的质量不断提高,并一直保持较高的摘转率。根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委托陕西师大图书馆所做的高校文科学报摘转率统计表,我刊近五年(1999-2003年)的平均摘转率在全国近千家文科学报中名列第一,其中2001年第二,2002年第一,2003年第二。

随着学术质量的提高,我刊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先后被评为“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2001年底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评定的“中国期刊方阵”;1999年和2002年两次蝉联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定的“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

2003年11月,我刊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在首批入选的11家高校社科期刊中排名第八。“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旨在展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一个重大工程;其最终目标是培育出5-10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科期刊。2004年2月,教育部社政司与我校、我编辑部签订了“名刊工程建设协议书”,这标志着我刊的名刊工程建设正式启动,进入实施时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的发行范围遍及美、英、法、德、奥、加、日、俄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经过8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不懈努力,《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