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氧等离子体医疗”的发展由来和名称沿革--
“超氧等离子体”的名称,经历了“单一物质”概念—→“混合物”概念—→“等离子体”概念的一系列演化发展过程。 “臭氧(Ozone)”、“O2- O3(Oxygen-ozone)混合气体”等都是它曾经被叫过的名称。
早在一百多年前,欧洲一些医生中已经出现了将氧电离用于治疗的临床实践活动。第一次报告则在晚些时候出现于1920年英国医学期刊 The Lancet。由于在那个时候世人对粒子物理世界的认识非常有限,这种使用电离氧的临床医疗当时被医生们称之为臭氧医疗(Ozone Therapy)。虽然臭氧医疗这种名称至今还在一部分医生当中被沿用,但其片面性已经越来越不能被大多数医生所接受,因为医学试验已经证实临床疗效并不与臭氧这种单一物质的含量呈单一的正比例关系。此后,“O2-O3混合气体(O2-O3 Gaseous Mixture)”等名词也相继被一些医生提了出来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但是这些概念都没能完整概括这种由氧电离产生的物质的特性。直到“等离子体(Plasma)”这个概念的引入,才完整、准确地概括了被定义对象的物质本质。
我国引进这项临床医疗技术的时间较晚。《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年4月第36卷第4期上第一军医大学研究团队发表论文《经皮腰椎间盘内臭氧注射的动物实验研究》;时隔一年,《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年9月第37卷第9期上同一作者群体又发表了另一篇论文《经皮穿刺O2-O3混合气体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比这两篇论文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作者群定义同一概念所使用的名词已经由 “臭氧”修正为“O2-O3混合气体”。时间又过了一年,在2004年10月召开的一次 “西安市医药监督局专家鉴定会”上,“超氧等离子体”这个名词被正式向会议提出并经专家组讨论通过。从关键名词一年一大变的演变速度,我们可喜地看到这项医疗技术在我国正处于一个生机蓬勃、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
目前,高达数百万的病例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种物质的治疗作用,但是国际国内对其治疗的机理还都处于研究探索之中。回顾医学史我们会发现每一次医学进步都离不开临床医学的巨大贡献,我们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必须以一种对生命负责的严肃态度、对科学负责的严谨态度勇敢地迎接历史机遇的挑战!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铁生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教授
第五届全国介入放射学学术大会执行主席 王执民
2005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