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6-2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符号计算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吉林大学,由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吉林大学数学学院支撑,两个学院均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数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专业。

在符号实验室的建设中,始终坚持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坚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数学研究的结合,并在一些领域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在计算机代数与数值代数理论,自动推理与智能规划,知识工程与专家系统,智能Agent,计算智能,智能工程,数据库与WEB智能等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行列,有些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验室是国家“211工程”“九五”“符号、数值计算与知识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的承担单位,是国家“211工程”“十五”“计算与软件科学及信息处理”重点建设学科的承担单位,也是国家“985工程”二期“计算与软件科学”科技创新平台承担单位。

实验室历史回顾

早在1958年,中科院院士王湘浩先生建立了“控制论”研究室,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进行了研究。六十年代,在“多值逻辑”和“自动机理论”两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1960年到1975年,先后研制了6台计算机。1974年,完成了“ALGOL60编译系统74”。1977年,王湘浩先生在国内率先开拓了“人工智能”研究方向,有力推动了国内人工智能研究。同年完成了“NOVA机多用户BASIC”分析和TQ-6机“FORTRAN编译系统”。学院学科门类齐全,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有国内一流的先进仪器设备, 具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专业办学优势。在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定理机器证明、智能规划与自动推理、知识工程与Agent系统、软件工程与软件自动化、分布式系统、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智能等研究方向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成果,一直处于国内领先行列。

实验室现状介绍

2001年至2004年,符号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8项,经费总额为2847.8万元。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子课题5项,经费147.5万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6项,经费405万元(重大项目2项、重大应用示范项目2项、青年基金、引导项目各1项)、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经费8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经费490万元、教育部项目9项,经费206.3万元、其它部委5项,经费1305万元(国家发改委项目1项、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2项、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2项)、吉林省科技厅项目15项,经费213万元(其中重大、重点项目各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版权4项。发表论文452篇,其中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350多篇,被 SCI 收录57篇, EI 收录146篇。出版著作8部,其中国家十五教材计划、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4部;承担国家精品课程项目2项,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项目3项,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2项。获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一等奖1项,中国计算数学学会优秀青年奖1项,研制、开发了多个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或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软件产品。

实验室具有实力雄厚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并且充分发挥高校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优势。本着“开放、交流、发展”的原则,形成了一支学术风气浓厚、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现有40位固定科研人员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1 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博士导师14人,教授(非博导)4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8人。

目前在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后4人,在读博士研究生90人、硕士研究生252人。出站博士后9人,毕业博士41人、硕士238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