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爱国著
装帧项:平装 20cm
![](/images/load.gif)
出版项:中华书局 / 2002-12-01
ISBN号:9787101036633
书 价:¥19.00
内容简介:
该书是第一部全面论述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关系的学术专著。作者从科技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角度,以翔实的史料论述了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相互关系,具体地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儒家文化对于科技发展的影响,揭示了儒家文化所包含的科技因素,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科技的儒学化的特征,对儒家文化促进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从而纠正了以往所谓儒家“重道轻艺”、鄙视科技的观点。全书共20余万字,分为导论和正文五章。正文的前四章按照各历史时期对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关系分别作了论述,既讨论了历代儒家学者对自然、对科技的研究,也具体分析了儒家文化对于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最后一章则从文化与科技关系的角度对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作了综合性的概述。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潘富恩教授为该书作序,并称“这是一部开拓性的专著”。该书的研究和出版得到孔子文化大学“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的资助。
目 录
序
导论: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古代科技
一.“古代科学”与中国古代科学
二.儒家文化与古代科技的同步发展
三.研究儒家文化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 儒家的创立与古代科技体系的奠基
一.孔子对待科技的态度
二.思孟学派与古代科技
三.荀子的科学思想
四.《易传》的自然观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与科技
第二章 汉代儒学与古代科技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董仲舒的宇宙论
二.汉代经学中的科技知识
三. 汉儒对天文学的研究
四.王充的科学思想
五.儒家文化与汉唐时期的科技发展
第三章 宋代理学与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一.宋代理学的科学基础
二.“北宋五子”的科学思想
三.朱熹的科学研究与科学思想
(附:李约瑟[1]评朱熹的科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四.儒家文化与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
第四章 明清儒学与古代科技的衰落
一.明清儒家对科技的研究
二.儒家文化与明清时期的科技
三.儒家文化与“西学中源”说
四.从“格物致知”到“科学”
第五章 儒家文化与古代科技的关系
一.儒家文化的科学内涵
二.儒学化的古代科学
三.重新认识儒家文化与古代科技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乐爱国,男,1955年11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哲学与科技关系的研究,已出版著作(合著)多部,主要有:《齐国科技史》(合著)、《王廷相评传》(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管子〉与古代数学》、《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从儒家文化的角度看“西学中源”说的形成》等50余篇。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序
复旦大学 潘富恩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思想史界老一辈的学者就曾提倡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必须与中国科学史的研究相结合,并希望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青年学者达到文理知识兼备、科哲互补融通创造更好的条件。然而这美好的想法,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最终没有付之实践。
八十年代开始,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研究渐受学术界的重视。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出版了大量有关中国古代重要哲学家科学思想研究的论文及专著,如任继愈先生指导的李申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后经扩充增补成二大卷出版;袁运开、周翰光主编的《中国科学思想史》三卷本;还有曾在我名下指导的徐仪明的博士论文《性理与歧黄》等。上述专著均属于有相当影响的开拓性之作。
现在,乐爱国君撰写的《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一书又将出版,贡献给读者。乐爱国君八十年代中期曾在复旦大学哲学系攻读科技哲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厦门大学哲学系任教学工作。他甘心寂寞,勤于思考,埋头研读典籍,苦心爬梳资料,对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史钻研颇深,发表了不少相关的论文。尤其是主要由他执笔撰写的明代思想家《王廷相评传》,其中有专章对王廷相的科学思想:天文历法、地学与生物学、音律学等,剖析精微,显示作者已具备对古代思想家的科学思想进行深切把握的功力。他的这部《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一书正是他长期用功、厚积薄发的结果。
本书作者从科技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了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相互关系,具体地分析了各个时期儒家文化对于科技发展的影响,揭示了儒家文化所包含的科技因素,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科技的儒学化的特征。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作者通过对儒家经典和儒家学者的深入研究,梳理其中所包括的科技知识并作具体分析,从而说明了儒家文化与古代科技的密切关系。本书还纠正了以往儒学研究者以为儒家仅“重道轻艺”、鄙视科技知识的偏见。
本书在论证了儒家文化对于古代科技影响的同时,还清楚地论析了这样一个学术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亦即中国科技在清中期以后衰落的原因。本书作者认为,对此不能将其原因简单地归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衰落的原因在于儒家学说的被僵化,而不在于儒家文化本身。作者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审视,认为儒家文化背景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科技包含了可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萌芽。作者还提出,深入挖掘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资源,有助于我们今日科技思想的开拓和发展。
