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54年6月生,1975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1],1988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成果:在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和矿田构造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特别是在协助导师杨开庆教授建立动力成岩成矿理论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这种理论对研究区域构造、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指导找矿等方面有理论及实际意义。他深入地探讨了地壳物质的构造动力调整作用,代表作有:“大别地块运动程式初探”、“构造动力地球化学若干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壳物质的构造动力调整作用”以及“帚状构造应力场与物质场关系的初探”等论文。他在国际地学热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石成因与折返机理研究中,积极参与国际前沿竞争,对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基本结构划分、对超高压(UHP)岩石变形和折返机理、大别山造山带深部地质与探测以及前陆带地质认识处于优势。最先提出南北大别地体的划分意见(1991,1993);首次提出大别山UHP岩石新成因——大陆点碰撞与UHP变质作用的新观点(1999);提出大别山造山带差异隆升与UHP岩石双阶段折返的模式——反向加楔退拔机制(1996,1998);最先参与并组织大别山深部地质研究与探测,完成横穿大别山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1992,1993),宽角反射地震剖面(1994,1996)等,获得了大别山第一批地壳物性参数和地壳结构信息。主持中美(1994-1997)、中德(1998-2000)国际合作项目等,先后发表40余篇论文,其中SCI论文6篇,英文论文10余篇。成果水平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在国外同类研究中亦属优秀成果。
获的荣誉: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89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1990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2年获安徽省首届青年科技奖,现为国土资源部首批跨世纪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董树文勤奋好学,思路敏捷,敢于创新,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是我国地学界青年学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1988年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目前工作:现主持国家基础规划(973)课题1项—大陆深俯冲三维结构(2000-2004),主持国土资源地质调查项目1项:国外地质科技动向与对策(2003-2005),横向项目1项:中央造山带前陆盆地与油气资源(2004-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