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大埔腔台湾省的客家方言属于客家方言系的粤台片,其中又包括四县腔、海陆腔、大埔腔、饶平腔、永定腔、汀州腔、丰顺腔等。
大埔指潮州府的大埔县。潮州府的客家移民,占客家移民总数的第三位。
说大埔腔的地区主要是台中县的东势、石岗、新社一带。
大埔腔客家话和四县腔一样有六个本调,但是由于多了超阴平和去声变调两个变调,所以变为八个声调。大埔腔中的降调比较多(上、去),升调很少(只有超阴平一个),所以听起来比较重且硬。
大埔腔和海陆腔一样,有舌尖面音的存在,还多了擦音声母ㄖ。用的语词也和海陆腔比较接近。但是其调值却和四县腔比较接近。
在声母上有些四县的f声母念为kh,例如苦(khu31)、裤(khu53)。有些h声母念为kh,例如客(khak2)、起(khi31)。而属于中古照三系字的念法也和属于照二系的不同。大埔腔中有的韵母和四县腔不同。例如ang的韵在大埔腔中很多变为en,像是“听(then33)”、“厅”等。还有ai变为e,如“泥(ne11)”。ieu变iau,如“桥(khiau11)”。i变ui例如“杯(bui33)”。on变an,如碗(van31)。还有一些字的音也不同。例如国念做kuat2,而不是kuet,猫念做ngiau53而不是meu。
大埔腔有一些和其他地方不同的语词。像是一样说“共款”不说“共样”,表示动作进行中的语尾助词说“紧”而不说“等”,表示完成的助词用phet而不用thet,表示只有的语尾助词用“宁”不用“定定”,可以说“使得”不说“做得”等。而且没有名词的语尾。例如四县中“桌仔”、“扇仔”的那个“仔”在大埔腔中完全没有。很多常用词也有连音的现象。例如今天(kin pu ngit)连音为kim pi,他们(kia nen)连音成kien等。可以说大埔腔客家话是又重又短。而大埔腔在变调上平声和去声都可能变调,但没有一定的规则。
调值:阴平33、阳平11、上31、去53、阴入2、阳入5、超阴平24、去声变调55。
台湾客腔简介台湾省的客家方言属于客家方言系的粤台片,其中又包括四县腔、海陆腔、大埔腔、饶平腔、永定腔、汀州腔、诏安腔等。
1、四县腔
主要为祖籍广东嘉应州的蕉岭县,其次也有来自蕉岭周边嘉应州的梅县、平远、五华(长乐)、兴宁的移民。大陆一般称粤台片程乡小片,属嘉应客群。在台湾客家移民中,以嘉应州的人数最多,约占全省客家人数的三分之二。分布在南部的高屏地区,和北部苗栗、桃园一带。
2、海陆腔
主要为祖籍广东惠州府的海丰县、陆丰县,其次也有来自海陆周边的普宁、陆河、和平、龙川、紫金、河源、连平。大陆一般称粤台片海陆小片,属新惠客群,又分入半山客类。惠州府的客家移民,台湾一般认为统一仅使用海陆腔。惠州府来的移民,占客家移民总数的第二位。新竹县竹东、湖口、新丰、新埔、关西、芎林、横山、北埔、峨眉、宝山和桃园县的新屋、观音一带最为集中。
3、饶平腔
主要为祖籍广东潮州府饶平县,与大埔腔、丰顺腔共同构成台湾客家原籍的第三位--潮州府裔。大陆一般称为粤台片半山客类。苗栗卓兰、彰化员林、永靖、田尾等地及少数参杂。
4、永定腔
主要为祖籍福建汀州府永定县,其次也有来自上杭、武平、龙岩州(今新罗)。台北县三芝、石门乡为主。永定腔、汀州腔、诏安腔,可以统称为福建裔客家人。
5、汀州腔
主要为祖籍福建汀州府长汀县,其次也有来自长汀县周边的连城、清流、宁化。以云林仑背、西螺及桃园八德、大溪为主。
6、诏安腔
主要为祖籍福建漳州府诏安县,其次也有来自漳州府的云霄、平和、南靖、华安等县的客家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