乐爱国君洋洋二十余万言之大作,历史跨度二千五百余年,将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关系的历史发展作了精详的论析,脉络清晰,多有创建。这是一部开拓性的专著,此书的意义和价值,读者自然会给以公正的评价。此书之出,余甚乐为之序。
书评:
中国古代科技的新探索
关于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较多学者认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起了阻碍作用;虽也有一些学者肯定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但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证。近来,乐爱国教授以其新著《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12月第一版)对此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探索。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和严密的论证对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问题给了出色的回答。
全书共二十余万字,分为导论和正文五章。正文的前四章按照各历史时期对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关系分别作了论述,既讨论了历代儒家学者对自然、对科技的研究,也具体分析了儒家文化对于科技发展的影响。最后一章则从文化与科技关系的角度对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作了综合性的概述。
从总体上看,《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最大特点是把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比喻成文化母体与科技胎儿的关系,从而把古代文化与科技统一起来。据此,作者在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以下两个重要的学术观点:
一,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内涵。
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常常被误解为科学的对立面,或与科学无关。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对儒家文化缺乏全面了解而造成的。作者根据儒学史和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认为,儒家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科技内涵,其理由有二:
其一,儒家经典诸如《大戴礼记·夏小正》、《诗经》、《尚书·尧典》、《礼记·月令》等包含着丰富的科技知识;
其二,历史上有众多儒家学者参与科技研究,并作出了贡献,尤以朱熹最为突出。作者认为,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够包容科技,是由于儒家的最终目的在于“求道、为学、致用”,而这一切又都必须通过研究自然、学习和研究科技才能实现。至于孔子反对“樊迟学稼”,以及诸如“奇技淫巧”等说法,作者认为应当作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以此为据来证明儒家鄙视科技。
二,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儒学化的特征。
以往人们在研究古代文化和科技的关系时,大都将二者割裂开来。作者则认为,科技是在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必然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成长于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古代科技亦是如此。作者打破了过去将文化与科技割裂开来的研究方法,重点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深刻影响:一是儒家文化对科学家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家成长于儒家文化的氛围中,他们的人格素质,价值观、学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甚至与儒家没有明显的分界;二是儒家文化对科学研究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儒家文化影响了科学家的科研动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儒家文化这种深刻影响的结果,便是使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明显的儒学化特征。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科学的许多方面都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科技中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和农学五大学科都具有显著的儒学特征,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儒学化的科学”。(第306页)
正是运用这种把古代文化与科技统一起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中国古代科技与儒家文化的密切关系,作者断定:“虽然不能排除儒家文化对于古代科技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也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负面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状况看,儒家文化对于古代科学的积极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第309页)这样也就纠正了以往一些学者以为儒家鄙视科技、对古代科技发展起阻碍作用的观点。
乐爱国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哲学与科技关系的研究,著述颇丰,功底深厚。他的《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不只是从一般的逻辑推理上而是立足于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立论,从儒学史与中国科技史的结合上进行论证,而且发掘出许多新的研究资料,因而有相当充分的说服力。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潘富恩先生为该书作序,并认为,这部专著“将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发展作了精详的论析,脉络清晰,而多有创建,是一部开拓性的专著”。
[1]注明:中国自华夏至明清工商业萌芽,建立人类农业文明最成功的典范,成为当时历史上科技、文艺、产业与体制最发达与繁荣的世界强国,为什么后来却在鸦片战争时期却已经如此落后了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然而,历史问题应该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以史为鉴就是源自史官的儒学传统的研究方法,从男耕女织到男奴(辫子)女卑(小脚)就是历史的文化变迁,砸烂儒家的文革、没有儒家的商业又如何呢?自五西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仁人志士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精神探索科学与民主的赛先生与德先生;因为,科学实践为的是发明创造,是公平客观的学术竞赛,民主法制是伦理道德的实施,是以人为本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